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杨一江作品中的理性与写实

2015-03-02 02:41蒋葛礼云南艺术学院65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4期

蒋葛礼 (云南艺术学院 650000)



浅析杨一江作品中的理性与写实

蒋葛礼(云南艺术学院650000)

摘要:杨一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云南画家,对油画艺术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他的画能够直抒胸臆,使用达观和纯真去强调生命不息的永恒,表现人体最直接的状态。

关键词:杨一江;人体油画;头像油画

如果你仔细欣赏杨一江的画作,你会发现他的的油画创作方法和思想更大程度上倾向于卢西安•弗洛伊德写实主义风格,抛弃缜密细腻的细节刻画和笔法的平白,画布上刻意留下人物肉体层层叠叠的肌理与层次,但画中的色彩也被他极大地简化,这是他作品形体构造的最大特点,有一种强加式的视觉冲击力,抛弃那些现代主义者如何运用颜料来表达自己的独立思考,表现出“想用颜料画出生命的色彩。”也许可能受卢西安•弗洛依德影响较深,杨一江的人体画总像剖开了这些模特的皮肉,那些裸露的身体看起来肉感十足,与其说是画上去的,不如说是直接堆在或丢弃在画布上,无序和粗鄙,颜料的厚重却又使其画作表现力十足。有时人物神情散漫,可能与他画画习惯有关,日复一日不停凝视,有时被画者“心力交瘁”,索性扔掉最后一些“端”着的姿态和掩饰,疲惫麻木溢于言表。

杨一江平时在画室作画大多都是人体和肖像画,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模特坐在沙发上或躺着睡觉,或是孤零零的站立,他们身体裸露,皮肤褶皱松弛,在这些看似夸张的外表下,有着作者对绘画本身的思索,思索如何更好地加强作品的绘画性的同时最准确的表达人物的状态和画面的绘画性。在其人体作品《锯齿状形态》,画中人物躺在一张破旧黑色缱绻的沙发上,然而,呈现的是一种人体伸卷躯体即将醒来的状态,这就使得画面组织产生一种不平衡不稳定的感觉。两臂搭在头顶,双腿有意无意似的伸卷,好像最终要让这双脚超出画面之外,使画面产生一种艺术的张力,加强了画面的可看性,画中人体构造富于“雕塑型”,夸张变形的手法和色彩的碰撞、冲突,便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感觉,显出作者对画面形式感的重视。保留视觉真实感,制造游离于真实的夸张,这幅作品通过光线感的真实再现,突出质感表达,营造的三维空间感,使得写实主义倾向的表现力十分张扬。杨一江的作品往往如此,很小的作品,都显得张力四溢,如《青皮》,人物头像往往被安排在与传统头像截然不同的位置,整个头部给人感觉要超出画框之外,用粗放的笔触,刷出脸的轮廓,再用细笔划出脸上的肌理,并且整个头像用青色大面积的涂抹,使画面隐约有一种沉郁颓丧、郁郁寡欢的感觉,作者用色彩语言着重表现了头像的构造,光与影的关系杂糅其中,用笔恣意豪放,富有张力的笔触下,言说着一种独特的形式美感。

如果进一步分析杨一江的作品,就会发现,这些看似充满张力表现却又写实的画面:用笔、造型、光线都非常考究,虽然痛快淋漓,却并非随意无心的留痕。他对对象有着严谨的对比与分析,一笔之中形体、色彩、明暗表达十分准确。就像那幅作品《锯齿状形态》,暗色的背景突出人体的呈现,包含身体肌理下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展现:这是一个快要醒了的模特,可能早已厌烦连续的躺着一动不动的状态,双眼搭垂,双手盘在脑门上,似在叹气,叹息这无聊烦闷的工作。这一神情被准确的捕捉到画面上,如果你看到很多他的人物作品,就会觉得他的绘画方式是不断拆解和重构的过程,不断的调整和比较的结果。为了视觉上的整体和突出性,有时甚至改造对象,使作品的绘画性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杨一江生活中也是极其简单,每天潜心作画。美院的学生没有不知道杨老师的,这并不是因为杨老师的名气,而是他认真教学的态度和对绘画艺术纯粹的追求,令每一个学生都十分难忘,简单的说杨老师是一个既简单又纯粹的人。他的简单更多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里,杨老师看上去衣着平常,个子中等,留着平头。显得普普通通,有时候午餐会让学生给他带几个馒头,而他继续在画室创作。但在工作日里,杨老师每天按时到画室,和他的研究生们一起画画,从早到晚,少有间歇,经常看见他会燃起一支烟,在画室里来回踱步,可能会来回仔细的打量模特,也可能是对他的研究生一一指点。他对艺术的追求表现得相当纯粹和精益求精,我曾经去过杨老师的画室看他和学生们作画,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杨老师别无他物而又凝视的眼神,总会不经意的摸着下巴去凝视着模特,并且持续些许时间,骨骼肉体暂且放在一边,好像是要不遗余力的去发掘人物的内心情感状态,并想着怎样更好地表现在画布上,是的,挖掘人性和人物状态比人体更为重要。在我看来,正是杨一江的性格和早年求学的经历,使其作品深受写实主义的影响,杨老师也是一个不喜欢喧嚣、不理会时间繁琐杂事、更愿意处于孤寂的状态画画的艺术家,这种与世无争的性格,使他更愿意和自己小一辈的学生一起静心作画。也许正是这安静恬淡的性格,成为使杨老师更加理性发掘作品中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的契机,使得作品更能打动人。由此,杨老师每学期画的作品不多,三四幅而已。杨一江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绘画艺术创造的思考上面,他作画从来不是随便大笔信手的涂抹,也不过于死板谨慎,很少的小笔微毫的勾勒,他总是画画停停,可能先画几笔,然后不断凝视模特和画幅思考。也许会有人说这很慢,还是多画,“熟能生巧”的好,但这种“熟能生巧”或许只会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提高,忽略了艺术的本质。同时这种艺术性思考使其更加善于抓住绘画艺术的本质。肢体和人物状态准确的表达以及细节的处理给人以震撼、共鸣的效果,而对艺术本身和现实世界的思考,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可以说杨一江的作品都体现了创作者不同的理解与感受,这一点就是艺术家需要做的。

杨一江现在每天画十个小时左右,不可不谓十分努力执着。这种追求无论对生活、艺术,还是自己的理想,在我们看来甚是恬淡与纯粹,与其说他是一位有名气的艺术家,倒不如称他是一位对艺术有着纯粹追求、沉醉于理性的思考、用画笔揭示人性本身深度的画者。

杨一江《青皮》2013 30×24cm 布面油彩

参考文献:

[1]张弛.浅析杨一江的人物状态表达[J].大众文艺,2013(22).

[2]老楷.灵性的诱惑——杨一江作品随想[J].艺术界,1998(05).

[3]任涛.大师的语言——解读卢西安佛洛依德绘画的形式感[J].艺术评论,2010(08).

蒋葛礼,单位:云南艺术学院,职称:研究生,学历: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与比较美术研究。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