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庆奎传(三)

2015-03-09 16:18李舒余久久
上海戏剧 2015年3期
关键词:谭鑫培不争配角

李舒+余久久

善学努力,前辈赏识

在父亲的照拂下,少年期间的高庆奎其实还算一帆风顺,虽未少年成名,但顺利拜名师,顺利登台表演,算是入了戏门。直到他17岁倒仓,经历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关口。这是谁也帮不上的事,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运气。而他也果真争气,倒仓期间不间断学习,不丧失学戏的热情,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当走过倒仓期,声音的条件还是没有恢复完全,所以一度充当“挟着靴包进后台”的配角,多是三四路的行当。虽说他的老师多,会做的戏多,一时间各班争聘,搭班机会很多。但高庆奎从不止步于此,他去配戏更是为了学戏。一场一场戏下来,也许有人是在蹉跎岁月,但于高庆奎来说,每一部戏都在成为自己的加分项。越是逆境,越能看到一个人的胸怀和气度,高庆奎就在这样的逆境中展示出强大的心胸与毅力。

少年时期高庆奎拜贾丽川为师,受益匪浅。但对高庆奎来说,学无止境。于是,他在变声后又拜师李鑫甫练武功,学把子。

李鑫甫,又名库儿,是李寿峰、李寿山的兄弟,行四,是谭鑫培的干儿子,多年傍在谭鑫培身边,所谓“库儿年少爱好,私淑叫天,差有心得。谭每露,必私在帘内窃听,不令人知,一如谭之于长庚也。”(见明晦庐主人《闻歌述忆》)张聊止谈到他看过的《战太平》时曾说:“此剧除谭鑫培外,端推凤卿与李四二人。以声论调,则王胜李;以身段做派论,则李胜王。是夜李鑫甫饰花云,演来确多精彩。……自刎疆场一场之神情,尤能将花云之忠肝义胆,描写尽致。至台步身段之佳,亦非他伶所及。”李鑫甫还擅演关戏。张肖伧曾说:“近代之绿袍戏,当以李鑫甫为首屈一指。”

当时在老生行当,兴起“文武老生”这样的定义,即文戏武戏都做得,谭鑫培就是最大牌的文武老生。为什么会这样,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戏路宽了,机会自然更多。但也有表演艺术上的考究,老生也不是只慢条斯理抒发感情,必要时以动作辅助更有助于表达人物的心情。高庆奎也是奔着这样的目标去了,正好趁着嗓子有空档,把腿脚上的功夫加强起来。和学文戏比起来,武戏的学习过程更为艰苦。翻、滚、扑、跌、手、眼、身、法、步,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和汗水分不开。在武戏学习之后,高庆奎又拜贾洪林为师,多方促进,更趋完美。

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高庆奎的文武之功都有长足发展之时,正式搭班演戏的生涯也开始了。1913年6月,高庆奎时年24岁,在父亲和贾洪林的援引下,初搭田际云的“玉成班”(后改名翊文社),在倒第二演《胭脂虎》中的李景让。

这出《胭脂虎》讲的是唐代扬州妓女石中玉因不愿做皇帝的妃嫔,逃到会稽和军营副将王行瑜订了婚约。此事被元帅李景让得知,将二人拿到帅府,争辩之下恼羞成怒,要将二人问斩。在李母慌忙求情下,赦了二人,并责备李景让,重定军心。而此时敌军攻城,众将不敌。无计可施之时,石中玉自告奋勇愿去退兵,但要李认她为义妹,并且要亲自为她扛刀牵马,李景让不得已一一照办,石中玉果然擒住了庞勋,得胜回城。这出戏中有趣之处在于元帅李景让前后判若两人,前半段庄严,后半段却以畏葸、诙谐见长,形成对比。而在演出这部剧时,交由高庆奎饰演前半段的李景让,后半段则由贾洪林上阵,恩师的提携之意不言而喻。这天大轴是孟小如的《九命奇冤》,倒第三是梅兰芳、谢宝云的《孝义节》。同年7月,他又在玉成班演倒第五,《白门楼》的陈宫,张宝昆饰吕布。倒第四是梅兰芳、谢宝云的《母女会》,大轴是田雨农、李连仲《连环套》。

