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真诚作文的教学策略

2015-03-02 00:48江苏海门市三阳小学226100张海兵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25期
关键词:技巧习作儿童

江苏海门市三阳小学(226100) 张海兵

特级教师吴勇指出,儿童写作缺少的真诚和习作教学发生时的不够真诚有必然的联系。在一定的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中规中矩,教师不敢解放学生的心灵,释放他们的真情。这样,作文内容的选择、思想感情的表达、结构、文法等都会受到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不敢也不懂说真话、抒真情、写真事。所以,从习作教学本身着手,我们习作教学的整个过程一定要足够真诚。

一、话题生成——顺应表白的欲望

传统的作文话题有这样一些来源:一是教材作文,二是教师命题,三是应时、应节的题目。这些命题无视学生内在的作文需要,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也就成了学生难以承受的负担,跟着就会成为学生小心揣摩教师意图的造假过程。叶圣陶强调让孩子“做自己要做的题目”“说诚实自己的话”。所以,我们一定要彻底打破教师命题的常规,把主动权交给儿童,让儿童以更自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真切感受和体验。

有一段时间,“魔尺”成了学生们的最爱,他们兴冲冲地要求来一次比赛。“那给大家准备一个星期,我们来一次擂台赛如何?”“好!”于是,学生们积极准备,兴趣盎然。比赛的准备是紧张而又辛苦的,比赛的过程是激烈而刺激的,比赛的结果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这时,介入的写作成了学生记录自己成长的手段,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写,有话能写,作文充满了童真、童趣。可见,我们要以游戏活动和童话来建构充满情趣的情境生活,并使之成为带有虚拟和现实两重性质的儿童精神乐园,进而生成儿童写作的话题。

二、技巧学习——满足倾诉的需要

写作是需要训练的,但我们尴尬地发现,在一次一次繁复的训练后,儿童的写作能力并没有质的提高,反而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和写作的灵性,作文也缺少真情实感。

周国平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如果一个人出自内心需要而写作,把写作当成自己的精神生活,那么他首先必须为自己写作。”是的,只有当学生产生“一吐为快”的动机,想要对自己在反映现实的过程中积累的生活印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并用语言形式投射出来的时候,学生内心才会产生获得某种“作文技巧”的需要,此时的技巧学习才是有效的。比如写“秋天的枫叶”,当学生都感叹于枫叶的美丽,却不能很好地表达这种美的时候,教师对优秀片段的赏析,就能将技巧训练自然而然地教给他们。可见,习作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刺激学生想要表达得更好的欲望、想要获得成功的冲动。在此基础上,介入的技巧训练才会事半功倍,在此状态下的学生习作才能表达真情实感。

三、习作指导——强调体验的释放

习作教学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程式:激发动机—例文引路—片段练习巩固技巧—集体讲评。这样的教学有其优越性,哪怕确实学有困难的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个可供模仿的语言图式,也能做到文通句顺。但问题是,在这样不断重复训练的过程中,思想语言趋于共性而渐渐丧失了个性,作文已经不再是学生真我的表白和发自内心的情感倾诉,只是“八股”框架内填充的虚假、空泛之辞。

到底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呢?吴勇先生《再见,我的同学》的教学片断或许能给我们启发。他的整个作文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学生的情感体验展开:聊聊“别者”——想想“往事”——写写“思念”——抒抒“离愁”。习作指导完全摒弃程式化,以“离别”这一人生必须经历的生命体验为话题,精心营造了充满“忧伤而温暖”的情境场域。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学生释放着情感体验,真挚的感情又外化为鲜活的语言和文字,他们的表达“动于心、发乎情,语言是美好的,情感是真挚的”。

四、作文评价——关注个性的认同

在传统的作文评价中,充斥着价值观的引领、语言文法的规范……教师用着同一把标尺去衡量不同个性的学生,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写出合乎教师标准和考试标准的达标作文,却无视他们的意愿。于是,在教师删、增、改的过程中,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和语言一次次被扼杀直至消弭。

所以,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最友好的欣赏者”,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去了解他们的思想、欣赏他们的语言,要针对学生习作表现出来的长足之处进行赏析式的点评,让学生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在此基础上,从学生习作的语言、思想、个性和技巧等不同方面进行商榷式点拨:“我觉得可以这样改?这样表达得更好。你认为呢?”“如果换成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更能表达那个意思?”这能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受到启迪,掌握修改的方法,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并自然而然地意识到怎样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学会经营自己的作文。

猜你喜欢
技巧习作儿童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习作展示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