探讨网络热词传播

2015-02-28 00:19金鲜华
新闻传播 2015年6期
关键词:热词网民公民

金鲜华

(黑龙江新闻社 哈尔滨 150010)

在网络时代,随着微博、微信、论坛、QQ等一系列网络交流平台的开设,给网民在网上自由的交谈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而在网友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发酵中,网络热词在此过程中便产生。网络热词往往以符号化的幽默且简短的词语来形象地概括事件,使之易于为公众所理解接受,更易于在网络环境中传播。本文从网络热词的流行,分析网络热词流行的形式、流行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传播效果,从而展现网络热词的传播机制,使网络热词更为积极地为网民和社会所用。

网络语言的传播变得迅猛,尤其是网络热词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网络热词是与社会中的新闻事件或者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同时产生,它往往以曲线性的表达方式反映这些事件,并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网民的态度与看法。

网络的低门槛进入使得越来越多的公民可以借助网络这个平台自由地发表言论,共同讨论网络热点事件,概括总结出网络热词,表达自己的态度抑或宣泄情感,从而折射出网络热词背后的公民意识。网络热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以文字为主,也有数字和字母组合的形式,具有开放性与兼容性、民间主导性、流行性与周期性及其区隔性等特征。从网络热词的生成来源上,网络热词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如“表哥”“房姐”等;二是来源于新闻事件中当事人的原话,如“你幸福吗?”“我爸是市长”等;三是来源于网友的恶搞创作,如“屌丝”“我伙呆”等;四是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中国大妈”“雾霾”“史上最严交规”等,这些网络热词往往简单顺口幽默,表达方式隐晦含蓄,同时由于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接近性,所以更易于其快速的传播与流行。

网络热词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传统语言形态和网络语言内容。网络热词是在网络环境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语言,它为传统的语言符号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赋予了新的含义。如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上的新闻标题在头版头条的位置使用了网络热词“给力”,改变一贯的严肃报道风格,使得《人民日报》的报道更加生动形象,也使传统媒体多了一些亲切之感。同时,网络热词是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热词是一种“生长性”很强的语言,它不会停留在某一阶段,而是在不断地吐故纳新,不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网络语言,使之更具开放性和兼容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看出网络热词的出现和传播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使得网民在诙谐的调侃与讨论中隐晦地展现网民各自的观点与态度,网络舆轮监督的力量伴随着网络热词的传播发展越来越显著。网络热词的出现和传播,使越来越多的网民和媒体更加关注政府等公共权力机构的工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化。从“五道杠”“郭美美”这一类以讽刺表达抒发公众疑问的网络热词,到“药家鑫”“我能说脏话吗?”等直接表达情绪的网络热词,从“小悦悦”到“我爸是李刚”等一类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的网络热词等,这些热词的传播可以实现网络监督的作用,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促进问题事件的处理解决。在这一方面,传统媒体的监督是区别于网络媒体的,传统媒体是一种从上到下的监督方式,而网络媒体的出现则为公众提供了自由开放的话语平台,实现受众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折射出网络媒介影响下的一种公民意识。所谓公民意识就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它主要表现在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功德、民主等基本道德意识,而网络热词背后所体现的民主意识则主要表现为网民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事件参与的积极性。在自媒体时代,网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者,网民往往依借网络充当着传者与受者双重角色,拥有相对自由的话语权,从而激发网民对舆论监督参与的自觉性,使越来越多的网民对网络热词进行创造和传播。

网络热词的流行与传播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网络热词不仅仅是网民娱乐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在社会转型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情绪的释放。网络上的微博、微信、论坛讨论则充当了这一载体,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表达情绪抒发民意,使人们在娱乐调侃的同时释放了情绪。同时网络热词的流行与传播也成为政府了解民意的一个窗口,通过一些网络热词透视民情民意,为进一步地开展工作提供宝贵的材料。■

[1]彭兰,《网络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李文凤,《网络新词与汉语规范》,《语言学研究》

[3]孙永兰,《试论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赤峰学院学报》

猜你喜欢
热词网民公民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热词
热词
热词
热词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十二公民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