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注射治疗难治性不伴眩晕的突发性耳聋

2015-03-09 11:28郭洁范崇盛刘亚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7期
关键词:类固醇鼓室内耳

郭洁 范崇盛 刘亚南

鼓室注射治疗难治性不伴眩晕的突发性耳聋

郭洁 范崇盛 刘亚南

目的观察激素鼓室内注射对难治性不伴眩晕的突发性耳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52例难治性不伴眩晕的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鼓室内激素注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各26例。利用纯音测听对治疗前后0.5、1.0、2.0、4.0 kHz 气导纯音听阈均值(PTA)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PTA改善13例,改善率54.17%;对照组改善7例,改善率26.92% ;实验组PTA下降了(20.1±3.57)dB,优于对照组(5.19±1.25)dB的下降程度,两组PTA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耳鸣改善15例,改善率62.50%;对照组耳鸣改善3例,改善率11.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室内激素注射治疗的听力及耳鸣改善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且未造成明显不良反应,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突发性耳聋;鼓室注射;难治性

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7.111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主要临床表现为听力突然下降,可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等症状。由于其病因尚未明确,所以大多采用综合治疗,包括类固醇激素、扩张血管剂、溶栓抗凝药物、神经营养药物及高压氧治疗等。类固醇激素有抗炎、抗病毒及免疫作用,可以缓解血管内皮水肿,增加内耳血供,是目前国内外学者推荐的一种有效的药物。一般使用方法是静脉注射或者口服,近来鼓室注射类固醇激素作为一种新兴手段来治疗突发性耳聋。本资料分析了2013年1月 ~2014年12月类固醇激素鼓室内注射治疗难治性突聋患者26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2005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学分会制定的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选取52例难治性不伴眩晕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全部病例经耳内窥镜检查、纯音听阈测定、声导抗、脑干诱发电位ABR和内耳磁共振成像排除中耳炎、内耳畸形、蜗后病变等疾病,并且排除有耳部手术史者及可疑致聋病因者,如梅尼埃病、药物性聋、自身免疫性聋、放射性聋、遗传性聋等。以上患者均经过7 d常规治疗效果欠佳,其中男28 例 ,女 24 例 ,年龄 28~61 岁 ,平均年龄 46.2岁;左耳20例,右耳32例 ;入院时病程 0.5~9.0 d ,平均病程4.5 d。5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实验组采用鼓室注射甲强龙治疗,其中1例由于注射后眩晕,1例注射后出现耳痛要求退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鼓室注射时,患者取仰卧位,患耳向上,丁卡因行鼓膜表面麻醉后,耳内镜下于鼓膜前下象限行鼓室穿刺,将甲泼尼龙0.4 ml+2%利多卡因0.1 ml在3 min内缓慢注射至中耳腔。注射完毕患者卧床保持头位30 min避免吞咽,防止自咽鼓管流失。使药物尽可能吸收。隔日注射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嘱患者外耳道勿进水及勿用力擤鼻。对照组使用血管扩张剂 、溶栓抗凝药物、神经营养药物及静脉使用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

1.3 疗效评估标准

1.3.1 听力评估 患者在开始鼓室注射后1个月复查纯音测听。疗效评价采用2005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学分会制定的突发性耳聋疗效分级标准。比较甲泼尼龙鼓室内注射前后PTA,下降至少15 dB为改善。

1.3.2 耳鸣评估 按照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响度分为7级。0级:无耳鸣; 1级:耳鸣若有若无,极为轻微;2级:响度轻微,但肯定可以听得到;3级:中等响度;4级:耳鸣较大,分散注意力,影响工作生活;5级:耳鸣很大,严重干扰生活工作和休息;6级:耳鸣极响,难以忍受。耳鸣响度降低1个级别视为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PTA改善13例,改善率54.17%;对照组改善7例,改善率26.92%;实验组PTA下降了(20.1±3.57)dB,优于对照组的(5.19±1.25)dB的下降程度;两组PTA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实验组耳鸣改善15例,改善率62.50%;对照组耳鸣改善3例,改善率11.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在治疗过程中实验组中有6例出现短暂性眩晕不适,无恶性呕吐,4例出现轻微耳痛感。治疗后无中耳感染及鼓膜穿孔发生。

