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事实力

2015-03-09 00:52赵疆囡
丝绸之路 2015年24期
关键词:烽燧安西驻军

赵疆囡

(阿克苏地区博物馆,新疆阿克苏843000)

显庆三年(658),唐朝移安西大都护府于龟兹,置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安西四镇。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唐朝又在西域驻扎军队,部署军事力量,建筑城池、关戍、烽燧,将西域地区纳入唐朝统一军政体制,牢牢确立中央政府的政治主权。唐朝安西都护府常备军的驻扎,对当时周边强邻吐蕃、大食形成威慑,有力地维护了西域地区局势的稳定。

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的最高政治军事机构,影响力遍及西域大部分地区,为维护唐朝在西域的主权,都护府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军事色彩浓厚。从693年武则天增派3万大军镇守龟兹,到757年安史之乱,唐朝安西都护府主力撤出龟兹,前后近60年的时间里,安西都护府在镇守西域,都护西域各藩国,稳定地方秩序,保持交通道路畅通,维护唐朝统一和安定作出了贡献。一千多年过去了,至今在这一地区残留的很多烽燧、城池、关戍等军事设施遗址,显示出都护府军事防御体系的缜密。

对安西都护府军事考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龟兹地区现存烽燧、城池遗址的研究,很多材料中都有提及;兵力防守方面,赵剑锋在《西汉与唐时期西域兵防的对比分析》一文中详细对比了汉唐在兵力构成、兵力来源、兵防态势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管彦波在《收缩的防线:唐代边疆局势及御边戍守体系的变化》一文中也部分涉及了唐代在西域的防御戍守体系。但总体而言对都护府综合军事实力的研究方面比较欠缺。

军事实力是指军队在战争中的作战能力。作战能力取决于军事战略、军事制度以及后勤供给等方面。军事战略是一国军队战斗力的政策保障,军事制度是制度保障,后勤供给是物质保障。唐朝安西都护府驻军战略上主要是防守为主,配合防守在龟兹地区设立大量的防御设施,军事制度则沿袭唐朝的编制制度,相较于西域各藩国及吐蕃、突骑施等游牧民族零散的编制制度比较完善,并且后勤供给基本上能做到补给充足。因而在当时的西域地区,虽然安西都护府的驻军数量不占绝对优势,但就综合实力来说,是一支令周边强邻不敢轻举妄动的劲旅。

一、唐朝安西驻军的布防情况

唐朝以龟兹地区作为统辖西域的中心,并在此设都护府,管辖着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大军事重镇,其范围包括整个塔里木盆地和帕米尔以西的广大地域。最初统治西域,唐朝并未派驻大批军队,防御力量薄弱,以至在西突厥、突骑施、吐蕃的争夺中,安西四镇时废时设,安西都护府一度退至西州。直到长寿元年(692)年十月,王孝杰大破吐蕃军队,收复四镇后,向朝廷奏言增兵西域,长期屯戍留守,以固西陲边防,武则天“用汉兵三万以镇之”。大量士兵入驻西域,实现了在西域的武装防卫,开始了西域边防体制的军镇化进程。

