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画中的留白

2015-03-11 10:42杨佳玉
艺术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国画中国画意境

杨佳玉

浅谈国画中的留白

杨佳玉

古代中国画无论是水墨写意还是工笔重彩都不是绘满于纸上,画面中留有大量的空白,我们一般称之为留白。在国画里留白不是作为空白的纸,它更是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是构成完整画面的一部分。“留白”可以理解成为留置一个合适的空间给主体对象有足够舒展自由余地的因素。因此“留白”不能理解为“虚无”,它是一种“藏境”的手法,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景愈藏境愈大而意愈深。留白在国画中的无可取代的意义与地位。

留白 国画 审美 意境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艺术境界。关于绘画的虚实,中国古代画论多有论述。虚实论始于先秦,老子哲学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进行了哲理性探讨。南北朝魏晋玄学提出“贵无论”的审美理论。南朝刘宋时期宗并所著的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与道家思想的血缘关系。发展到唐代,刘禹锡、司空图以道家美学思想融合佛家美学,形成的完整的意境说。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认为凡是具有深远意境的艺术作品,在具体有形的实象之外,都存在一个与此相联系的无形的虚像,因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司空图把它概括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而这个虚象,有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镜中之花,需要观赏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体会,却又无法言说。因此,对于国画中所表现的虚,以及不加底色所体现的白,这样一种格局中留白的审美意义是什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留白的概念及作用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给人以想像的余地。留白可通过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而获得一种意象空间。它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传统的审美意识、观察记忆方式和艺术表现方法相一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是中国画所特有的美学观点。与其他画种相比,中国画喜欢在画面中留出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空白来。这些空白并非无意,有的寓意着天,有的寓意着水,有的寓意着云雾,有的可能则什么也不表示,是一种感觉,一种印象,或是一种意境,这种空白在中国画中谓之“留白”。“留白艺术”它以最简明的形式承载着最精致的情感,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心领神会”的静态美感效果。

在中国古典艺术的范畴中,传统的国画不加底色,留白的地方很多。艺术家将中国画的留白作为艺术更高的审美境界进行追求而不是仅仅将留白作为画材的一部分。即“无笔墨处之妙境”。所谓“无笔墨处”就是一幅画的整个构图中的空白的部分,并不是视觉上的虚空和毫无意义,而对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丰富和提升。田旭桐先生在《空白艺术》一书中写道: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运用空白手法,可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叫它为“飞白”,画家称它为“留白”,音乐家叫它为“煞声”。空白,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候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姜今在《画境-中国画构图研究》一书中论述了空白的处理及空白的意境。写道:油画只谈空间,不谈空白,认为空白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而国画,恰恰是在这种“无象”中大做文章,空白就成了“意象”的重要内容,中国画中的空白,也就是“意象”的空间了。“空白”不能理解为“虚无”,它是一种“藏境”的手法。“藏境”像戏中的“悬念”一样,使人由一点而想到更多的东西。这就是古人说的,景愈藏境愈大而意愈深。“空白”是中国画中留素白之纸,以无形当有形,这是一种极其大胆的创造。

谌洪栋在《论计白当黑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审美价值》文章中写道中国画强调布白“计白当黑”虚映实。这里的“虚”不仅映衬着“实”,同时又是传达意境的载体。中国画空白的特殊性在于妙在通幅皆灵,中国画家皆着意于虚境的处理,无画成妙境。以拓展表现空间,无声胜有声。国画的留白也是一种构思,需要符合人们的审美,如果整幅画都被墨迹所覆盖铺满,那就谈不上艺术作品而是一副宣传画,因此国画需要在画面上有留白,给整个画面一种有起伏的节奏感。从而使国画作品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构成了中国画艺术的一种独特风格。它给人的思索更加悠远绵长,充满着“暗意”的表达方式,它用最简单明要的方式表达着最美妙最精致的情感,它是创造空纳万境的中国绘画审美意趣的重要手段。

二、留白在中国画意境营造中的价值

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领域中意境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绘画美学体系的精华。中国画非常重视意境的表达和体现方式,“留白”则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及意境延续方面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作品的主题、意境、趣味等多种因素是画面成败的关键之一。中国画中“留白”的布局有其独特的严谨性,并非凭空臆造。

人们把留白这种能产生意境和想象的空间,自然作为国画的一个重要元素。“白”即“无”,这种绘画语言就是遐想的意境,“无”有“无为”之意,在画面中起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国画水墨渗韵与妙造的留白在视觉上阐述着老子文化的精神境界,让“无中生有”达到了一个智性的高度。没有留白的画是不完整的,没有意境的画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画在整体布局上追求意境,讲究立意定景。通常要从整体的思路出发,从位置、大小等方面全面考虑布白,在画面构图时讲究形式美的统一,留白是为了延伸画面的意境。这与老子的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是合而为一的。

