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

2015-03-08 12:12陆理明陈学秀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9期
关键词:时间段心电图动态

陆理明 陈学秀

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

陆理明 陈学秀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心肌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35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本组135例冠心病患者中, 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为47.41%(64/135), 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64.06%)、心肌缺血阵次率(65.32%)均显著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35.94%、34.68%)(P<0.05);②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时间段均以05:00~11:00为主, 但前者高于后者(P<0.05);③心肌缺血主要发生于年龄≥60岁人群, 且患者年龄越大, 发生心肌缺血的几率也越大。结论动态心电图可以有效检出心肌缺血患者, 特别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且能记录其发生时间, 为早期临床干预提供重要参考。

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冠心病

心肌缺血指的是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 从而造成心脏供氧不足, 影响心肌能量代谢, 进而对心脏的正常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1]。若心肌缺血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可能会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如病情严重, 甚至还会引发室性心动过速等, 出现心脏猝死[2,3]。近年来,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心肌缺血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 且呈年轻化趋势[4]。本文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4年5月收治的135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心肌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4年5月收治的135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冠心病。其中, 男72例, 女63例;年龄29~84岁, 平均年龄为(52.13±11.59)岁, 其中29~49岁33例,50~59岁41例,≥60岁61例;临床表现:心悸45例, 心绞痛59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31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秦皇岛康泰医学TL(4000, DCG)12导联检测仪, 对所有患者行24 h全程监测12导联心电图波形,并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情况进行完整记录, 包括运动、吃饭、吃药、休息、睡眠等及其详细时间;当患者发生身体不适症状时, 对其起止时间进行详细记录。由一名专业的医师矫正处理动态心电图, 并且观察患者24 h心电图的变化趋势, 与此同时对患者的平均心率、缺血发作时心率进行测定。

1.3 诊断标准[5]当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符合以下标准时即可诊断为心肌缺血:①J点后0.08 s时, ST段呈下斜型或水平型压低≥1 mm, 且持续时间≥1 min;②ST段改变的持续时间>1 min;③发生缺血性T波倒置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相关指标对比 本组135例冠心病患者中, 发生心肌缺血者64例, 占总数的47.41%。其中,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64.06%)、心肌缺血阵次率(65.32%)均显著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35.94%、34.68%),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时段比较 经统计结果显示,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大多发生在05:00~11:00这一时间段,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同样以此时间段为主,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心肌缺血的年龄段分布情况比较 经统计结果显示,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主要以年龄≥60岁为主, 且患者年龄越大,发生心肌缺血的几率也越大。见表3。

表1 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相关指标对比(n, %)

表2 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时段比较[n(%)]

表3 心肌缺血的年龄段分布情况比较(n, %)

3 讨论

心肌缺血主要因为心肌部位的氧供需之间发生失衡, 血量不能及时将心肌代谢产物带走, 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病理反应, 比如常见的心绞痛等[6,7]。心肌缺血主要发生在多种类型的冠心病患者中, 特别是中老年冠心病患者[8]。就目前情况来看, 中年人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机制尚未统一定论, 但大多人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缺血的程度比较轻,心肌缺血的持续时间比较短、范围也比较小, 故而导致的疼痛刺激比较弱, 并不能达到触发心绞痛的程度;②痛觉传导系统异常, 所以对疼痛刺激感知能力比较弱;③内源性镇痛物质(内啡肽酶)发生增高现象[9-11]。心肌缺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需采取有效的诊疗手段予以治疗。

动态心电图检查具有无创性这一优点, 且可以发现并定量评价患者在日常生活状态下的心肌缺血状态[12]。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实时12导联动态心电图系统可以详细、全面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情况, 比如记录心肌缺血的起止时间、ST段下降幅度等, 且还能准确评价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ST段偏移情况[13,14], 从而有效提升心肌缺血的诊断率, 为患者及早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重要的参考。在本组研究中, 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 详细记录了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时间段, 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时间段均以05:00~11:00为主, 提示在患者的后期治疗中, 需要特别注意此时间段患者的心肌情况, 适当增加此时间段的药物浓度, 从而大大降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此外,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64.06%)显著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35.94%) (P<0.05), 且前者心肌缺血阵次率(65.32%)同样显著高于后者(34.68%)(P<0.05)。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由于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临床症状, 所以极易被人们忽视, 患者也不会主动服用相关药物, 在日常体力活动中也没有进行限制, 极大增加了其风险[15]。因此, 在冠心病的后期治疗中, 需要特别加强对无症状性患者的观察, 从而为早期应用药物提供指导, 降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造成的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几率, 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冠心病患者中, 发生心肌缺血者以年龄≥60岁为主, 且患者年龄越大, 其发生心肌缺血的几率也越大。在后期的治疗中, 需要特别注意年龄比较大患者的心肌变化情况。

综上所述, 动态心电图在心肌缺血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1]李路, 孔云.动态心电图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意义.中国医学创新,2010,7(18):172-173.

[2]张秋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134-135.

[3]赵绪幸, 吕昌盛, 侯爱华, 等.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方法学探讨.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0):1395-1396.

[4]郑守景.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研究.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52.

[5]董晓玲.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意义.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50-51.

[6]郑易, 岑镇波, 胡海雷.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现代实用医学,2011,23(6):639-640.

[7]王晓玲.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60例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3,13(48):15-16.

[8]李璟华, 匡霞.无痛性心肌缺血诊断中动态心电图的作用.中国实用医药,2014,9(4):59-60.

[9]赵世明, 巨怀林.动态心电图检测诊断心肌缺血131例临床观察.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8):3701-3702.

[10]欧阳漪凡.常规与动态心电图在心肌缺血诊断中的比较.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8):1054.

[11]吴超凡.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中国医药导刊,2014,16(3):385-386.

[12]王强.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对比研究.中国医学创新,2011,8(8):63-64.

[13]牛卢芳, 卢喜烈.动态心电图对心肌缺血诊断价值的进展.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14(1):73-74.

[14]张海英, 邹志.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应用研究.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5):134.

[15]邵景芳, 李柏相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13):53-54.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in diagnosis of myocardial ischemia

LU Li-ming, CHEN Xue-xiu. Deqi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Zhaoqing526638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in diagnosis of myocardial ischemia.MethodsThere were135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s the study subjects. They all received24 h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examination, and their examination results were analyzed.Results① In the135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incidence of myocardial ischemia was47.41% (64/135). The incidence of 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64.06%) and array rate of myocardial ischemia (65.32%)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35.94%,34.68%) (P<0.05).② Occurrence times of 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were mainly as 05:00~11:00, while the later had higher incidence than the former (P<0.05). ③ Myocardial ischemia mainly occurred in old people aging≥60 years old, and its incidence increased with the growing of ages in patients.Conclusion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can effectively detect myocardial ischemia patients, especially those with 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It can also record occurrence time of the disease, so as to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early clinical intervention.

Myocardial ischemia;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Coronary heart disease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9.005

2015-01-08]

526638 德庆县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时间段心电图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国内动态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夏天晒太阳防病要注意时间段
动态
发朋友圈没人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