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岩佐茂的环境哲学看我国的生态建设

2015-03-11 04:53徐艳如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徐艳如

[内容提要]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岩佐茂认为,“资本的逻辑”是造成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生活的逻辑”尊重人类的环境权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坚持环保优先,追求生产力质的发展。因此 “生活的逻辑”必然替代“资本的逻辑”,替代的途径是实现生态社会主义。这种基本主张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岩佐茂;资本的逻辑;生活的逻辑;生态社会主义

作为日本著名的环境学者,岩佐茂在反观全球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生态危机背后资本逻辑的本质。他认为,为了克服资本逻辑造成的劳动异化和加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必须把人与自然的支配关系同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构建基于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社会主义,才能彻底地根除生态危机产生的土壤。本文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试图深度透视岩佐茂全球化视阈下的环境思想,在其环境思想的理论图式和价值导向中深入挖掘对我国生态建设的现实启示。

一、从“资本逻辑”到“生活逻辑”的逻辑必然

在《环境的思想》一书中岩佐茂明确指出,全球频发的生态危机是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直接造成的,这种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占据着主导和支配地位,而支撑这种生产方式的正是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岩佐茂认为,所谓资本的逻辑是指“追求利润、让自身增值的资本的本性”。[1]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无限度地追求资本自身增值的资本的本性。“资本逻辑”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在生产的目的上,资本的逻辑把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物质资料作为商品来生产的,生产的目的基于利润挂帅的经营策略,甚至将包含人格在内的所有东西都贬低为追求利润的手段。对于资本的运行方式来说,它根本不关心大量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破坏,它关心的是如何能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获得生产力的极大丰盈。对此,岩佐茂尖锐地指出,正如战后日本的产业公害所表明的那样,资本的逻辑借以破坏环境来获得利润、增强生产力,但这不是对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对生产力的破坏。

第二,在生产的手段上,即在应用技术的使用以及原材料的生产方面,资本的逻辑为了达到资本自身增值的目的,不把环境污染和人的生命健康考虑在内,甚至以此为代价达到资本自身增值的目的。在技术的使用上,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异化为资本的赚钱工具。资本家只关心资本的无限增值,只会对能够带来利润的技术进行革新。而对于开发环保技术这类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浪费行为”,资本家是不会主动投资的。在原材料的生产方面,资本家为了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不仅千方百计地降低劳动者的工资,还最大限度地压缩不能带来利润的其他经费的支出,几乎完全不考虑环境问题。可见,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技术开发是按照资本的逻辑来运作的。

第三,在处理废弃物的经费问题上,资本家也是按照“节约的原则”来执行的。当然,这种节约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在充分使用不变资本上的节约”。对资本的逻辑而言,自然具有无限净化的能力,可以把自然当做垃圾场看待。资本家认为他们可以无偿地接受自然资源的“馈赠”,如果没有法律的限制,甚至可以将生产过程中污染的大气、水排放到环境中去,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对于排出的大量废弃物会造成环境破坏的这一后果,资本的逻辑是可以完全忽略的。综上所述,在资本主义社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资本的逻辑下的生产方式在根本上决定了它是掠夺自然和破坏自然的。

基于以上3方面的分析,岩佐茂认为必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的逻辑才能彻底解决环境问题。所谓生活的逻辑,就是“在人的生存或‘更好的生存中发现价值,在劳动生活与消费的各个方面重视人的生活的态度”。[2]它充分重视环境的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在支持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劳动本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岩佐茂通过对遵循劳动本性的生活的逻辑的分析,说明了生活的逻辑是益于环境保护的:

首先,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问题上,生活的逻辑以环境保护优先。对于人类生活来说,经济活动和环境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产和消费,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人类的健康就会遭到破坏。所以,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就必须使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在协调二者关系的问题上,岩佐茂指出,“只有在优先考虑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才是真正的人类可持续发展之路。”[3]生活的逻辑正是以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以整个自然圈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来开发和利用资源的,从而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有利用人类的长治久安。

其次,在生产力的质与量的问题上,生活的逻辑重视生产力的质的追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应当通过生产力的质和量两方面来衡量。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从量的方面来计算物质展水平,却忽视了从质的方面来考察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岩佐茂深刻分析了生产力的质和生产力的量的概念。所谓生产力的量就是对自然的利用程度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量;而所谓生产力的质就是在实现生产力过程中是保护环境还是破坏环境,是压制人还是解放人,并把那种舍去生产力的质,片面追求生产力的量的增大称为“生产第一主义”。[4]因此,生活的逻辑与资本的逻辑不同,它从环境保护的视角出发最大限度地减少科学技术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不会目光短浅地只追求生产力在量上的发展,避免了生产第一主义。总之,“生产力的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是使其成为‘破坏的力量的‘资本的生产力增大的方向上,而是在不断地保护环境、生产人所必需的东西、让人的各种力量得以发展、使人的生活朝更加富裕的方向上发展生产力。”[5]

