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2015-03-09 11:28马恒哲丁琪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7期
关键词:睫状体光凝巩膜

马恒哲 丁琪


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马恒哲 丁琪

目的探讨应用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35例(35眼),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眼压、视力变化及并发症。结果35例患者经治疗后1 d、1周、1个月的眼压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视力无变化33眼(94.3%) ,视力提高2眼(5.7%),视力下降0眼。患者对手术均能耐受,少数患者出现眼部酸困不适、前房渗出、前房积血。结论810 nm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在针对激光能量、击射点数、击射范围进行个体化设计后,能显著的降低患者眼压。

810 nm半导体激光;睫状体光凝;难治性青光眼

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7.051

难治性青光眼指单纯药物治疗后眼压仍难以控制、应用常规滤过手术治疗疗效及预后不佳的青光眼,包括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无晶状体性青光眼、青少年性青光眼、既往滤过性手术失败的青光眼、有长期口服药物病史的青光眼以及部分继发性青光眼等[1]。目前,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transscleral cyclophotocoagulation procedures,TCP) 在临床已经成为难治性青光眼的常用治疗方法,但在对不同难治青光眼的最佳手术量设计方面大家仍没有统一标准[2]。作者总结了2011年4月~2013年10月在本院经治的35例难治性青光眼患者行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的临床治疗方案,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4月~2013年10月于本院眼科住院并行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35例(35眼),其中女13例(13眼),男22例(22眼);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52.23±10.44)岁;包括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0眼,绝对期或近绝对期闭角型青光眼5眼,玻璃体切割+硅油注入术后继发性青光眼5眼,外伤性继发性青光眼5眼;术前视力: 无光感患者22眼,光感患者8眼,眼前手动患者4眼,眼前指数患者1眼。治疗前平均眼压(45.56±10.44)mm Hg (1 mm Hg=0.133 kPa)。所有患者术前眼压均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均有明显高眼压引起的眼球疼痛。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被告知将行经巩膜睫状体光凝的治疗,并签署手术治疗同意书。患眼行2%利多卡因及0.7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2.5 ml球后注射麻醉,使用波长为810 nm 的半导体激光器,使用专用G型光纤探头,将其探头内侧弧形贴于角巩膜缘。设备最大使用功率2000 mW,起始能量由1500 mW开始,每点治疗持续时间为2 s,如连续三点无爆破音则增加能量,直至光凝过程中能够听到微小的爆炸声为止。光凝点数为术前眼压高于正常值数量+10,光凝范围为180~270°,避开3点、9点方向,以免损伤睫状后长动脉。术前给予氧氟沙星眼液及典必殊滴眼液点术眼3 d,减轻眼内炎性反应。术后每日测量眼压,并根据眼压情况适当控制眼压,记录术后1 d、1周、1个月的眼压变化、视力变化及并发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症状 术后当天有诉眼部酸痛及头部疼痛者8例,予布洛芬片0.1 g口服后均缓解。

2.2 眼压变化 本组患者35眼中,术后1 d、1周、1个月平均眼压为(28.67±4.00) mm Hg、(30.45±8.78) mm Hg、(18.25± 15.60) mm H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35例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治疗前后平均眼压比较(±s,mm Hg)

表1 35例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治疗前后平均眼压比较(±s,mm Hg)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1

时间 平均眼压 t P治疗前 45.42±10.50术后1 d 28.67±4.00a 11.2 <0.01术后1周 30.45±8.78a 12.4 <0.01术后1个月 18.25±15.60a 10.6 <0.01

2.3 术后视力变化 视力无变化33眼(94.3%) ,术后视力提高2眼(5.7%),术后视力下降0眼。

2.4 并发症 术中出现眼部酸困不适感6眼,术后24 h后消失。前房积血4眼(11.43%),给予局部抗炎及术后散瞳治疗1~2周出血均逐渐吸收。前房渗出12眼(34.29%) ,抗炎及散瞳药物治疗后1周吸收。对于1个月后眼压仍高于30 mm Hg的7例患者[平均年龄(40.57±11.25)岁]予以再次睫状体光凝术,范围控制于270°内,治疗点数为第1次光凝点数1/2,经再次治疗眼压于治疗1个月时检测达到目标范围,平均眼压(20.67±4.80)mm Hg。

3 讨论

TCP主要可用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晶体眼青光眼、外伤后房角损伤青光眼及各种绝对期青光眼。TCP治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激光热凝固效应导致睫状体色素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局部热凝固坏死,最终局部血管分布减少,睫状突萎缩,房水分泌减少,眼内压力降低。McKelvie 等[3]通过研究还发现通过光凝刺激虹膜根部和睫状体平坦部及后部,增加脉络膜上腔房水引流量,可以达到辅助减低眼压的目的。睫状体光凝术因激光的定向会聚特点,能准确定位局部组织,相比冷凝术更能减少周边组织的损伤[4]。操作上具有可重复性,使用简单,患者疼痛较冷冻明显减轻,但如果激光能量过大,就可能导致巩膜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造成组织损伤,增加术后局部巩膜葡萄肿发病几率。

本组35眼经过TCP治疗后,第1次光凝手术后获得目标眼压的成功率为80.0%,与相关国内外文献报道TCP 治疗首次手术的成功率相似(Schlote等[5]报道为87.8%)。睫状体光凝术在针对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激光能量、光凝点数、光凝范围十分重要,特别是针对有部分视力的患者,应遵循最低有效能量、最小手术范围的原则。通过临床观察,设计了睫状体光凝的治疗量参数标准∶光凝点数为术前眼压高于正常值数量+10点,光凝范围为180~270°,对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此基础上击射范围增加30°,爆破点增加5点。对于眼压仍高于30 mm Hg的7例患者予以1个月后再次睫状体光凝治疗,范围控制于270°,点数为第1次光凝点数1/2,二次光凝后均获得良好持续降眼压效果。通过临床验证,TCP 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眼压,缓解患者眼部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对存在部分视力患者未发现明显视功能明显损害,具有广泛的临床前景。

[1]杨影,程依琏,罗谦.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眼科新进展,2010,30(9):1758-1759.

[2]Schiote T,Derse M,Rassmann K,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ntact transs cleraldiode laser cyclophotocoagulation for advanced glaucoma.J Glaucoma,2001,10(4) : 294-301.

[3]McKelvie PA,Walland MJ.Pathology of cyclodiode laser: a series of nine enucleated eyes.Br J Ophthalmol,2002,86(4):381-386.

[4]Lai JS,Tham CC,Chan JC,et al.Diode laser transscleral cyclophotocoagulation as primary surgical treatment for medically uncontrolled 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 long-term outcomes.J Glaucoma,2005,12(4):114-119.

[5]Schlote T,Derse M,Rassmann K,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ntact transscleral diode laser cyclophotocoagulation for advanced glaucoma.J Glaucoma,2001,10(4):294-301.

2015-04-16]

∶471000 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马恒哲),血液科(丁琪)

猜你喜欢
睫状体光凝巩膜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临床治疗观察
睫状体的生物测量参数在青光眼中的改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采用雷珠单抗和光凝治疗的效果分析
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评估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眼科规范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
钝挫伤致眼睫状体脱离/分离的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