唐朝在西域的驻军主要集中于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公元8世纪初,慧超自印度东归,途经龟兹。他在游记中写道:“又经疏勒东行一月,至龟兹国,即是安西都护府,汉国兵马大都集处。”除都护府外,安西四镇还戍守一定的兵力,根据“两唐书”《高仙芝传》所载伐小勃律之役,每镇守使辖兵力3000~5000人。①大致可以做出如下推断:四镇每镇3000~5000人,共1.2~2万人左右。《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玄宗时,“安西都护府镇戍兵二万四千人”,加上四镇兵力共约4.4万人。从人数和管辖的地域范围上看,唐朝在西域的驻军人数并不多。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国都伊罗卢城,即今天库车县皮朗古城遗址,四镇中,龟兹镇置于拔换,焉耆镇置于博格达沁古城,于阗镇置于于阗城东(今洛浦县阿克斯比尔古城),疏勒镇置于今阿西克阗干附近的托卜沁古城,从地理位置来看,四镇的驻军对安西都护府形成环卫。除驻守都护府和四镇外,在一些重要的关隘还有守捉兵和烽戍兵。守捉是唐在边境地区的交通要道上设立的军事检查机构,驻兵守卫盘查,其统兵长官称守捉使,兵员数百至千人不等。安西大都护府辖境共有兰城、坎城、葱岭、张三城、于术、榆林、龙泉、东夷辟、赤岸十守捉,有粟楼烽、碎卜戍、移杜、彭怀四戍堡。此外还有烽戍兵,唐时每30里置一烽,建于边塞山险要隘处。烽有烽帅,管烽卒3~5人,平时防烽屯田,准备积薪,有警则举火……烽卒由卫士充任,无卫士则以乡兵充。②

安西都护府直接控制的兵力构成主要分为三部分:中央直属军、羁縻都督军和小国地方军。中央直属军主要指唐朝派驻到西域各地的驻防兵,如唐朝在龟兹的驻军。中央直属军的兵力来源在737年之前,主要是从内地征召来的府兵,这些府兵隔几年换防一次。738年后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西域的驻兵主要变成招募的镇兵。③陈国灿在《唐朝安西都护府驻军》中认为,安西都护府的驻军来自于内地州县的府兵,以雍、蒲、坊等州府兵居多。羁縻都督府指归附唐朝的各地方势力,如唐朝在西突厥境内设置的各个都督府。作为朝廷为控制边疆而设立的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与“缘边及襟带之地”设置的都督府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管理边境地区。都督府的大都督一般由羁糜国首领担任,如龟兹国都督白素稽即是龟兹王。都督府一般都也屯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兵力来源由本地方民族征召。小国地方军指在唐中央军实际控制地区的农耕小国的军队,如于阗国,不仅有唐朝中央军在此驻防,亦然有于阗本国军队的存在。④小国地方军的兵力来源同样来自本国。

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唐政府在西域共驻军4.4万人,军马7700匹。从数量上看,驻军兵种是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但西域地区是优质马匹的重要产地,能够通过与西突厥的绢马贸易,获取大批优质马匹。玄宗天宝六年(747),安西副都护高仙芝率军讨伐小勃律,《新唐书》卷135《高仙芝传》称:“是时步兵皆有私马相随。”可见当时安西唐军虽然有步兵、骑兵之分,实际上行军时,马匹的数量大大超过骑兵人数,如果按步兵皆有私马来看,这是军队是清一色行动迅疾的骑兵。不过步兵的私马可能只用于骑行,不用于作战,普通骑兵皆备两匹马,而步兵仅备一匹私马。⑤这支全国行军速度最快之兵,每年需用的马匹数量就很惊人,马匹来源充足,加强了西域地区边防驻军的机动能力,能够完成远距离长途奔袭,行动迅速,增强了作战能力。

二、唐朝安西驻军的后勤补给

后勤补给是军队战斗的物质保障。后勤补给在战争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充足的补给有时甚至左右着战争的结果。后勤补给的必需物资主要是粮草、武器、服装等,补给充足才能确保军队的战斗力。

(一)唐朝安西驻军武器装备和来源

在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是打赢战争的最重要物质基础。唐朝军队的编制约300人为团(设校尉),50人为队(设队正),10人为火(设火长)。每火备6驮马,载军用灶具、甲床、工具。每士卒携带1弓,30箭,1柄胡禄刀(大横刀),1块砺石,麦饭9斗,米2升,皆自带。士兵甲胄武器,临战颁发。⑥安西驻军的建制应该与内地一致,士兵基本的武器是弓、箭和大刀。