表1 实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PTA比较(±s,dB)

表1 实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PTA比较(±s,dB)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时间 实验组(n=24) 对照组(n=26)治疗前 67.3±12.13 70.40±13.02治疗后 47.2±8.56 65.21±11.77听力改善 20.1±3.57a 5.19±1.25

表2 实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耳鸣疗效比较(n,%)

3 讨论

目前公认类固醇激素具有抗炎、抗病毒和免疫抑制等多种作用,能够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水肿,降低血管对某些缩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使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增加耳部的血供,被广泛适用于突发性耳聋治疗。 Rarey 等[1]报道在人的螺旋韧带和内耳的其他部分存在类固醇激素受体,使用类固醇激素后听力改善 ,可能是由于类固醇激素通过与细胞浆中的受体结合,导致特异性基因表达或转录的改变,影响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影响参与氧化磷酸化酶的活性,增加血管纹钾钠ATP酶合成增加,降低血管通透性。而内耳作为机体末梢感觉器官,有血迷路屏障机制保护。鼓室注药药物直接到达内耳被吸收 ,作用特异性高,增加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不良反应,通过外淋巴的流动能使药物很快到达整个耳蜗。 Hargunani 等[2]研究证实,甲强龙有神经保护作用,在内淋巴液和外淋巴液中药物浓度最高,持续时间也长于地塞米松。Xenellis等[3]研究比较应用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和甲泼尼龙的疗效,发现均可通过血迷路屏障进入外淋巴及内淋巴,但鼓室注射组内耳中甲强龙药物浓度最高,且存留时间长。所以本研究类固醇激素选用甲泼尼龙作鼓室注射使用。而利多卡因有抑制耳鸣作用,其机制是通过抑制Na+通道,阻滞传入冲动,衰减或消除耳蜗和前庭的病理性刺激,使耳鸣症状减轻或消失。且利多卡因具有扩张血管作用,可以改善内耳的外循环,所以本资料采用甲强龙加利多卡因混合液注射。

本研究通过对甲泼尼龙鼓室内注射及常规疗法治疗发性耳聋疗效对比,发现实验组的听力及耳鸣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未造成明显不良反应,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特别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胃溃疡等疾病的患者应优先考虑使用甲强龙鼓室注射治疗,可以防止全身应用类固醇激素的副作用。

国外学者Borden等[4]将类固醇激素与透明质酸水凝胶结合,经鼓室注药使得药物能够持续高效作用。该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能够高效持续给药,例如微泵注药可能使临床疗效会更优于鼓室注射。目前国内未形成使用类固醇激素统一标准,期待我国耳科学组联合多医院大量临床观察制定统一的治疗方案。

[1]Rarey KE,Curtis LM.Receptors for glucocorticoids in the human inner ear.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6,115(1):38-41.

[2]Hargunani CA,Kempton JB,DeGagne JM,et al.Intratympanic injection of dexamethasone:time coure of inner ear distribution and conversion to its active form.Otolo Neurotol,2006,27(4):564-569.

[3]Xenellis J,Papadimitriou N ,Nikolopoulos T,et al.Intratympanic steroid treatment in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a control study.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6,134(6):940-945.

[4]Borden RC,Saunders JE,Berryhill WE,et al.Hyaluronic acid hydrogel sustains the delivery of dexamethasone across the round window membrane.Audiol Neurootol,2011,16(1):1-11.

2015-04-14]

∶471000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类固醇鼓室内耳
恐龙内耳的秘密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Glomus Tympanicum 鼓室球瘤
面部整形术后水肿的治疗进展
中耳胆脂瘤术中开放管上隐窝通道的方法及术后疗效分析*
CT在内耳畸形儿童术前诊治中的应用
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及意义观察
类固醇激素的低温等离子体质谱研究
基于Otsu法的内耳MRI图像三维快速分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