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文化浸润心灵
——浅谈国学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行为

2015-03-07 05:52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新一路小学066000
学周刊 2015年27期
关键词:孝亲道德行为小事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新一路小学066000)

点滴文化浸润心灵
——浅谈国学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行为

刘娜(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新一路小学066000)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灿若星河的国学经典。这些经典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如果能够正确开发运用这些国学经典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解其意、悟其理、修其身、导其行,达到品德内化和行为外化的统一,必将对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我国国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国学诵读热”已经在全国掀起,但是对国学经典的德育教育作用重视还不够,尤其是在小学,绝大多数学校国学教育仍停留在诵读的层面上,所以在扎实开展国学诵读工作的同时,将国学教育与小学生道德行为培养融为一体,必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经典融入校园,学生在熏陶中滋养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的体现,像流水一样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教师有责任将它传承、发扬,促使文化育人,这样将成为学生一生美好人格的源头活水。对孔子、孟子、韩非子等古圣先贤的思想进行梳理,浸润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把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有生命的育人基地,必将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我校布置了主题为“传承中华文明,成就少年君子”的文化长廊,集中了国学经典读本和八十条警示名言,展现了历代名家的名言名作,丰厚了学生文化底蕴,为健全人格的养成打好生命的底色。“文明礼仪长廊”和“道德细节100问”,学生自己编写、自主参与,辅以日常学习生活的照片为背景,使学生从小就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同时增强认同感、亲切感,而这一学习、体验、感悟的过程也必将回归学生的生活,使教育如春风拂面、春雨润物。

二、经典浸润心灵,学生在诵读中感悟

人格之养成奠基于童年,“知”是“行”的基础,及早让儿童接受传统经典文化的教育和塑造,让他们接触最有价值的作品的熏陶,成为他一生高远见识、良好道德行为的积淀。

(一)三种学习方式结合,国学教育全面开花

一二年级:班主任利用每天早读、午读组织诵读国学经典名句;三四年级:由品德课教师将国学经典内容融入品德课教学,进行有益探索;五六年级:校本课程中诵读、理解、感悟国学经典内容。

(二)探索三种课型,国学教育突显成效

阅读指导课:利用校本课程进行阅读指导课的教学尝试,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学科渗透课:与现有课程有机结合,音乐课融入古筝弹奏、古诗新唱的元素;美术课融入书法国画欣赏;体育课融入跆拳道等。成果展示课:每班每学期一次诵读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经典语句诵读、有古诗词吟咏、有绘声绘色讲故事、有个人才艺展示等。

通过多种形式国学教育课的学习,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体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学到的反省自己的行为,对照自己,看看别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在国学经典的熏染陶冶自省中不知不觉形成。

三、经典引导行为,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以经典文化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德育活动,促进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我们进行了四级活动的尝试与探索。

(一)校级活动——抓实主线

孝亲敬老教育作为道德教育培养的主线深入开展。

1.以“行”为切入点,实践活动与生活紧密结合。班主任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了解学生孝敬长辈的精彩瞬间,评选出“孝亲小明星”,使孝亲敬老的种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逐渐枝繁叶茂。

2.以“知”为立脚点,实践活动与孝文化氛围营造相结合。制作传承孝敬美德的活教材——孝亲展板、孝敬树、主题为“家”的公益广告片,观看汶川地震妈妈舍身救助孩子的故事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着从古至今的孝敬美德,沐浴在浓浓的孝德氛围中。

3.以“行”为深化点,实践活动与亲子互动相结合。“孝亲敬老”主题教育活动向家长开放,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安排互动环节——向父母说说知心话,跟同学聊聊孝亲的做法、和爸爸妈妈一同表演自编自导的节目。使孩子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爱的感悟,对感恩的诠释。

4.以“行”为训练点,将实践活动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开展坚持写孝亲日记、和父母一同制定孝敬协议、每周推出孝亲小故事、定期评选孝亲小明星、利用节假日践行孝亲小事等等独具特色的孝亲实践活动,使孝敬的美德渐渐在学生的心中萌生,促使学生养成习惯,自觉践行孝道。

(二)年级活动——突显层次

每个年级围绕本年级的道德行为培养点,制定了道德实践活动方案,孝亲敬老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守纪、有爱心、团结合作、正直守信感恩等实践活动分布到六个年级,每个年级每年完成两个,六年做完12个主题活动。要求学生制定活动计划,自觉践行道德小事并记录下来,留有活动痕迹集中展示。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化作一个个有意义的小行动,在读书阅报中、在社区互助中、在家庭劳动中、在志愿服务中,引导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让学生成长的根深深扎在道德的沃土里,涵养了学生的性情、浸润了学生的心灵、指导了学生的行为。

(三)班级活动——集中展示

围绕“做最好的的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这一育人目标,利用升旗仪式进行班级国学教育活动展示观摩,集中展示班级道德教育活动的成果,全校观摩,展示形式包括诗歌、歌曲、舞蹈、快板和相声等。这些独具特色的升旗仪式为学生搭建了悦纳自我、认同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呈现了各个班级平时进行道德教育的点滴。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自然强化了道德认知,激发了道德情感,坚定了道德信念,并逐步养成了道德行为习惯。

(四)学生个人活动——彰显个性

以“小事养德,储蓄文明”活动为主渠道,将孝亲小事、自理小事、礼仪小事、助人小事、环保小事、健体小事融入学生生活,每月向学生发放“储蓄文明反馈表”,由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商议养德小事的内容,而后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并记录,再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评家长评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将国学纳入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中,又把学生在家和社会得到的行为列入矫正和测评的范围,提高教育实效。

在国学教育中,每日诵读聆听,每周道德晨话,每月修德讲堂,每年展示升华,使学生时时处处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感染、浸润。学生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锤炼道德品质,为学生的心灵注入淙淙清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孝亲道德行为小事
关于快乐这件小事
小事不小
难忘那件小事
在厦金胞张爱华孝亲牵起两岸情
赡养孤老不为钱孝亲奉献整八年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