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宝坻区文化馆馆藏明代火炮考

2015-03-09 00:52张志鹏
丝绸之路 2015年24期
关键词:火器宝坻区炮口

张志鹏

(宝坻区文化馆,天津301800)

天津市宝坻区文化馆收藏有二门铁炮,一门为宽箍式铁炮,一门为崇祯七年(1634)铁炮,均为旧藏,所掌握的信息较少,今对其略加考证。

中国古代火炮是一种口径和重量都较大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由身管、药室、炮尾等部分构成,滑膛,多为前装式,可发射石弹、铅弹、铁弹和爆炸弹等。明朝丘濬(1418~1495)《大学衍义补》记载:“今砲之制,用铜或铁为具,如筒状,中实以药,而以石子塞其口,旁通一线,用火发之……亦谓之砲,又谓之铳。”自元朝以后,古代火炮开始成为中国军队的重要装备,主要用于攻守城塞,也用于野战和水战。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机。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这种抛射机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至迟在元代,中国已制造出最早的火炮——火铳。元朝(1206~1368)和明朝(1368~1644),曾大量制造和使用火铳,明永乐八年(1410),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专习枪炮的兵种——神机营。

宝坻区文化馆收藏的一门宽箍式铁炮,炮身圆筒形,炮口、炮尾加厚,炮身铸有三道宽箍,平尾,滑膛,前装式,无铭文。通长84厘米,炮口内直径8厘米,炮口外直径19厘米。

图1 宝坻区文化馆收藏的宽箍式铁炮

1979年,江苏镇江市出土一门宽箍式铁炮,炮身圆筒形,炮口、炮尾加厚,炮身铸有三道宽箍,平尾,滑膛,前装式,无铭文。通长74厘米,炮口内直径7厘米,炮重53公斤,现藏于镇江市博物馆,制作年代为明初。这门铁炮与宝坻区文化馆收藏的铁炮样式相同。

图2 镇江市出土的宽箍式铁炮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一门明代铁火铳,又名神机炮。神机炮由小型将军炮发展而成,根据保存至今的文物,这类炮可以发射弹丸,其口径5.5~8.5厘米,长度71.5~90厘米。这门铁炮与宝坻区文化馆收藏的铁炮样式相同。

图3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明代铁火铳(神机炮)

火铳使中国古代军事史发生了一次大变革,其突出标志就是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于明永乐八年(1410),创编了由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神机营。它后来与“五军营”、“三千营”合称“京师三大营”。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习枪炮的兵种,并且在这一年北征中大败游牧在草原的鞑靼部。这支由明成祖朱棣亲手建立的铳炮部队比1450年法国毕罗兄弟创建的欧洲第一支炮兵部队——破城炮队早了40多年。

明代是火炮制造的鼎盛时期,明统治者视火器为“长技”,明军作战主要依持火器,“本朝之得天下也,籍于火为多”。目前我国见到的最早的铁炮是山西博物馆收藏的明洪武十年(1377)将军炮。这时的铁炮为直筒形炮身,炮身有隆起的铁箍,为多箍后膛式,这样就增强了炮膛的膛压强度,提高了火炮的射程和威力。又因铁矿比铜矿储量大,易开采,造价比铜炮低廉。

明代早期的火炮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具有平坦的尾部,这是装填“散子”所必须的。装填弹药时,首先需要把火炮竖立起来,每次用火药七八两,可发射五钱重的铅弹100枚。在炮弹装填后再加一层障碍物“木马”,然后还要再用重30两的大铅子或大石慢慢按入炮口里面,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射程。通常为平射,也可俯射,主要用于守城时杀伤敌进攻的集群目标,明代前期火炮大都没有耳轴,发射时先挖一个大坑,将火炮安设于坑内,固定发射,这样可克服火炮后坐力大、跳动厉害的缺点,后来变为“搭木为架”,安装在固定木架上。多个炮箍是为了解决炸膛问题,这些都是明朝前期铁炮的主要特征。

从以上几个特征来看,明洪武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冶炼铸造技术的提高,火器制作有了较大改进,广泛采用原料丰富、强度大的铁质原材料来制作火器,火铳形制由早期的短粗形向细长形发展,明永乐后发展到“大将军”型的铜铁炮,以致后来仿造出威力强大的佛郎机式大炮。笔者认为,宝坻区文化馆收藏的这门宽箍式铁炮应该属于明早期,时代为明永乐年间。

宝坻区文化馆收藏的一门明崇祯七年(1634)铁炮,出土于宝坻古城北门,炮身圆柱形,全长158厘米,滑膛,有炮耳,前装式。炮口小后膛大,尾部有尾珠,炮身有五道加强箍,炮口内直径8厘米,炮口外直径12.5厘米,炮身最宽处直径27.23厘米,炮身最窄处直径15.92厘米,原炮身铸有“崇祯七年”字样,字迹现已不清。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一门明崇祯六年(1633)铁炮。炮口小后膛大,口沿和尾部均铸有加强箍。有炮耳,以便把炮搭在炮架上。炮耳上下也铸有两圈加强箍,带铁环。在炮身管部铸有竖排铭文“崇祯六年岭西道左布政王总督两广军门熊督造官万文浩何吾嶷张尚文”。其形制为仿西式火炮,属红夷型火炮。这门铁炮与宝坻区文化馆收藏的明崇祯七年(1634)铁炮样式相同。

明朝后期,欧洲制造出红夷大炮传入中国,所谓“红夷”者,指荷兰与葡萄牙。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进口荷兰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也称为红衣大炮。《明志·兵志》记载:“大西洋船至,复得巨砲,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明天启六年,袁崇焕以红夷炮凭城固守宁远(今辽宁兴城),击退了后金兵,毙伤敌数百人,后金统帅努尔哈赤在该役中中炮受重伤,不久死去。

宝坻古城建于金,盛于明;明永乐迁都北京后,宝坻作为京师卫城的军事地位更为重要,宝坻明砖城“周长一千二十八丈,高二丈六尺,厚与高等”。每面城门均用坚木铁钉制作,门上建楼,四角设“观敌楼”,该城建成后以气势巍峨壮观、墙体坚固备受各方称赞,被公认为“翼翼然百城之表”,“邻近州县城池之冠”,堪称“京郊第一城”。明末多次凭此城抗击清兵的围攻和农民暴动武装的攻打。

图4 宝坻区文化馆收藏的明崇祯七年(1634)铁炮

图5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明崇祯六年(1633)铁炮

宝坻区文化馆收藏的明崇祯七年(1634)铁炮,其炮管长,管壁很厚,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形的炮耳,耳轴是便于把炮搭在炮架上,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其形制为仿西式火炮,属红夷型火炮,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

明代是火炮的鼎盛时期,宝坻区文化馆收藏的二门明代铁炮,是明早期和明后期火炮制作技术的代表实物,对研究明代火器有着重要价值,也为研究宝坻古城的防御设施提供了新的线索。

猜你喜欢
火器宝坻区炮口
“量”出你的反应力
炮口制退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奇怪的等式
天津宝坻区总工会:职工求学圆梦 工会暖心“埋单”
高空灭火器
炮口结构参数对炮口性能的影响分析
炮口制退器效率计算方法分析
复合式炮口制退器上舰研究
明代火器的运用与军事学术的发展
宋代的初级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