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的辩证关系

2015-03-01 03:06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生产力实力艺术

杨 媛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马克思主义坚实的哲学史贡献和方法论拓展最大的亮点在于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建构,这是迄今为止解释整个自然宇宙和人类社会最为科学的理论。从其生成的哲学谱系看,马恩格斯扬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建构起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该体系使我们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认知具有了本体论上的实在性、认识论上的科学性及方法论上的指导性。

在这个大哲学背景的有机涵盖下,马恩格斯仔细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各种具体形态及其演变规律,得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的科学结论。依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相关的诸要素也会随之发展。与之对应,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本身也在社会矛盾运动中不断演化,艺术生产的技术条件必然随之变化,传统的艺术生产关系就要发生相应的改变,以适应艺术生产力的发展。

一、新的内涵:艺术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向度

艺术生产力是艺术生产者运用艺术生产工具从事艺术生产的能力,它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特征。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没有明确阐述“艺术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是它孕育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的理论体系中(而“艺术生产力”概念由英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伊格尔顿首先明确提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1]这表明,艺术等特殊种类的生产也同样存在生产力维度,而精神生产力、艺术生产力则是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晚年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一文中,不仅明确提出了“两种生产力”的概念,而且把语言、文学、技术能力等等归为精神生产力。不难得出结论,马克思认为存在着两种生产力,除了物质方面的生产力之外,还有精神方面的生产力,这就为艺术生产力概念的萌生奠定了理论依据,日后关于艺术生产力的诸多理论和论争都是由此引发的。

而“文化软实力”这一新名词首先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之后在各类文献中出现和引用的频率较高,但其学术谱系却直接源自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国防部前助理部长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即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影响、诱惑或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约瑟夫·奈总结说,所谓“软实力”指的是“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魅力吸引对方的能力”。[2]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目前世界各国都形成了这样的大体共识,即“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发挥作用,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在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也尤为重要。

“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对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当今时代,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增进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加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能够通过自身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吸引力而非强制力,使得别国追随其政策法规、仰慕其文化范式、认同其价值观念、学习其发展过程,这本身说明其文化具有优越性和先进性,有着超强的吸引力。通俗地说,“软实力”就是让他人做你想做的事的特殊力量,是通过文化和道德的诉求,影响、诱惑和说服别人相信或者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以产生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的能力。可以说,该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认为艺术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认知“艺术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关联性),有利于我们从谱系学高度了解艺术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发挥艺术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对当下人类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具体指导作用。

二、主次关系:艺术生产力决定文化软实力

我们认为“艺术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精髓是一脉相承的。当然,艺术作为生产力想要发挥其重要作用,必须依托物质基础,即硬实力。只有在强大的硬实力作为物质后盾的基础上,软实力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和发挥,如果缺少硬实力的这一基础,软实力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中国现阶段硬实力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因此关注重心转移到软实力上可谓正当其时。

