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突围: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索

2015-03-02 00:48江苏阜宁县实验小学224000刘凤芹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25期
关键词:蒲公英文本情境

江苏阜宁县实验小学(224000) 刘凤芹

在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中,增强学生对于教学文本的体验,并且有效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非常重要。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更好地让陶冶性教学渗透于课堂中。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不容易,教师必须突破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障碍与限制,让学生与文本更亲近,使学生对于文章的感知与体验更深入。

一、沉浸式教学法

陶冶性教学的重点在于深化学生对于教学文本的体验,让学生透过文字更好地感知文章背后蕴涵的情感。想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更好地沉浸于教学文本中,透过文字走到作者所营造的情感环境以及意境中。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教学文本有深入的剖析,要结合文本的特点更好地使用沉浸式教学模式。对于那些借景抒情的文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沉浸于文本中。对于那些叙事类的文章,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从而更好地走进故事情节中,获知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与理念。

以《蒲公英》这篇课文为例。这是一则非常动人的故事,学生能够看到蒲公英在半空中飘飞的美,那是蒲公英在为自己以后的生长寻找一个家。落在沙漠的蒲公英会被干死,落在湖泊的蒲公英会被淹死,唯有落在泥土上的蒲公英才能继续生长。蒲公英飘飞的方向其实是在决定自己今后的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只有学生领会到蒲公英飘飞的意义,他们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篇童话故事其实蕴涵着一定的道理,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沉浸于故事的美好情境中,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领会到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并且获得启示。这才是对于文本更为深刻的解读,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让沉浸式教学更好地发挥其效用。

二、情境交织教学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文章有不少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这类文章不仅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对于有些文章的教学,采用情境交织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在采用情境交织的教学方法时要注重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的营造。只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情境,才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让陶冶性教学收获更好的成效。

《秋游》便是一篇很好的情景描述的文章,文中描绘了秋天的天空、田野,描述了郊外美好的景致,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在学习这篇文章前,我让学生课下留心观察秋天,可以搜集自己觉得很漂亮的落叶,可以用绘画表达自己眼中秋天的美。课堂上,我让学生将他们的收藏与作品分别展示出来,学生不仅表达了自己眼中的秋天,也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了不一样的秋天的美。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愉悦,学生不仅学到了东西,对于自然也有了更深刻的感知。这便是非常好的情境交织的教学典范,通过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也在参与的过程中增进了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体验,使学生对秋天的景致形成了更深刻的感受。

三、情感共鸣教学法

对于有些教学文本的学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很有必要。只有借助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对文本形成更好的认知。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一些浅显易懂,同时也很有代表性的古典诗词内容,这部分内容不仅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还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如何让学生理解诗词简短的文字所蕴涵的深刻意味,尤其是领会到诗歌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呢?这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有更透彻的研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从学生有过的情感经历入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陶冶性教学更好地发挥其效用。

《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一首很好的表达乡愁的诗歌,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因此,那种对于家乡和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他们很难体会到。然而,有些情感即使没有真实的体验也能够获得共鸣。在学习这首诗作时,我让大家用心吟诵文本,读的过程就是一种最直接的情感体验过程,也是一种情感的暗示。学生和诗人间仿佛建立起了某种连接,诗人内心的那种苦楚与哀愁仿佛一点点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这样,在教师的“不言之教”中,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了更深的体会。

[1] 侯敏.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 单武雄.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育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3] 王曙明.论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蒲公英文本情境
蒲公英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蒲公英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