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造与创新

2015-03-07 05:52
学周刊 2015年27期
关键词:调查结果院系体育教师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50016)

邢新阳(河北体育学院050041)

王惠(河北医科大学050000)

对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造与创新

李德甫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50016)

邢新阳(河北体育学院050041)

王惠(河北医科大学050000)

近年来,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事实。但是,在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却又存在着体育服务适用人才普遍难求的现状。大量研究表明,造成这种两难境地的原因,除招生规模过大之外,培养模式不当,毕业生知识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为研究解决这一问题,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以《体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研究》为题,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专门研究。指出了当今社会对体育需求的新特点,提出了建立学校和社会联合体,形成以突出实践教学为特点,学校与社会两个课堂共同培养的新模式。

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培养模式

一、前言

近年来,对体育专业办学现状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体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以往研究的角度和层面主要集中在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难这些既成事实方面的调查论证,对于如何在既成事实的前提下,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的研究相对较少。河北师范大学《体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从社会需求的调查入手,重点在于探索体育专业新的培养模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课题组调查,河北省内开办的体育类专业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属于单独招生专业,只有河北师范大学和河北省体育学院可以开办,其他专业各院校很少开办)同时开办这两个专业的院校有河北体育学院、河北师大体育学院、燕山大学、廊坊师范学院、石家庄学院、邯郸学院6所院校。课题组以这6所院校为调查对象,通过对院系领导、任课教师、在校学生、中小学体育教师、中小学学生和中小学学生家长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仅限于同时开办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6所院校。

(二)研究方法

1.对6所院校的领导、教师、学生、以及6所院校所在地的第一中学的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就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

2.回访分析:对调查统计结果,再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回访,了解他们填写意见的原因,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总结。

3.专家会诊提出应对策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体育院系院长、系主任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6所院校的院长和两个专业的系主任共18人的调查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的依据、培养模式的倾向、目前影响办学效果的主要问题3个方面。

调查结果如下:

1.课程设置的依据。对6所院校的18位院系领导关于课程设置的依据调查,课题组给出了“教育部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意见、院系师资情况、院系办学条件、社会调查需要”4个选项,结果见表1。

表1 院校领导进行课程设置的依据调查表n=18

回访调查:总结院系主任的意见是:按照教育部对专业课程设置意见进行课程设置是课程设置的前提,按社会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只能在办学条件允许和具备相应师资的前提下才能做到,有些社会需要的热门项目,我们不是不想开设,而是开不了课。调查结果反映出,院校领导普遍具有应该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课程设置的意识和愿望,但限于师资和办学条件目前难以做到。

2.培养模式的倾向。国内目前传统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采用1-2年级普修课,3-4年级开始分专项培养,4年级有6-8周时间的教育实习,这是比较传统的培养模式。二是近些年来,由于对一专多能和多能一专重要性认识的不同,有些院系开始实行入学即分专项培养,4年级进行实习的模式;三是近几年国内一些院系尝试的新模式,即1年级普修,2年级开始专选,3-4年级分多次实习的培养模式。对此,河北省体育院校领导的调查结果是:见表2。

表2 院校领导对培养模式的倾向性调查表n=18

回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9%的院系领导倾向于1年级普修,2年级分专选,3-4年级分多次实习的培养模式。他们的理由是“经过1年级普修和2年级专选的学生,具备了体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3-4年级的多次实习可以使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学到在校园内学不到的东西”,问道大多数领导倾向于多次实习模式,但为什么不积极实施这种模式呢?领导们的分析是:“目前除河北体育学院在有些专业实施了入学即按专项培养加实习模式或3-4年级开始多次实习培模式,其它院校在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专业绝大多数还是实习传统培养模式,主要原因可能是其它院校实习时间要由学校统一规定,院系一级办学单位缺乏办学自主权的问题”。

3.院系领导认为目前影响办学效果的主要问题。只有解决了主要问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状。为此,调查组会同专家访谈的意见,提出了设施条件、师资力量、教学内容、实习和社会实践和办学自主权这样5个问题供院系领导选择。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院校领导对办学中存在最主要问题的调查表n=18

回访调查:所有被回访者都首先提到了目前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不是学校不想调整教学内容,而是缺乏相应师资和设施条件,加之目前的实习和社会实践大部分是在中小学进行,能够深入到社会体育部门的较少,到社区实习的更是微乎其微,使学校的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至于办学自主权为题,多数领导认为不是造成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

(二)对体育专业在校学生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他们经历过的培养模式的感受,课题组从6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中各抽取四年级男女各10名学生,共计120人,以“您认为哪些教育教学活动对您未来就业帮助最大?”为题,列出了理论课教学、技术科教学、各课程的考试、毕业论文、实习和社会实践,其他这样6项内容供学生选择,调查结果见表4.

表4 您认为哪些教育教学活动对您未来就业帮助最大学生调查表n=120

回访调查:在回访调查中,绝大多数认为理论课使他们认识体育、了解体育、掌握了人体基本结构和生理生化特点,没有这些理论课基本上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体育工作。但问到为什么有些人觉得技术科教学对就业影响评价不高的问题时,学生大致意见是一致的,他们认为“现在学的就业时不一定用得到,就业用到什么再学什么也来得及”。在问到为什么大多数人觉得实习和社会实践对就业帮助很大这个问题时,学生的主要意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觉得通过实习或社会实践,确实知道了自己存在的不足,知道了努力方向,二是遇到了在学校不可能遇到的问题,锻炼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学到了在学校难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三)对中学体育教师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中学体育教师的调查主要是为了从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中了解作为中小学体育工作最为重要的工作是什么,这些实际需要应该是我们将来进行课程设置和确定培养模式的重要依据。根据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基本内容,课题组对6所院校所在地的第一中学或相当于第一中学的6所中学的体育部负责人和各校体育教师男女各一人共12人,以“中小学最被重视的体育工作是什么”、列出了体育课;课外活动;课余运动训练和3项内容供被调查者选择,同时还以“中小学体育教师最重要的工作能力是什么”为题,列出了“多能一专能力、一专多能能力、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组织能力、健康知识宣传讲解能力、提供针对个体锻炼方法的能力、与学生一起活动的沟通能力共8种能力供被调查者选择。

