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7例的临床研究

2015-03-09 11:28高成张志华孙吉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7期
关键词:消肿抗凝溶栓

高成 张志华 孙吉峰

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7例的临床研究

高成 张志华 孙吉峰

目的通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疗效分析,探究介入综合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12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将其随机分成抗凝治疗组(63例)与介入综合治疗组(64例)。抗凝治疗组患者沿用常规抗凝治疗方法,介入综合治疗组患者则在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介入综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介入综合治疗组患者病症复发率为7.81%(5例),低于抗凝治疗组的20.63%(13例);且介入综合治疗组患者静脉通畅改善率、大腿消肿率、小腿消肿率均优于抗凝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综合治疗不仅能有效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降低患者的病情复发率,而且在静脉通畅改善与大、小腿的消肿上都有着显著疗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价值

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7.126

现阶段广泛运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症的治疗方法是抗凝法以及介入综合治疗法,为了满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疗效需求,本院开展了本次临床治疗试验,探求介入综合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治疗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本院内科所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共127例,将其随机分成抗凝治疗组(63例)和介入综合治疗组(64例)。抗凝治疗组中,男39例,女24例,平均年龄(51.48±3.04)岁,平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程(6.64±1.06)d。介入综合治疗组中,男3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88±3.15)岁,平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程(6.44±0.95)d。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平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在进行临床治疗之前,在确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生命体征后,需将患者牵引,取仰卧位,避免碰触患者患处,并减少对患者肿胀肢体的负荷[1]。

1.2.1 抗凝治疗组 在进行治疗前,取浓度为50%的硫酸镁,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患处进行湿敷,在此过程中,如若发现患者其他炎症情况需首要进行处理[2]。恢复患者肢体的正常凝血能力,需对患者患处进行抗凝治疗,抗凝药剂选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过程根据患者肢体凝血能力的改善状况,进行相应用药剂量的调整,抗凝法的治疗中可以对患者联合使用华法林进行治疗,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凝血能力控制在标准值后,便可停止抗凝的治疗[3]。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需严格保持仰卧姿势进行休息,期间通过口服华法林进行巩固治疗。

1.2.2 介入综合治疗组 在抗凝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介入综合治疗。在进行介入治疗前,医务人员需对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进行掌握。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导入溶栓,其中两种最常用的导入溶栓为导管介导溶栓与经足背静脉溶栓。在整个介入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需通过彩超对溶栓的导入情况进行监测,如若治疗过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出现出血症状,则需根据患者风险情况确定是否暂停抗凝的同步治疗[4]。

1.3 观察指标 通过对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术后病症复发率、静脉通畅改善率以及大、小腿消肿率进行评测对比,判定介入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介入综合治疗组患者病症复发率为7.81%(5例),明显低于抗凝治疗组的20.63%(13例)(P<0.05);且介入综合治疗组患者静脉通畅改善率、大腿消肿率、小腿消肿率均优于抗凝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疗效对比[±s,n(%)]

表1 两组各项疗效对比[±s,n(%)]

注∶与抗凝治疗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静脉通畅改善率(%) 大腿消肿率(%) 小腿消肿率(%) 病症复发率抗凝治疗组 63 19.87±16.24 64.27±7.55 65.77±13.34 13(20.63)介入综合治疗组 64 48.38±24.04a 81.49±9.11a 79.63±16.68a 5(7.81)a

3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一侧肢体中的血液无法正常凝固而形成的血栓堵塞,从而导致肿胀现象。患者站立或行走时,会感觉到明显的疼痛感。如若任由病情发展,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或是延缓治疗,都将提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致残率[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

介入综合治疗是在原有抗凝疗法上进行,对原有患者的疗效成果进行巩固,由于整个过程都经过医务人员的实时监测,因此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更具安全性。通过本次的临床治疗试验,可以发现介入综合治疗组不仅在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静脉通畅、大(小)腿消肿上有显著疗效,还能有效抑制患者的病症复发,值得在临床治疗试验中进行推广。

[1]田锦林,杜亚辉,王伟,等.介入综合治疗腹膜后纤维化1例.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1,8(1):29.

[2]张希全,王义平,朱伟,等.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机械性抽吸与溶栓疗效分析.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12): 864-869.

[3]康五根,沈剑敏,王林友,等.经颈内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评价.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8):1-4.

[4]李朝辉,段峰,罗先润,等.活血化瘀方加减联合介入辨治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2): 2164-2166.

[5]杜鹏,王文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现状及进展.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12(4):60-62.

2015-05-15]

∶266042 山东省青岛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

猜你喜欢
消肿抗凝溶栓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HPLC法同时测定妇康消肿丸中4种成分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Mutually Beneficial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赤小豆鲫鱼汤日常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