艺术和文化不仅是一种感召力,也是一种生产力。当今时代,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的形成,世界各国都把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力图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但要具备超强的物质实力(硬实力),还必须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尽快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当代世界已进入文化竞争时代,而文化生产力则是文化竞争的基础。”[3]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艺术作为生产力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艺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成为当下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极,而要保持这个增长极的延续性和生命力,文化软实力就成为艺术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就艺术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二者的关系而言,艺术生产力决定文化软实力的具体强弱和走向。一个国家和民族艺术水平的高低,决定这个国家和民族艺术生产力的大小,而艺术生产力则决定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而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又决定一个国家的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度。文化认同是民族自豪感的具体表现,缺少文化认同感的民族在历史中必定难以走远。世界上发源较早的古文化,如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希腊文化、古印度哈拉巴文化、美洲印加文化和玛雅文化等都曾辉煌一时,最后都因为政治力量的衰减而最终走向衰败,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民族凝聚力的减弱和国家认同感的下滑,致使外敌有机会入侵或国家内部解体,最终导致帝国的灭亡。基于此,在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提升文化软实力就必须提升民族认同感,“认同”是发挥“软实力”的社会心理基础和表现,而“认同”的产生需要“文化”,因此“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认同”。“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文化生产力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4]文化生产力能形成文化合力,提升文化创造力并延续艺术生命。艺术生产力决定着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也决定着一个国家文化的繁荣程度和文化的持续性。只有大力提高艺术生产力水平,才能有效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艺术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具体实践环节中必须通过相应的载体和量化指标体现出来。在当下艺术生产力的范畴中,文学、音乐、舞蹈、影视文化、亚文化等是国家意识形态重要组成范畴,而由艺术派生出的一系列产业,也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正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呈现。正如伊格尔顿在谈到文学生产时所说:“文学可以是一件人工产品,一种社会意识的产物,一种世界观;但同时也是一种制造业。”[5]我们认为伊格尔顿的观点移用到其他艺术领域也是相通的。当前,艺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产业化过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艺术亦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其进入制造业领域可谓是把双刃剑,但这个趋势是任何力量也难以逆转的。当然,艺术本身具有独特的民族性、鲜明的传承性和普适性,这可以使艺术在产业化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纯洁和特质。艺术可以借助语言、声音、画面、舞蹈等来描写和表现生死、美、人性、人心、爱情友情亲情这一人类共通的情感等永恒的主题,反映生命的本质、生命的痛苦与欢乐,人类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与生存困境,展现美的艺术的魅力,表达理想主义、人文情怀、终极关怀,建构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而这些相同的东西具备世界性因素和普适性,容易提升到全人类的高度,也就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生产力,这些生产力转化为文化软实力之后,对于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地位和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为此,艺术,包括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要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映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影响力也就越大。而这些是增强一个国家艺术影响力的重要元素,也是构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的具体范畴。

三、主动变通:文化软实力反作用于艺术生产力

艺术生产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前提,文化软实力是发展艺术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它的强弱程度反过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文化软实力对于艺术生产力的反作用(即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方式来实现:

1.文化软实力对艺术生产力的反作用首先在于提升艺术吸引力。文化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制约社会创作,生产直接用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艺术产品。艺术吸引力是艺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它也是衡量艺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量化指标之一。文化软实力越强,则艺术生产力就越高,相应的艺术吸引力就越强,没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作为后盾,想要创作出超强吸引力的艺术品几乎是不可能的;世界上艺术水准较高和艺术吸引力大的国家,无一不是艺术生产力水平高的国家。而艺术品艺术水准的高低,流传世间的长短,世界影响力的强弱,直接受文化软实力的充分孕育情况所影响,这在信息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德国著名思想家本雅明说:“我们的技巧在所达到的适应能力和精确度上正经历的惊人发展使我们看到,古代的美的艺术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所有艺术中都存在着一种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去观赏和对待的物质成分,这种物质成分也不能不受制于现代科学和现代实践。……伟大的革新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6]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当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文化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比任何一种力量都显得重要。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经济、科技、文艺发展日新月异,文学艺术的影响力和巨大的鼓舞推动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世界各国都着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倾力打造文化新品牌,高度重视艺术巨大的鼓舞推动作用,认真把艺术当做第一生产力来抓,在经济建设和人文开发项目中极力加入文化和艺术元素,努力提高文化品牌的档次和水平,提升艺术的吸引力,由此而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了艺术是重要生产力的作用。

2.以精神、艺术形态为表面特征的文化软实力,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形态的文化软实力,以理念、信念、精神状态、价值取向等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些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文化内核,它深刻影响着文化生产力的具体走向和路径。艺术与思想是没有疆界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气质,一个国家的形象以及它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制度体系,会通过各种途径向外辐射和传播。恰如伊格尔顿所言:“艺术像其他形式的生产一样,依赖某些生产技术——某些绘画、出版、演出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是艺术生产力的一部分,是艺术生产发展的阶段;它们涉及一整套艺术生产者及其群众之间的社会的关系。”[7]而艺术生产者和受众之间良好的社会关系,只有通过文化软实力提供的智力支持作为整合力量才得以实现,也只有在这个条件下,艺术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其推动作用。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延续性,并在整个社会产品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艺术的价值是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同时也在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这些必须有超强的文化软实力作为坚实后盾。