唐朝军队作战时的甲胄武器装备在库车县库木吐拉石窟中有所发现。库木吐拉石窟第73窟经变画局部未生怨中,描绘了两名身穿铠甲的武士骑马而来,一位正跃上殿堂抓捕一王者,另一位策马挥刀。壁画创作于公元8世纪左右,画面表现的是“观无量寿经变”未生怨中,阿阇世王遣人逮捕其父频婆娑罗王的场面。壁画画风为中原风格,画中人物穿着为唐代汉人服饰,两名武士身着唐代士兵的铠甲——明光甲,戴头盔,手执长剑。壁画中除了描绘唐代士兵铠甲装备还描绘了军马的铠甲,从头部到腿部都有防护。

库木吐拉石窟73窟经变画局部

武器甲胄样式与中原相同,那么安西驻军的武器来源是本地自铸还是依靠中央拨解呢?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地区境内的库车河及雀勒塔格山麓蕴藏着丰富的铜、铁、锡、铅、锌等矿产资源,其中铜矿的开采冶铸和使用的历史已有3000余年。《汉书·西域传》载:“龟兹饶铜、铁、铅……”4世纪时,龟兹国冶铸的铜器、铁器,可以“恒充三十六国之用”。⑦近十年,考古工作者曾对库车、拜城两地的古代采矿、冶炼、铸造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初步研究。在库车河谷、拜城县境的雀勒塔格山麓发现古代采矿、冶炼、铸造遗址约40余处。其中,采炼铜矿遗址25处,采炼铁矿遗址14处,即炼铜又炼铁遗址2处。⑧除冶铁外,龟兹还能炼钢。⑨

此外,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副校尉陈汤评价西域士兵战斗力时说:“夫胡兵五而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当一。”汉代龟兹士兵就学会了中原冶铸法,能够铸造兵器。悠久的炼铜冶铸历史和丰富的铜矿资源,再加上中原冶铸技术传入西域,由此可以推断安西驻军的武器也是在龟兹地区铸造,武器样式应与中原相同,也有可能借鉴周边民族的武器样式。

(二)屯田解决了安西驻军的军粮供应

为保证军粮供应,唐朝政府在西域实行屯田,至今仅在龟兹地区就留下大量的屯田遗址。关于唐朝在西域屯田很多文章都有涉及,本文在此不予赘述。张平在《龟兹考古中所见唐代重要驻屯史迹》一文中详细介绍了现存的唐代军屯遗迹,主要分布在库车河及渭干河流域的重要军屯遗迹。西域屯田规模空前,保证了驻军粮草的供给。

(三)士兵的服装补给依靠内地生产、运输

西域驻军及其家属的衣装被服都由政府供给。唐朝在西域的军政开支巨大,据《元和郡县志》记载,仅以两大都护府军事开支而言,“自开元及于天宝(713~756)……每岁军用日增,其费粜则三百六十万匹段。其中伊、西、北庭八万,安西二十万。”这就是说,仅仅用来采购粟麦,即供应军粮的经费,中央每年需给西域拨解缣帛二十万匹。同时又记载:“给衣则五百三十万。”其中“伊、西、北庭四十八万,安西三十万”。这就是说为了备办军装,朝廷每年需给西域拨解绢帛78万匹。

安西驻军的后勤补给中,粮草、武器都能够自给自足,而且依靠唐朝强大的国力,军装被服也能得到基本的补充,可以说安西驻军的后勤补给能够得到有力的保障。

三、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事防御体系

唐朝在西域设置了很多军事防御设施,有烽燧、关戍、城池,形成完善的防御体系。至今在安西大都护府治所龟兹地区发现的唐代遗址就有100余处,以烽燧数量最多,城池、戍堡遗址则集中于渭干河、库车河流域和库车县唐王城遗址及其附近,是当时安西都护府统治中心。