国画中的所谓留白,并非真的是空无一物的空白,而是计白当黑,是一种以虚代实的艺术境界,宋代的扇画中空白几乎占了画面的一半以上。如《秋林水鸟》、《岩关古寺》,前者画的水畔一角,既没画水,也没有交待山崖,作者画的是山岫一隅,既没有画远山,也没画云雾,但使观画者并不感到缺少什么,反而能产生远远超出画面的联想。

马远《寒江独钓图》,严谨的铁线描,画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他全神贯注,身体略前倾,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几乎都是空白。画家画得很少,但画面并不空。反而令人觉得四周江水宽泛,烟波无尽,寒气逼人。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真令人遐想无边。这种诗一般耐人寻味的境界,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在艺术上则是利用虚实结合而产生的结果。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黄宾虹老先生说过,作画如下棋,要善于做活眼。作画须会心于空白处,中国画画山不画云,把空白变成无际的云海,画岸不画水,把空白变成广阔的江湖,画鱼不画水,空白就是鱼儿嬉戏的水域,画鸟不画天,空白就是鸟儿翱翔的地方…… 均是对空白艺术的追求。在现代水墨山水画中,树、石受光处也经常留白。人物画的室内外场景也可以利用虚实对比的手法.通过实景和虚景的相衬、画里和画外的联想.创造出主观意识上的空间感觉。东坡有诗云:“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生动之韵笼罩万物而空灵无迹。在无“处下工夫计白当黑”虚实结合以表现中国画特有的空灵、奇妙之美,扩展了艺术表现空间。

齐白石先生的画作中运用“留白”把画中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先生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没有蛙,却只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画中借用青蛙初生时的蝌蚪形态来表达诗中的意境,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使诗意达到完美的传达——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还在大声鸣叫。没有蛙声胜过蛙声,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把一句诗用绘画语言进行了形象的诠释。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岩石故意用厚实的浓墨,而泉水之处运用了大面积的留白处理,黑白相对的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着墨方式在此处用得恰到好处,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让观者仿佛真正身临其境,听到那涓涓的泉水,听到小蝌蚪快乐的跳出水面的声音。

国画中的构图空间是凭借一实一虚的流动节奏来表达的,这是中国绘画特有的空间境界表现手法。中国画尤其讲究意境,而中国绘画中表现意境的特殊方式是可以于象外“写”之,而观者也可以于象外“得”之。事实证明,对空白的经营是中国画对美学思想的无限拓展和最伟大发现,中国画创作不仅要看笔落之处,还要看空白的地方,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黑者,墨迹也,实也;白者,纸之空白也,虚也。只有知其白方能守其黑。所谓知白,就是计白当黑。所有的中国画绘画高手也是控制白和运用白的高手,白处最能体现画家的绘画修养和艺术境界。中国画中的空白和有画处的"黑"的布置安排一样重要。计白当黑是中国画构图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视觉符号传情达意的,被喻为艺术情感语言。

中国画通过“留白”这种富含哲理的艺术创作方法,以一种虚无、空白的形式传递着丰富的意境与内涵。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黑从白现,白从黑生,白不等于无,它是墨迹之外的无象之象、无形之形、无语之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运用“留白”与“虚”,形象生动的表现了虚与实的相对相生的丰富视觉效果,将人对自然的“观道”之境而寄意于画里。心中有彼互为作用,墨迹灵动现物象,空白空凌透精神,即使笔墨未到处,亦有余韵存画中。这就是中国画计白当黑所特有的意境创造方式和由此所形成的中国画独特魅力。

可见,留白是中国画艺术形式发展的历史成果,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艺术表现力,是中国画艺术的一种独特风格。中国画讲求意境,而意境唯有在观画者的神思中得以显现。留白就正好给观画者以神思的空间,给作品以意境延伸的广度。古人作画留白,还旨在表现一种天人关系,虚实相生,有无相成,有一种悠悠隐逸之美。而对于“留白”的运用则是一门艺术,如今越加注重文化精神内涵的绘画留白已成为当今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留白”对于绘画创作作用更加不可忽视,不仅增加了绘画作品意境的营造,更给予了作品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对于优秀作品的产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1]田旭桐.空白艺术[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2]姜今.画境 -中国画构图研究.湖南美术出版社,1982.

[3]谌洪栋.论计白当黑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审美价值.美术向导,2010(5).

[4]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5]李原.中国画的“虚”与“实”[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于美群.浅析中国绘画的“留白”之美[N].琼州学院学报,2008(4).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国画中国画意境
国画《鲦鱼》
国画《鲿》
中国画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国画欣赏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