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015-03-07 05:52河南省卢氏县教师进修学校472200
学周刊 2015年27期
关键词:诗眼表现手法景物

(河南省卢氏县教师进修学校472200)

浅谈如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贾 超(河南省卢氏县教师进修学校472200)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呢?笔者根据平时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效果比较好。

一、了解诗歌作者、生平背景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应该熟悉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这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沿出生入死,南归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或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而对于比较陌生的诗人,在诗句之后、问题之前会给予注解。有的注解简单,有点注解较为详细。较详细地除了诗人的经历外,一般都附带出该诗的写作背景,这对把握整首诗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帮助。

如《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对于作者汪元量,学生较为陌生。但诗句之后,做如下注释:此诗是南宋灭亡后,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这些注释令鉴赏诗歌题变得容易多了,本诗抒写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

二、找寻“诗眼”,可以说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在平常的一些诗歌类的赏析试题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诗歌题目:某个字在诗中,能不能被另外的字所代替,如果不能为什么?比如说关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关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我们在平常的练习和考试时都会遇到这样的题目:诗句中“几处”能不能换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家家”,为什么?

像这类题目其实已经告诉我们诗的“诗眼”了,通过这类题目,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我个人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找寻诗的“诗眼”的意识和习惯。看诗先找寻“诗眼”,找这些比较典型的词,也就是我们的“诗眼”。以“诗眼”为突破口,通过“诗眼”来走入诗歌,去进一步理解诗歌。

例如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们就可以找到“愁”字,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再者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可以找出诗中的“绿”字,来探寻“绿”字用的好处。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绿”字的好处!为什么“回”字达不到它的表达效果。学生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来自行总结赏析诗歌的技巧。通过“诗眼”赏析诗歌,可以说是赏析诗歌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三、体会谴词造句的妙处

语言是描绘事物、表现思想内容的最基本的手段。语言的好坏,关键在于谴词造句准确与否。卓越的作家总是善于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谴词造句,生动地表出事物的特征,深刻的表现出思想内容。如唐代齐己《早梅》中的句子“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其中犹以“一”字为佳,梅花开与百花之前,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与众梅,悄然而开,更突出了一个“早”字,极巧妙地照应了题目。又如宋代戴复古的《江村晚眺》:“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后两句写惊鸟飞入芦花之中的情景,连用“立”“惊”“入”三个动词,使得水鸟的动态、神情跃然纸上,为江村晚景平添了几分生气。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力求一字传神,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如“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这样的词语,这也是理解诗词的基本方法。

四、捕捉潜在形象信息

潜在形象信息主要包括景物特征和抒情主体(人物)。进行诗歌鉴赏时,景物是我们的必然着眼点,诗人所写的景物作为外在的显信息是我们捕捉潜信息的关键。在鉴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最好使学生闭起眼睛来大胆想象,并说出了想象中情景,如有初升的明月、潺潺的流水,可这些都是外在的显信息,透过这些,我们可以捕捉到深秋的山涧溪流淙淙,月光皎洁,想象到在涓涓溪流中愈发显得寂寥和静穆的山林景象。至此,诗人内心闲静的情感和诗中反衬的艺术手法也就不言而喻了。

古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歌中,外在信息与其潜在信息是统一的,一致的,写了什么景物,必然要突出景物特征,而这其中也自然地渗透了抒情主体的形象,所以说捕捉潜信息要从外在景物入手。

五、捕捉情感信息

诗人大多情感丰富,或多愁善感,或激情满怀。诗歌创作在某种角度上是对情感的抒写,但诗歌的情感有其隐含的特点,也属潜信息,捕捉潜在情感信息应以其形象信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这一步骤要以两个问题为主线展开的。

1.情感缘何而发?抒发情感的人即形象信息中的主体,那么抒情主体为何会有这种情感呢?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个人因素,而这几类原因往往有交织现象。为了阐明这种现象,我在对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教学中进行了诗歌的比较式阅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抒情主体泪洒衣衫,情不自禁,主要是由于个人的身世遭遇与琵琶女相同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2.情感因何表现?诗人往往通过景物表达主观情感,学生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较为熟悉,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

五、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极其丰富,准确熟练地掌握这些重要的表现手法,对于鉴赏诗词、把握思想感情、挖掘深刻内涵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下列一些:用典、联想、想象、衬托、烘托、象征、白描、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平时要多训练,让学生尽可能熟练掌握这些内容。

总之,“观千剑然后识器,操千曲然后晓声”,要提高鉴赏的能力,必须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上述的诗歌鉴赏的方法,仅仅是入门,只有多看多积累,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自己的鉴赏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诗眼表现手法景物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诗眼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景物描写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