1913年的这次搭班只是开场,在之后的岁月里,高庆奎搭了无数的班,唱了无数的戏,唱戏的本领扶摇直上。如果只是靠慈父和恩师的脸面,一个人能得到这么多班子的喜爱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梨园新人辈出,名门之后总是不缺,老师也不是只有一位弟子,谁能只凭情谊就一直提携你呢?这只能说明,高庆奎自有其让人赏识的闪光点。

三不争者,倍得契机(上)

在高庆奎开始搭戏时的北京,要想在戏曲界混出名堂,真是难于上青天。因为当时北平生行名角如林,前有老生界的泰斗谭鑫培、刘鸿升都还健在,而中流砥柱则是孟小如、王凤卿、贯大元、王又宸等,都已稍有地位,年轻一辈的余叔岩、言菊朋也开始崭露头角。要想在强手如林的地方唱出重围,谈何容易。

高庆奎非常聪明,他清楚地认识到,要想争得一席之地,光靠扎实的根基和出众的天赋是不够的,一定要多观摩名家的演出,充实自己的演艺,锻炼舞台的经验,才能成长得更为迅速。而且,作为一个戏曲演员,多露脸,让观众熟悉也是非常重要的。观众对你眼熟了,对你也会有更多关心,更容易发现特点。所以,高庆奎确定他的方向,那就是“多搭班”。

为了能多搭班,他定了一个著名的“三不争”原则,即“不争主角配角,不争戏码前后,不争戏份多少”。这三点,换现在来讲,那可是直击人心的广告语,简直是梨园福音。先说第一点“不争主角配角”,这个配角还不是说非得大配角,小配角那也是可以的。有固执的演员,只想当主角,小配角的戏,看都不会看。但一场戏里,主角也就那一位,对班主来说,最缺的还就是配角。配角配得好,这出戏才能更好看。第一条,对班主对演员们来说,甚好。第二条“不争戏码前后”,梨园规矩多,前辈晚辈要按着顺序来,名气大的也有脾气,因为这个戏码前后的问题而翻脸的不计其数。这一点,省心,不麻烦。第三条“不争戏份多少”,连钱都不计较了,哪个管事人不喜欢?而高庆奎又告知大家“三不争原则”只是为了观摩前辈剧艺,这话也让前辈们心里熨帖,对他也是另眼相看。

梨园里多的是性格张扬的人,各班的管事人早就头痛不已,所以一听说这三句,都觉得高庆奎谦和,纷纷约他搭班。而且,真搭上班之后,不仅信守承诺,而且戏也唱得真好,更让大家觉得放心。一传十,十传百,竟到了“抢”他搭戏的地步。

除了1913年初搭班的田际云玉成社,之后高庆奎还搭了俞振庭的双庆社、谭鑫培的合庆社、王瑶卿的天庆社和成庆社、杨小楼的桐馨社和中兴社、周瑞安的瑞庆社、梅兰芳的裕群社和喜群社等。戏唱得多,观众缘培养得好,高庆奎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咱们且来随着他搭戏的过程寻找一下他的成长历程吧。

1914年4月,他在翊文社的倒第五《镇澶州》里,配演杨令公魂子,瑞德宝饰岳飞。大轴是梅兰芳、王蕙芳的《樊江关》。同年8月,他在翊文社的倒第六《辕门射戟》里配演刘备,张宝昆饰吕布。大轴是杨瑞亭的《霸王庄》,压轴梅兰芳、孟小如的《赶三关》。

1915年2月,他搭陈德霖的福寿班,在广德楼与梅兰芳、时慧宝、王凤卿、谢宝云和陈德霖合演大轴《四郎探母》,当天余叔岩也在此地重返舞台。同年3月,高庆奎在俞振庭的双庆社为梅兰芳垫戏配戏,梅兰芳大轴《玉堂春》,高庆奎配演红袍潘必正。6月,他搭王瑶卿的天庆社,在开场,唱《卖马》。大轴是王瑶卿的《金猛关》。11月,在谭鑫培的合庆社唱《群英会》,大轴为谭鑫培、王长林的《天雷报》。

