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课的几点思考

2015-03-07 05:52甘肃省武山县滩歌中心小学741300
学周刊 2015年27期
关键词:雷雨梅花课文

(甘肃省武山县滩歌中心小学741300)

关于阅读课的几点思考

管静波(甘肃省武山县滩歌中心小学741300)

阅读指导课横向看来,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纵向看来,分为阶段阅读和终身阅读。阶段性阅读就是通过阅读,积累好词佳句,学习行文特点及写法,进而提高习作水平,教师比较重视这类阅读。而终身阅读,则是以完善自我为目标,“活到老,学到老”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课标》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阅读教学是语文这门课程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是语文教学的重心,下面笔者就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课内阅读教学的模式

课内阅读主要是借助课本选编的课文进行阅读教学。因为工作以来一直在小学中高年级任教,我重点谈谈在小学中高年级课内阅读教学中的一点思路。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兴趣要以教材或阅读材料为依据,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与生活环境,因材施教。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时,利用农村学生对蒲公英、苍耳、豌豆比较熟悉的优势,在教学本课前,先让学生观察这些植物,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在上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此时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植物的视频,后请学生自读课文。由于学生事先已观察了,产生了好奇心,他们就主动地投入自主阅读活动之中,文章的重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用词精美、语句生动,这些优美词句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的文字变成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打电话》一文,如果让学生直接朗读,效果不佳。但换个角度,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把人物性格表现出来,学生不仅很感兴趣,而且很快进入状态。这时,学生朗读就很容易把握文中的人物特点,完全投入其中,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及所要表达的感情。潜移默化中明白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进而达到喜欢阅读的目的。

(二)指导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二、怎样抓住文章的重点

(一)从文章关键词即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通过题目可以知道文章的很多内容,有的课题,提示了主要人物,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个这样的老师》;有的提示了主要事件,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有今天学习的两首送别诗;有的提示了写作对象,如《长城》。对这类课文,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重点。如何抓住题目展开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扩充课题法。如《雷雨》一课中要求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可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学习,并做汇报。汇报时,有的描绘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有的则结合自己看到的雷雨的经历说出了自己的想象。

2.巧妙设问法。只有把问题回答出来,就能概括出文章的只要内容。如学习《亡羊补牢》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羊为什么会少?为什么要补?结果怎样?结合这些问题,中心内容显而易见。

(二)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

中心句,顾名思义,就是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詹天佑》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句中的关键词是“杰出”和“爱国”。找出来中心句,学生就会对全篇课文有个总的印象。这样,就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学生学懂了中心句,初步明确了课文的中心,就便于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课文的内容。

(三)从学生对文本的疑难点入手

从课文疑难点入手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从而感知文本的主题。

三、品读课文,感情升华

品读课文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后,通过自己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如在教《掌声》时,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读课文后,经过独立思考,会有很多疑问,如“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的站起来’说明了什么?既然想上去,为什么又犹豫不决呢?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在小组内和和同学合作解决后,再回头慢慢品读,则会从中悟出人物的种种心情,体会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加深了课文的理解。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四、梳理拓展,积累运用

(一)师生合作,梳理学习内容和方法

如学习了《三峡之秋》,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本文的写法特点:(1)《三峡之秋》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特点,描写了三峡不通的景色特点,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言尽而意无穷。(2)景物描写特点突出,作者抓住了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进行描写。(3)语言美。文中多处使用修辞,读来如诗如画。

(二)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

如学习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算子咏梅》还可以让学生去读唐代诗人陆游的诗词《算子咏梅》,相互比较,发现异同。相同之处(1)都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了梅花不争春的特点,(3)都赞扬了梅花高洁的品质。(4)都以梅花自比。不同点:(1)梅花的形象不同。陆游:寂寞凄凉。毛泽东:傲寒俊俏。(2)感情基调不同。陆游:低沉孤高。毛泽东:积极乐观。

总之,学习语文重在积累。积累语言、积累认识、积累情感、积累写作方法。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雷雨梅花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雷雨天
背课文的小偷
雷雨
雷雨
梅花引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