3、艺术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重要力量,还可以通过生产艺术品的衍生产品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来实现。而这些文化衍生物价值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受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从文学作品到舞台演出,从唱片录音到影视欣赏,从艺术展览到电脑游戏,这其中仍免不了科学技术所提供的条件,但其中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已不是技术而是艺术了。”[8]当下由艺术衍生的产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某些领域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实体经济。可见,“软实力”若发展得当,会极大促进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不比硬实力小。比如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好莱坞电影,每年的票房收入是相当惊人的,而在围绕电影制作中它盘活了很多下游产业,不但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承担着文化输出的物质功能,通过电影产业来贯穿潜在的美国式的文化元素,这比强制性的文化输出更具效果。有学者指出,当代艺术发展与传播媒介联系紧密,媒介改变了艺术的结构与生产方式,在当代视觉文化时代,艺术生产不再追求真实,达达艺术、波普艺术、行为艺术、录像艺术等追求的是重新安排现实,或退隐到生产主体自我的内心世界。虚拟空间进入艺术世界,艺术生产处于消费时代的感官消费之中。[9]可见,艺术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可以通过生产直接满足人们需要的艺术商品以及其衍生产品加以实现,还可以通过向其他商品提供艺术附加值加以实现。这就大大提升了艺术生产力的范围,丰富了艺术生产力的维度,它也有利于全方位提升文化软实力。

四、互文辩证:艺术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联性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艺术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辩证关系。而且同物质生产力一样,艺术生产力也包含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几个组成部分,因此艺术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所以必须充分认知二者的关联性。

1.明确“艺术生产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联性,有助于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辩证关系。艺术生产力指的是创作和制造文化产品及提供文化服务的社会能力,它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实力与经济、军事、科技等所谓的硬实力具有辩证关系。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有形承载和物化,没有强大的硬实力作后盾,就不可能有强大的软实力;软实力反过来加强硬实力的发展,为硬实力的发展提供导航作用,并保证其发展质量。要明了“艺术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的辩证关联性,要坚持以下几点:一是强调艺术内容的主导性。农业经济阶段起核心作用的生产力要素是自然力,工业经济阶段是资本和机器,而知识经济阶段则是艺术生产力起核心作用,它是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的有机结合,包括人的智力、科学、生产管理、劳动组织、文化资源等的结合。二是彰显人文精神。艺术生产力内容构成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娱乐休闲等精神因素。三是强调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以及不断融合的趋势。艺术生产力的提升,既要强调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又要使其不断提高对于市场、受众、消费者需求的适应性。四是突出“以人为本”,树立艺术为人的全面发展作贡献的大方向。以上艺术生产力内部的诸要素和文化软实力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只有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彰显人文精神,明了文化差异和实现艺术互补,并真正站在整个人类文明的高度上实现以人为本的艺术追寻。

2.明确“艺术生产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联性,有助于合理明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途径。文化软实力的根源在于文化对本国人民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它的前提和依托正是本国强大的文化生产力。而只有提升文化对本国人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充分调动本国人民的文化创造力,创造出更具竞争力和生命力的艺术,形成超强的艺术生产力,并由内而外形成强大的国际吸引力。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满足本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是要首先争取本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才能有力推动文化软实力(文化凝聚力、感召力等)的形成并发展壮大。为此,必须着力推进艺术和文化产业体系的创新,在传统的文化产业如广播、报业、出版等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同时,加强创意产业、信息产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为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新的文化消费内容。

总之,文化软实力与艺术生产力处于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充分认识到二者的辩证关系意义十分重大,可以使我们摸索出艺术生产力的高效运作模式,也可以使我们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又全面促进艺术生产力的进步。所以,应从艺术生产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联性入手,充分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以实现艺术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彼此高效促进,为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提供认识基础,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供策略参考,为赢得经济全球化格局中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提供智力支持。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Joseph Nye.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M].Foreign Affairs,1999(8).

[3]李怡心.近年来文化生产力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

[4]吴勤学,王晓芳.文化生产力与国家竞争力探析[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5](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6]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8]陈炎.美学与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J].文史哲,2004(3).

[9]罗一平.媒介与艺术生产[J].美术观察,2003(5).

猜你喜欢
生产力实力艺术
实力抢镜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纸的艺术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