1916年1月,高庆奎在合庆社陪荣蝶仙唱《荀灌娘》,饰荀崧,同月陪时慧宝演《逍遥津》,饰穆顺。6月,高庆奎配演王凤卿《定军山》之孔明。8月,高庆奎与王瑶卿的成庆社再度搭戏,陪王瑶卿唱大轴,配演《穆柯寨》的杨延昭。

1917年1月,搭春日社,唱《宫门带》。10月,搭朱幼芬之桐馨社,唱《赶三关》、《镇潭州》、《搜孤救孤》,又陪王瑶卿演《木兰从军》,饰花弧。

眼看这每一年的履历,都是密集的演戏经历,而且合作的也多是京剧精英。高庆奎有这份精力有这份心,每一场戏都唱得认真漂亮,而所学之处更是难以估量了。后来高庆奎的搭班生涯有了更加白热化的发展,他还不得不赶场呢。1918年3月,他先唱完双庆社的《上天台》,然后又赶往瑞庆社与尚小云合演《战蒲关》。北京的老生多的是,偏偏一个高庆奎,两班都争着请,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了。

除了“三不争”原则,高庆奎在搭班的时候还有一个让大家称道的地方,那就是懂得尊卑,尊师重道,而且,从细节都会注意起。比如当时唱老生,有刘派(刘鸿升),但大多是谭派(谭鑫培),那当高庆奎遇到与刘鸿升同台时,就只露谭派戏。因为如果同台唱一样的戏,就有点和前辈比赛的意思。唱不好,那就是班门弄斧,相形见绌。可要不小心,机缘巧合,就那么一举唱红了,而且甚至还发挥得好些,那前辈以后脸上就过不去了,你也不好再跟人家学些什么了。高庆奎一直坚持这个原则不变,所以前辈们也心下舒服,处处多给他机会。

三不争者,倍得契机(下)

在戏曲界要想扬名立万,除了要有祖师爷赏饭吃的天时,登台际遇和遍访名师的地利,更需要有捧角家众志成城的人和。高庆奎就在这多年的搭戏过程中,遇上了愿意捧自己的大贵人。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被称为北平梨园界怪杰的俞振庭。俞振庭生于1879年,是俞派武生创始人俞菊笙的第五个儿子,人称俞五。他有组织的天才,在台上生活不久,就成立了双庆社,直接在台下当起班主来了。他是一位相当有经营头脑的人,易于接受新事物,爱琢磨观众的心理,所以排戏的时候很能迎合观众需求,噱头也耍得好,甚至还开创了男女同台演戏及夜场戏之风,在当时都是很具革新性的措施。

在当时的北平,同行们其实是有些怕俞振庭三分的。究其原因,也跟他的性格有关。梨园轶事里有一则,可以看出俞振庭的性格来。当年侯喜瑞(著名京剧净角)19岁时在俞振庭的班里搭班,一天随班去应某王府的堂会戏,可巧两位王爷都点钱金福的活,钱先生怕赶场不及,便把其中一个角色让给了侯喜瑞。侯喜瑞圆满唱完马谡,就找到俞振庭要钱,说“我既然替了钱先生的活,那么就该领钱先生的戏份”。俞振庭心里气得大骂,对这小子看不上眼。但侯喜瑞领完钱并没有装入自己的腰包,而是亲自送到了钱家。俞振庭知道实情后,大为赞赏侯喜瑞的做法,于是便带他去东来顺吃饭,还送了他一件好褂子,在日后的表演中,对他也更加另眼相看。

所以,俞振庭其实是有些江湖气的。如果你对了他的脾气,或者能与他合作无间,他就真有心捧你,而且也真有能力捧红。但如果不与他合作,他打击你也不遗余力。谭鑫培、孙菊仙、刘鸿升都搭过他的班,梅兰芳、尚小云、李万春也都是被他捧红了的。