(一)烽燧、烽馆

现存的唐代烽燧遗址清楚地再现了唐朝军队在安西驻军的报警系统,烽燧沿丝绸之路交通线东西分布,从轮台东行有:依斯塔那烽燧——丘甫吐尔烽燧——波斯坦托格拉克烽燧——雀勒瓦提烽燧——龟兹故城——柯西吐尔烽燧——玉曲吐尔烽燧——恰合吐尔烽燧——吐孜吐尔烽燧——羊达克库都克烽燧——阿克苏烽燧——沙井子烽燧——奇兰烽燧——多埃梯木烽燧——亚依德梯木烽燧,或向西行至巴楚县境内的脱库孜萨莱遗址,经喀什噶尔至中亚;另一条即由亚依德梯木烽燧或向北行至丘达依塔格戍堡——乌什别迭里山口翻越天山进入中亚。烽燧的建筑方式具有西域特色,多为柴枝红柳夹层和夯土层夹杂层叠,增强了抵御风沙的能力。烽燧沿交通线路分布,以严密的信号约定传播信息,及时将边境动态传播到安西都护府驻地。

值得注意的是,库车出土的大谷8071号文书,是一件由烽子阎敬元所上的状文,其中提及“烽馆之人,具悉知委”,此处烽、馆连称,说明在安西地区,有些烽是与馆驿连建在一起的。该文书还表明当时驻防烽、馆之人多为汉人,也反映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机构对边防基层组织的重视。烽馆连建的设施在今天库车县现存遗址中也有发现,如羊达克库都克烽燧即是由烽燧主体及其附属的驿站组成的建筑群体。烽燧矗立于驿站的西南角上,与驿站建筑连为一体。

(二)城池、戍堡

据《通典·边防》载,“(龟兹)王治延城,今名伊罗卢城,都白山之南二百里”,“今安西都护府所理则龟兹城也”。延城即今库车县皮朗古城遗址,安西都护府府治所在地。据史书记载,唐朝在西域有城70余座。至今在库车、沙雅、新和、拜城四县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唐代古城遗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通古斯巴西古城。

通古斯巴西古城位于新和县城西南约44公里,地处新和、沙雅二县交界的荒漠中。古城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30米,周长960米。墙垣厚约3米,古城四角均有向外伸出的剁墙或角楼建筑,墙垣外附有马面建筑,东西墙各置有4个……南北墙垣的中部各建瓮城门一座。瓮城与马面的建筑构造增强了古城的防御功能,军事用途明显。在通古斯巴西古城周缘分布着建筑形制和规模相近的戍堡和屯仓遗址,张平先生在《新和通古斯巴西古城遗址的调查与研究》(《吐鲁番学研究》2003年第2期)一文中,依次列举了古城周边的戍堡遗址:博提巴什戍堡,位于古城南约5公里;且热克协尔戍堡,位于古城西北约6公里;来合买协海尔戍堡,位于古城西北15公里;埃格买里羊达克古城,驻军屯田古城……这些戍堡与古城形成群体,危急时刻能够相互支援,形成合力,护卫着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古城有屯戍遗迹,也是驻军屯田的重要地区。

(三)守捉、关戍

守捉和关戍是安西都护府的第一道防线,承担着稽查往来行旅、护卫交通要道的重要作用。安西都护府是唐王朝直接经营和管理西域的最高统治机关,其与外界的交通和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唐朝在安西府治所四周设关。据王炳华研究,唐安西都护府在其府治的背面设有雀离关,遗址即今苏巴什;西北面有盐水关,遗址在今盐水沟附近;西有柘厥关,即都勒都尔·阿护尔遗址,今名玉其吐尔。除此外,在东面的焉耆境内,还设有铁门关。可见,在安西都护府大本营的东、西、北、西北各面皆有关口捍卫,而关口的职责是“禁末游,伺奸匿”,稽查行旅,这对保障安西都护府大本营的安全及维护龟兹地区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盐水沟关戍位于今独库公路通道(217国道),离库车公路20公里处的谷内,与沟谷西侧尚存的另一处烽火台遗址南北相望,构成拱卫龟兹北大门的重要军事堡垒。柘厥关东通安西都护府,西连中亚,北接伊犁草原,南抵疏勒,是唐代热海道上的要冲。

