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城镇化发展
——“农转非”改革现状及路径

2015-03-03 12:12朱晓凤
时代农机 2015年8期
关键词:农转非城镇化率城镇

朱晓凤

(西藏民族大学 财经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西藏城镇化发展
——“农转非”改革现状及路径

朱晓凤

(西藏民族大学 财经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西藏作为中国的一个地方自治区,加速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与全国一样。但由于政治、历史、地理等原因,西藏自治区发展城镇化又具有其特殊性。因此,西藏的城镇化发展必须走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的城镇化建设道路。

农转非;城镇化建设;西藏特色

1 西藏城镇化发展现状

2014年,西藏昌都地区和日喀则地区根据国务院批复完成撤地设市工作,西藏地级市加上西藏首府拉萨市达到3个,这优化了西藏城镇化发展格局,西藏目前有7个地(市),分别为拉萨市、昌都市、日喀则市、阿里地区、山南地区、林芝地区和那曲地区。

从20世纪90年代年至今,这一时期西藏农牧区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城镇人口稳步增长,城镇人口比例进一步扩大,西藏的城镇化建设进入一个稳步快速发展的时期。2015年《蓝皮书》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表现为,2000~2015年全国各省(市、区)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且东部省份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省份。表1、图1为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西藏和全国城镇化水平比较分析数据(资料来源为2014年西藏统计年鉴)。

进入21世纪,西藏的城镇化率进入了稳定增长时期,且增长的速度与全国城镇化率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如图1所示,两线基本处于平行状态。但是由于西藏起步晚、底子薄、积累少、实力弱、自然条件恶劣等种种西藏所特有的状况,致使西藏的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全国城镇化率,两者相差20多个百分点。所以加快西藏的城镇化进程,走出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已是当务之急。但是这条路是一条探索之路,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摸索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

表1 2005~2014年西藏与全国的城镇化率对比表%

图1 2005~2014年度西藏与全国城镇化率对比图

2 西藏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起步晚、底子薄,经济实力弱小。西藏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居民收入水平均居于全国后位。据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共有24个省市区GDP超过万亿元,副省级城市广州以67792.24亿元继续位列第一,西藏GDP仅有920.82亿元居最后。西藏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必然会导致该区域城镇化进程的滞后。①经济发展的投入不足,产业项目资源开发等缺乏足够的资金,生产力水平低下城镇化动力相对不足。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公共设施产品服务不到位,导致城镇化发展速度过于缓慢,城镇化率不高。③由于经济的落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不快,影响了城镇化发展的整体质量及速度。总之,薄弱的经济基础无法支撑城镇化又快又好地进行。

(2)自然条件的制约,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西藏位于中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的地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86%,总体上看这一区域是由高原平面、大山及河谷三者构成。广阔无垠的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以南,平均海拔在45000m以上,为一系列浑圆的山丘所组成,占全藏面积的2/3,藏南及藏东南地区主要为河谷和峡谷地带。总体上看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灾害频发,气候严寒。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了西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大面积的高山、河流、峡谷、丛林不仅严重阻碍了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使这里的人们隔离了与现代文明的交流和学习,使得生产力相对低下、思想观念保守思维意识比较落后,也给城镇化建设带来困难。

(3)区位劣势的制约,城镇外部辐射功能不强。西藏地域面积广阔,人口稀少,农牧民居住较为分散,村与城镇间距离较大,城市孕育供养能力不足,城市规模小,很难形成经济优势,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面积狭小,城镇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西藏仅拉萨、日喀则、昌都3个地级市,在城镇带动区域发展方面形成的辐射、扩散、作用相当有限。再加上城镇内缺乏有力带动的核心企业和主导产业,产业链发展程度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和反哺能力不足,也很大程度上减缓了西藏地区的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3 加快西藏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1)完善及增强城镇辐射功能。所谓的城镇,通常指的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城镇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其相关延伸的各类资源重新整合,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力和资本性质,呈现最大效益。①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根据其他省份城镇发展的经验,科学合理的确定城镇发展数量、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避免低水平设施重复建设。引导农牧民新建住房向交通线集中,向城镇、农民新村和牧民定居点集中。②发展城镇特色产业,培育合理产业结构。牢固树立城镇化立足产业化、产业化推动城镇化、经济实力源于产业水平、经济实力决定辐射能力的思想,发展城镇经济。在发展优势产业时要赋予旅游业全区经济龙头产业的地位,重点加以扶持和培育。

(2)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商品交换的先决条件。随着交通的改善,人类的物质生产逐步从自给自足的方式,过渡到分工交换的方式。物质产品的分工交换,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之一。西藏经济发展最大阻力来自于交通。西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使得交通设施建价昂贵。但是交通条件不改善,何谈城镇对周围村庄的辐射功能呢?所以中央政府或西藏自治区政府应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

(3)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藏毯、唐卡等西藏特色产品,但其销量和产值却远远不及青海省,出现了特色产业边缘化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西藏相对比较封闭。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西藏人民改变普遍的保守观念,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通过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增加本区的竞争力。“农转非”--城镇化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现众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西藏的城镇化道路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意义,在探究其合理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还需潜心研究。

[1]潘启云.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路径与模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Analyses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Tibet Current Situation and Path——“urbanized”reform

ZHU Xiao-feng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ibe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anyang,Shaanxi 712082,China)

Urb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ymbolwhichmeasuresweighing themodernization degree of a country or area,it is an inevitable process on the way to develop economy.Tibet,as a local autonomous region,its tendency to accelerate its urbanization is the same as the whole country as a whole.Due to some political,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and otherwise,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in Tibet has its our particularity.As a result,the urbanization in Tibet shall pave a road of urbanization with Tibet’s characteristics.

transformation from agriculture to non-agriculture;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Tibet’s characteristics

F299.2

A

2095-980X(2015)08-0107-02

2015-07-17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西藏特色新型农村经营组织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4XMZ049)阶段性成果。

朱晓凤(1991-),女,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农转非城镇化率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成都市新都区老年农转非居民参与社区体育现状调查研究
文化边城镇远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众说纷纭的农转非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北京市农转非人群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及其相关性调查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县域城镇化率及其推进预测
——以济南市平阴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