从调查结果来看,46%的中学体育教师认为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中最受重视的工作,其次是课余运动训练,而我们一贯认为学校体育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体育课”却排在了最后。在回访调查结果时了解到,体育课是排入课表的正式课程,无论学校领导还是教师,不用督促,按计划上课就可以了。但课外活动和课余运动训练却是关乎到学校精神面貌的问题,因此,两项工作备受学校领导关注。我们且不管这样的安排合理不合理,但这种现状告诉我们,在高校体育专业教育中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之一。

从中学体育教师对能力选择排序的结果来看,组织能力被高度重视,排在第1位,对这样的结果回访中学体育教师得到的意见可以归纳为:开展课间操、举办运动会、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身体素质测验、体育课以及运动队训练体育工作,都必须通过对人的组织才能实施,没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这些工作将很难开展。

(四)对中学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中学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专业主要培养目标之一,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体育教师,应该是我们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着力点。调查中,向学生给出了10项选择进行排序,经统计排序的结果是:1.能提供适合本人的锻炼方法;2.能变换各种方法让我们玩得高兴;3.经常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4.经常与学生一起活动;5.通晓多种体育技能;6.课上示范漂亮;7.专项技术精湛;8.课上对动作讲的清楚;9.能让我们学到运动技术法;10.能让我们明白锻炼的方法。从排在前3项的内容反映出,中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希望是个性化指导,能够从运动中得到快乐并从中学到科学锻炼的知识。看来,在体育教学中一味地严格要求和刻苦锻炼不再应该是体育教师的工作特色。

(五)对中学生家长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向中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家长作为社区和家庭体育的参加者,了解社区体育的需求。课题组委托被调查的6所中学的体育教师,每校选定男女各10名家长,以“在体育方面您最需要哪些服务?”为题,列出了“提供锻炼内容;锻炼指导;组织工作;体育表演;运动伤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个体锻炼内容;锻炼效果评价;锻炼或陪练这样8个方面的内容供被调查的120位家长进行选择。调查结果是:组织工作;提供个体锻炼内容;运动伤病预防和治疗排在了前三位。通过回访调查了解到,家长认为:社区不同于学校有专人以体育课、课外活动等固定的组织形式来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体育锻炼。而社区中的厂矿机关、部队医院、企事业单位以及自谋职业者和离退休人员则没有专人,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能让这部分人参加有指导的体育锻炼。这部分人的体育锻炼几乎全凭自觉。这种自发组织的活动,往往因为时间,场地和经费的问题造成“扰民”“意见不统一”“组织者没有权威性”等问题引发矛盾,甚至激烈的冲突。所以,组织工作是社区的体育锻炼最为重要的问题,强烈呼吁为社区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交谈,家长们心目中的“体育指导员”应该像一名“保健医生”,他能够根据不同人的情况提供不同的锻炼内容并给与指导,能够对锻炼中容易出现伤病给予预防和处置,至于私人教练和陪练以及锻炼效果评价应该是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了,可以设立相应机构,收费服务。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河北省6所体育院系领导的问卷调查来看,体育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足够的社会需要依据,培养模式实践性环节时间不足,教师队伍缺乏社会新兴项目的教学能力,学校设施不能适应社会需求项目的教学需要。通过对体育专业学生、中学体育教师、中学生家长的调查,组织能力和个性化服务是当今社会对体育服务的新要求。实习和社会实践对培养体育专业毕业生这方面知识和能力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目前,我们的实习和社会实践基本局限在学校和健身场所,缺失了社区服务这个广阔的空间,需要在今后的实习和社会实践中加以补充。

(二)建议

根据调查,组织能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体育服务提出的最突出的新特点,而这些能力只有通过与社会的紧密接触和大量实践才有可能获得,建议体育院系应该积极的与学校、社会健身场所、社区的机关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建立相对牢固的合作关系,使社会成为体育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利用社会体育资源解决学校设施不足问题;同时必须痛下决心,淘汰陈旧课程和教学内容,督促教师进修,重新适应社会需求;可以根据师资特长,深入到学校、社区,建立体育服务和健康指导以及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方面的服务机构。此举不仅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同时还能够消化因课程设置变化而相对剩余的教师,这将对减少改革阵痛,推动体育专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培养模式上,建议采用1-2年级基础教育,3年级下半学期开始分段实习,总学时在12周以上,实习空间应该包括学校、健身场所以及社区的居民和机关团体,形成突出实践教学,学校与社会共同培养的新的培养模式。

[1]翁荣,胡永南,胡惕,何飞.影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5).

[2]庹权.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兼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J].体育学刊,2010(7).

[3]燕成.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1).

[4]舒宗礼,夏贵霞,杨斌等.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探索——以湖[1]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2).

[5]刘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2).

[6]陈国强,翟丹.我国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反思——参照美国大学教育目标[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2).

[7]纪志敏,王春雷,曹洁.河北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调查结果院系体育教师
高师音乐院系艺术实践周实效提升策略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学生学习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过去十年中国城乡居民WHOQOL-10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