从这些烽燧、城池、关戍遗址来看,唐朝的防御形成城防、人防合理结合的防御体系。烽燧沿交通线设立,并和馆驿结合,发挥预警及维护交通通畅的作用;关戍、守捉和烽燧组成防御的前线;城池沿袭中原军事城池的建筑,集中驻扎军队,成片分布,互为依托。因此,配合战略防御的目的,这些军事设施起到了很好防守作用。

四、唐朝安西都护府优秀的军事将领

军队的作战能力除了充足的装备补给外,最重要的还有正确的部署指挥。将领的正确指挥往往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西域局势历来复杂,各方势力此消彼长,争夺不断。在军府制度下,安西大都护是唐中央政府在西域驻军的最高统帅,复杂的政治形势要求其有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唐朝驻军西域期间,经历了与突厥、突骑施、吐蕃、大食等诸多周边外族的战争,涌现了一个个杰出的军事将领,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高仙芝和封常清。高仙芝军事才能卓越,在安西都护府任上被吐蕃、大食誉为山地之王,对其十分畏惧。他与封常清在西域纵横几十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是唐玄宗时期将领中为数不多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统帅。

五、结语

唐朝在西域大量驻军,建设军事防御设施,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增强了安西都护府的军事防御力量,改变了前期不稳定的局面。经过与周边外敌的多次征战,安西驻军的军事实力和影响力大大提升,确保了唐朝在西域统治的稳定和丝绸之路交通线路的畅通。

首先,从总兵力的部署上,安西都护府防区面积广大,安西驻军将兵力集中于都护府周边,军事城池呈片状分布,互为依托,再以部分兵力驻扎四镇,环卫都护府,守捉、关戍兵力分散于要塞地区,形成多重严密的防御体系,确保都护府的安全,总体上安西驻军是以防守为目的。

其次,充足的后勤补给确保了都护府驻军的长期驻守。屯田保证了粮草的供应,龟兹发达的冶铸业,保证了武器装备的补充,唐朝强大的经济实力确保了安西驻军的军装被服。其中,尤其是马匹充足,大大提高了安西驻军的战斗力。

最后,安西驻军兵力分布及军事设施扼守丝绸之路交通要道,形成可攻可守的有利条件。由于西域特殊的地形,塔里木盆地周缘的交通线路控制在哪方的手中至关重要。唐朝于丝绸之路交通线设立防御设施,扼守丝绸之路要道。攻可沿着交通线进兵,行动迅速,守亦可以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有利态势。

安西驻军在军事制度、后勤补给、战略思想上大大优于周边民族,实力强劲,影响力大,高仙芝征伐大、小波律,远征怛罗斯战,封常清迎击葛逻禄不战而胜、平定播仙,依靠的都是安西军强大的军事实力。安史之乱后,安西驻军大量精锐部队入关勤王,吐蕃攻陷河西,安西都护府与中原联系断绝,留守的余部仍然能够死守防区,防范吐蕃入侵,与安西军此前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影响力密切相关。

[注释]

①②⑤⑥阿克苏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阿克苏地区志(三)》,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2页。

③管彦波:《收缩的防线:唐代边疆局势及御边戍守体系的变化》,《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④赵剑锋:《西汉与唐时期西域兵防的对比分析》,《当代学术论坛》,2008年第7期。

⑦《水经注》卷2北河条引《释氏西域记》。

⑧张平:《从克孜尔遗址和墓葬看龟兹青铜时代文化》,《新疆文物》,1999年第2期。

[1]华发号主编.阿克苏史话[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2]阿克苏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阿克苏地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3]黄志刚主编.丝绸之路古代货币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烽燧安西驻军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新疆昌吉州境内烽燧遗址病害特征及成因
古人如何戍边
考古发现还原唐朝士兵戍边生活
新疆和静查汗通古烽燧遗址调查
要钱还是要命
硫唑嘌呤联合小剂量曲安西龙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
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驻军及其历史作用
香港驻军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