高庆奎这个“三不争”原则一传出,俞振庭就大为激赏,于是在1915年把高庆奎争取到双庆社。那时候梅兰芳正是戏曲之路的上升期,是双庆社的头牌,俞振庭就让高庆奎为梅垫戏、配戏,并且劝梅兰芳也捧他。梅兰芳是位很愿意捧人的好人,他从两次上海公演回来以后,一意求新求变,编排古装和时装的新戏,在他的新戏里,高庆奎几乎场场都在,俨然成了梅派人物。梅兰芳那时候的红火劲,比谭鑫培还能叫座,观众最多,而在看梅戏的观众心目中,也就有了高庆奎的印象了,所以说,梅兰芳就是高庆奎的另一位大贵人。

梅兰芳的新戏里,原排就有高庆奎的是:《邓霞姑》里的邓彬、《天女散花》里的文殊和《红线盗盒》里的薛高。《孽海波澜》里的彭翼仲,原由刘景然饰演,刘死后,由高庆奎接活儿。《一缕麻》里的林太守、《木兰从军》的花弧、《童女斩蛇》里的李诞,原排都是贾洪林饰演,贾死以后,这三个活儿也由高庆奎担任了。高庆奎本就深得贾洪林的亲传,演起戏不输人。梅兰芳也开心,捧得值啊!

于是,当1916年,朱幼芬组织了桐馨社时,梅兰芳在其中挂二牌,就也把高庆奎约去了。在桐馨社表演时,高庆奎的艺术生涯有了一个突破,他终于开始慢慢脱离配角,而单独演一出正戏了。所贴的戏码有《搜孤救孤》、《镇澶州》、《卖马》、《奇冤报》、《上天台》、《梅龙镇》、《华容道》、《翠屏山》、《武家坡》、《碰碑》、《定军山》、《伐东吴》、《黄金台》、《闹府》、《南天门》、《醉写》、《捉放曹》等。后来梅兰芳在1918年出外回来以后,搭裕群社挂头牌,班里也有高庆奎。此时他唱的正戏有《洪羊洞》、《骂曹》、《失街亭》、《五丈原》。1919年1月,姚佩兰、王毓楼组织喜群社在新明大戏院经常演出,梅兰芳头牌,余叔岩、王凤卿轮演二牌,高庆奎也在,演过的正戏有《辕门斩子》、《战长沙》、《乌龙院》、《落马湖》、《进蛮诗》、《浣纱记》、《刺巴杰》等。有梅兰芳的地方就有高庆奎,这个品牌联想,做得多好。

不过综观高庆奎唱过的这些戏目,老生戏有褶子、靠把、衰派和刘派的戏,并且兼演红生、武生,戏路之宽泛,已是梨园罕见了。

俞振庭有个武生界很红的师兄叫杨小楼,是杨派武生的创始人。在高庆奎这件事上,俞振庭也是拜托了杨小楼,对高庆奎很是提拔。1918年4月,杨小楼与尚小云排演《楚汉争》时,就安排高庆奎饰韩信。1919年10月,杨小楼唱《长坂坡》,让高庆奎饰刘备。虽然还是配角,但跟之前所演的配角相比,这两个重要性要大多了,意在培养高的声势。之后杨小楼的新排头本《宏碧缘》安排中,更可看出对高庆奎的信赖。公演之时,杨小楼饰骆宏勋,贾璧云饰花碧莲,钱金福饰余千,王长林饰胡理,李连仲饰鲍赐安,邀请高庆奎反串老旦,扮演骆母,使他与这些老角耆宿们相排并列,而那年高庆奎才29岁。而且当时杨小楼班里有龚云甫,不是派不出人来,但还是把高推至高位,真是一番苦心。非常欣慰的是,高庆奎的声音终于趋于稳定,嗓音音质越唱越亮,音阶越唱越高,所以更是不负众望,旗开得胜。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谭鑫培不争配角
张之洞的“三不争”
再渺小也要发光
艾草
谭鑫培的“妙招”
谭鑫培的“妙招”
你很次要,不可缺少
不争与争
谭鑫培带头起哄
谭鑫培带头起哄
故事里的那些配角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