二、社会主义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优势

生态社会主义是岩佐茂为了解决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而提出的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为了论证资本逻辑是现代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核心根源。岩佐茂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不是按照资本的逻辑来进行的,而是按照生活的逻辑,即按照生产人必需的使用价值这样一种生产的本来面貌来进行。”[6]因此,他认为,生态理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因为,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是自由的和自主的,其目的是生产产品和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剥削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社会主义要可持续发展,要提倡生态文明,要讲生活的总体质量。所以,社会主义也就不可避免的包含了环境保全的思想。对此,岩佐茂用“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生态社会主义”的论断揭示出社会主义的当代特征。当然,这里的社会主义不是指传统的社会主义,而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超越,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岩佐茂认为,虽然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相应的环境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为了追求生产力的发展,过度产业化和工业化,一方面为了追求生产力的量的发展而节省保护环境所需的相关费用。但是,从马克思的发展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的这种偏离只是暂时的,因为社会主义重视的是生活的质量,而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要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最为根本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社会主义本身包含环境保全的思想,它在本质上是生态社会主义。

在岩佐茂看来,资本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对立的焦点就是环境问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是按照资本的逻辑来进行生产的,这就决定了资本家为了最大化的追求剩余价值,必然以资源利用为目标,在最大程度上破坏自然,利用自然,从而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岩佐茂指出,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优先考虑环境问题的学者,在治理环境的问题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的逻辑始终处于支配地位。所以资本主义社会要彻底地解决环境问题是不可能的。既然社会主义本身包含环境保全的观点,并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各种异化为己任,那么社会主义相较于资本主义无疑具备社会制度上的优越性。所以,岩佐茂认为,资本的逻辑决定了资本主义不可能把关系到全人类根本利益的生态问题放在首位,不可能彻底地解决生态问题,因此必须构筑废除了资本逻辑的社会主义社会。

综上所述,生态社会主义与资本的逻辑是根本对立的,也就是说,生态社会主义必须在对资本的逻辑摒弃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只有发挥生态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才能从根本上解环境问题。

三、岩佐茂的环境思想与我国生态建设的途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全球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程,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我们不得不反思长期以来所遵循的发展方式,重新审视我们所信奉的价值理念。岩佐茂的生态哲学中包含了丰富的关于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思想,无疑可以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启发。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选择何种路径?如何才能走环境保全下的经济发展之路?是必须着重思考的现实问题。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具备环保问题上的制度优势,但是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仍然不能小觑;虽然近些年在我国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没有改变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事实。上文提到,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以及怀抱着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殷切希望,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坚持生产第一与经济理性,甚至不惜以牺牲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这种对待自然的特殊方式无疑扭曲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尽管我们许多人居住在高技术的城市化社会,我们仍然像我们的以狩猎和采集食物为生的祖先那样依赖于地球的自然的生态系统。”[7]我们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庇佑,破坏环境就等于破坏我们自身生存的家园。从长远角度看,我们大肆破坏环境无疑等于自掘坟墓。人类的生活质量不仅仅包括生活水平,还包括身心健康、生活环境的卫生等多方面因素。长期坚持经济优先的生产活动,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所以,一方面在生态自然观上,我们应当树立人类与自然的平等意识,树立生产活动中环保优先的发展观念;一方面在经济活动中,充分重视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在遵循自然物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人的自身需要和现实需求按比例协调生产,从而实现以生态为导向的现代化发展。

我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生态建设,必须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先进性。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势必会面临很多技术与资金上的难题,这些难题在以资本的逻辑为支撑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解决的,我们之所以如此有信心地去探讨解决这些难题的路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依托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支撑。岩佐茂的环境思想启示我们:我们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坚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前进方向,坚持环保优先和生态理性,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2][4][6]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修订版).韩立新、张桂权、刘荣华等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48、126、149、155

[3]冯 雷.马克思的环境思想与循环型社会的构建:日本一桥大学岩佐茂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2005(5)

[5]岩佐茂.研究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视角[J].哲学动态.2002(4)

[7](美)莱斯特·布朗.生态经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cks00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czx008);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生态创新模式研究”(2013-JY-010)部分研究成果。责任编辑/刘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