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冶炼过的旋律

2015-03-11 02:04杨道立
政工学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斯拉夫黄河旋律

☉杨道立

那些被冶炼过的旋律

☉杨道立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当晚,习近平主席邀请普京等数十位国家元首及联合国秘书长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观看了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

这让我想起几个月前的5月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在当晚,陪同习主席于莫斯科红场观看了一场“庆祝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的9000人音乐会。

让“大会堂”沸腾和让“红场”昂扬的演出,一个最大的共同点是:两国艺术家,都采用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不可替代意义的战时歌曲。

所不同的是,在俄罗斯传唱最广的,多为前苏联军旅歌,如《神圣的战争》《喀秋莎》《斯拉夫女人的告别》;在中国最能引起共鸣的,则是富有人民战争精髓的《保卫黄河》《太行山上》《游击队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等。

几乎每首歌曲都有故事,每段旋律都沁进了民族的血液。只要旋律响起,就能激荡起人们万千思绪。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诗人光未然刻在国人脑海中的诗句,自1939年诞生,就从延安窑洞飞向大千世界,也让巴黎归来的窑洞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他的成名作《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是它的第七乐章)。随着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再创作,以黄河为意向的中华旋律,日渐成为地球人识别中国的符号。这首伟大的作品,不仅在救亡疆土时凝聚起海内外华人,也让激情燃烧的爱国艺术家青史留名。光未然、冼星海如此,在国统区书写《义勇军进行曲》的田汉、聂耳如此,受现实触发而创作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方冰、刧夫,奋笔疾书《大刀进行曲》——“献给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的文艺青年麦新,率领师生举办“鼓舞敌忾后援音乐会”,以《抗敌歌》《旗正飘飘》为压轴曲目的黄自先生,也是如此!而那位早年间苏联红旗歌舞团的领导人亚历山大罗夫,在1941年战争爆发次日、一挥而就的《神圣的战争》,更令他穿越历史而不朽。

有的歌,未必诞生在二战背景下。譬如《斯拉夫女人的告别》。那是1912年,为击退土耳其侵略,沙皇军队的一名司号手为全体“送郎上战场”的巴尔干妇女记录下自己深深的感动。因为歌曲流传甚广,几十年后的1941年,在“十月革命节”阅兵式上担任指挥的苏联作曲家阿加普金,便将这首“斯拉夫”旋律作为红军战士开赴前线的送行乐。从此,带有旧时代痕迹的旋律被当局置于崇高地位。

“离别的时刻已来临,你不安地直视我的眼睛;再见了,父亲的土地,再见了,亲爱的目光”。每次听到改编过无数遍歌词,旋律却牢固流传的《斯拉夫女人的告别》,我就会想到咱们那首《太行山上》。它们风格突出,旋律迥异,却一样的撼人心魄。中俄两国,地域接壤长,文化差异大,紧系情感的,除了曾经共同携手御敌,更是那两个不可忘却的血泪数据:在反抗日德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中,中国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苏联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

如果说:“战争是炼狱,也是熔炉”。那么,凡是被熔炉冶炼过、流传至今的好听的歌,已镶嵌在人民的精神信仰之中而不可冥灭。

向往诗意栖居的人们,并不总是感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坐看油盐酱醋茶,遥望天下风云过。面对今天地球上侧耳可闻的枪炮声,又岂能不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所幸开放的时代,我们可为同一主题领略艺术的多样。即使都是气壮山河的美,都是泣血忆故的悲,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气质的音乐,足可让身在平淡庸常中的人们,感谢岁月恩赐了。

也许,这就是音乐超越语言羁绊的独特魔力。

猜你喜欢
斯拉夫黄河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黄河』
多出来的一只狗
多出来的一条狗
最大泡沫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