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设计的三个“转变”

2015-02-28 16:58梁久莉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29期
关键词:版块转变有氧

梁久莉

(吉林省临江市第二中学 吉林临江 134613)

创新教学设计的三个“转变”

梁久莉

(吉林省临江市第二中学 吉林临江 134613)

新教材中的旧课文,很容易在教学中走老路。怎样让旧课文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本文以必修一《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二课时)》一节为例,谈教学设计的三个“转变”。本课的设计理念是以书本知识为载体,优化多媒体资源(把微观内容形象化、复杂过程简单化、抽象内容具体化、隐性内容显性化),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同时依据探究性学习、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的理论,设置了一系列自主学习的情境,学生在答问、质疑、讨论、合作学习、多元评价等过程中,通过图解、列表、比较、实验、与实践联系等多种认知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获得概念,整合知识体系.在夯实核心知识、核心概念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课堂信息的多向互动产生“第三教学资源”,促进知识的动态生成。

再创造 多种认知方式 第三教学资源 知识的动态生成

教学程序:

一、学案导学

(课前分发)高一的学生有机化学知识准备不足,而且对问题的探讨常停留于表面。学案起到指导阅读、引导思路的作用。

二、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思考:哪些是有氧运动?为什么提倡有氧运动?现在为什么强调学生冬季长跑?(联系生活实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从学生的角度阐述,增强针对性,突出可操作性。为自主学习设置目标导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盲目跟从老师。)

四、实施目标

1.有氧呼吸

从反应式、过程、概 念三方面讲解。

在有氧呼吸的版块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分步演示和重复回放的直观演示,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学生建构新概念模型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迁移并提出“挑战性”的任务,促进课堂高效进行。同时给予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为无氧呼吸版块的学习提供“模型”。〕

2.无氧呼吸

因为有了有氧呼吸的版块中,学生获得了类似知识的“学习支架”,形成概念模型,有能力将有氧呼吸的学习方法迁移于无氧呼吸知识体系的构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并为学生潜力的发挥提供一个平台。

3.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列表是一个较传统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概念,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但知识应用的灵活性,还需要其他的认知方式。所以这个环节还设计了实验、图文转换、与实践联系等多种认知方式。引发深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讨论,进一步完善知识的意义建构,实现课本知识转化。

五、达标升华

作业分必做和选做。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实现个性化学习。同时开放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实现已知探究与未知探究、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的结合,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新课程背景下,除了传承以往突出主干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外,在教学设计中还注重了以下三方面的改变:

1.材料的呈现形式的改变

以预习学案的形式引领教材中的知识,以精问促深思,增强知识的感染力

以前是老师直接给概念,大家再理解、记忆,这堂课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分析、矫正、提炼,最后水到渠成的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准确概念。

以前关于“研磨酵母菌后离心处理,得到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和沉淀(含细胞器)”的实验是以一道练习题的形式出现,在这堂课则以补充、设计实验的形式出现,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的思维空间。因为研磨匀浆和差速离心是研究细胞学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熟悉,可以做出后面的合理补充设计。

曲线图,剪掉原来的问题,排除了干扰。因为原来的问题过于“沉重”,对于复习课比较适合.但对于新授课,问题偏难,也容易把学生的思路引散.所以决定简化思路。只是借鉴这个图示,分析其中的三个阶段的呼吸形式。把要说明的问题突出出来。通过图文转换完成对知识的另一种方式的认知。

酿制米酒的资料,以视频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自主选做作业部分都给予必要的提示,让学生有“抓手”,不盲目。可操作。

总之,对相同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就会不同。材料的呈现形式由“叙述”改编为“问题”状态、由“已知”改编为需要填补的“空白”、由“静态”改变成“动态”以及由“复杂”到“简化”的处理,加上老师在课堂上捕捉的新生的教学资源,拓展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口、耳、目、手、脑等多种身体器官共同参与的复杂思维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向自主、实践、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方向发展。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首先出示学习目标,把学生推到“课堂主人”地位。

有氧呼吸的学习版块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讨论并相互评价。

无氧呼吸的学习版块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自学、讲授,教师再根据具体情况总结补充。学生之间思维的相通性更强,也会得到更多的认可,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更有说服力。

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学习版块,学生对微观实验的补充和创新设计、对教师出示图解的变式拓展。

在呼吸原理应用的学习版块,对酿制米酒材料的分析,找出其中的生物学原理,要点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还不清楚的问题有什么?拿出来大家讨论。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何自制酸奶,课后亲自实践,大家分享成果,从课外探究中认证课堂内容。

课后的作业必做题是相同的,而选做题可根据自己的优势智能自主选择。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总之,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的认识结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多环节、形式丰富地设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增多学生体验、感悟知识生成的经历。同时增加了学生的互评,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人和谐交流的能力,在互评中实现了对知识的辩证建构.也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推进。

3.教师行为的改变

老师课前按照新课标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梳理,深度挖掘,和适度拓展,从而做出了较充分的预设.在授课过程中也注意及时将学生学习状态中的困惑和疑问整合形成新的教学生长点,推进教学过程。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创设民主平等的气氛,学生畅所欲言,实现课堂信息的多向互动,并在此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方法和心理的支撑,引导既不缺位,也不越位。使学生的潜能在参与中得以发挥。

教师评价的功能多向过程性和激励性转变,借助评价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外显而有弹性。

总之,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应在所处的真实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创造性的运用并不断完善,这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对话的过程。

[1]余文森.《自主学习的真谛是什么》人民教育,2002(11)

[2]张孝友.新课标下学生自主学习途径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3]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2005(1)

猜你喜欢
版块转变有氧
老人锻炼,力量、有氧、平衡都需要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有氧运动
《科学与社会》“STS研究”版块2021年征稿启事
加大对“无抗”、“替抗”的产品的研发,润盈明年要在中草药版块再度发力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糖有氧代谢与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