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考量与管理创新

2015-03-11 04:56范秋迎范亦菲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管理机制

范秋迎 范亦菲

[内容提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形形色色的文化观念、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不断涌现,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科学认识和理性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积极探索创新非主流意识形态管理机制是有效管控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和关键,对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管理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科学分析和有效管理非主流意识形态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当前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多样多变、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并努力构建非主流意识形态长效管理机制是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关键举措,对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科学认识非主流意识形态

一般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自觉反映形成的理论体系,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是该阶级、该社会集团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1]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按其所处地位及社会影响强度可以区分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它通过统治阶级的极力倡导和灌输,为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普遍接受。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但由于阶级社会中存在不同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因而也就形成了反映各自利益的不同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各个阶级的意识形态,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之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3]这些存在于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中的、不占统治地位、未被其他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所接受和认可的意识形态,一般称为非主流意识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认同,但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等日益多样化,人们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分化也在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的各种观念与社会思潮也伴随着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涌入国内,由此形成了当前纷繁复杂、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积淀,也有滋生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还有裹挟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西方思潮,更有孕育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大众文化。上述存在于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各色非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进步与保守、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健康与低俗等思想意识杂陈、清浊激荡、良莠不齐的复杂性特征;表现出代表特定阶级和社会集团根本政治经济要求的强烈的社会政治倾向性特征;表现出不同社会群体和利益集团对自身利益维护与诉求的趋利性特征;表现出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粘连、相互侵蚀、相互渗透的交互性特征;表现出附着于高档消费品、娱乐文化以及流行时尚等物质外壳上的隐蔽性特征;表现出利用现代传播媒介而开展争夺舆论阵地与社会受众的开放性特征;表现出不仅能够使抽象学术观点传播到广泛的社会层面,而且也能使在日常生活中生发出来的各种感性意识或情感体验概括为理论表达的广泛影响力和灵活的传播性特征。毫无疑问,当前非主流意识形态已经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正确认识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是科学对待和有效管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

(一)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消解作用。在任何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属于肯定性思维,具有辩护性特征,而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比较优势在于其批判性,易于在社会公众中获得响应并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某种冲击和威胁,损害、侵蚀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地位和指导功能,甚至动摇其主导地位。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这种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消解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离散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是通过批判和抵制影响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合理性,强化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从而为现存统治树立合法性权威。而非主流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并传播开来,势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造成冲击,导致社会成员思想混乱、理想淡漠、价值观念扭曲等。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不时出现的一些怀疑、否定和歪曲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滋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的“西化”、“分化”思潮以及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消费主义等意识形态,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以致形成“信仰危机”、“理想真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以及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等,为在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精神等提出了严峻挑战,导致社会凝聚力缺失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二)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促进作用。非主流意识形态在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也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通过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可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健康发展。任何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要保持自身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必须不断吸收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营养和有益成果,否则就会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僵化,最终被社会成员所遗弃。在当今世界各种社会思潮交流碰撞、多元文化冲突融合的条件下,我们更应该以宽阔的胸襟、宽广的眼界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代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比如,科学发展观,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当代世界发展实践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理论的合理借鉴。和谐社会理念,既是对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拉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加剧等问题的回应,也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面对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和传统思想文化的浸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应是简单的拒斥,只有保持必要的张力,借鉴其合理成分为我所用,才能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同时主流意识形态在发挥价值导向、凝聚人心、规范行为等社会功能时,除依靠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感召力以外,还必须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积淀为依托。换言之,主流意识形态必须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并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主流意识形态深深根植于民族共同体的内心与灵魂深处并发挥持久作用。因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应努力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民族特色,并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诉求。在中国历史上涌现了大批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气节、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乐善好施、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以及恪守诚信、慎独豁达的高尚品质,都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心理和精神支撑。

二、理性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

(一)正确区分非主流意识形态。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杂陈、形式多样、作用各异,就其作用来讲,既有与主流意识形态对立并存、冲突较量的一面,也有与主流意识形态交相辉映、优劣互动的一面。就其性质来讲,既有顺应历史前进方向的正确思潮,又有阻碍历史前进的错误思潮。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都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程度地作用于社会存在,一旦一种意识形态变成社会物质力量,就会对社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正确区分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是实现尊重多样、包容差异的前提和关键。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标尺,可把非主流意识形态区分为同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异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中性非主流意识形态等类型。所谓同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是指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相同性质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诚信”观念、“和谐”思想等就属于同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这种同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虽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但对于推进人类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激发社会成员的活力、形成拼搏进取、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这类代表正确、进步、积极、向上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动力,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应该也可以用来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所谓异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是指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性质上根本对立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例如,西方国家的“西化”、“分化”思潮、新自由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就属于异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这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违背社会发展规律,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代表着错误、落后、消极、保守甚至是敌视、颠覆社会主义。这类非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消极影响,必须坚决进行抵制和反对。所谓中性非主流意识形态是指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既不完全一致、也不根本冲突,例如,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孝悌观念、传统义利观、忠君爱国意识以及某些国外社会主义思潮等。这类意识形态经过加工改造和正确引导,完全可以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思想资源。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关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区分并非绝对,可能某一种意识形态中就或多或少地包含各种性质的思想内容,对某一特定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根据以上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性质的区分,在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同时,必须科学对待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坚持尊重多样、包容差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交流与对话,批判和抵制异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包容和吸收同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借鉴和利用中性非主流意识形态,努力构建起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在阶级、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存在的情况下,必然存在不同的思想价值体系。如果各种思想价值体系互不相容,彼此以消灭对方为目标,那么社会将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与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交流与对话、整合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是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规律。党的十七大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4]因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是一个兼容并蓄、开放大度的意识形态体系,必须善于甄别、敢于接纳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蕴涵的意识形态观念。“主流意识形态应重视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之间、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间以及意识形态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作用,并有效整合和引领有益和无害的意识形态,在与其交流中吸收其合理成分,以其包容的胸怀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在凝聚人心、调动人们积极性、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5]对于那些反映剥削阶级利益的腐朽思想、消极丑恶的生活方式以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要坚决抵制。对于那些能够促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反映社会成员合理追求的思想观念要充分吸纳。既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也不能搞意识形态的“舆论一律”,最终实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和谐共生、相得益彰的意识形态格局。

三、有效管理非主流意识形态

面对形式多样、性质不同、作用各异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削弱,既不能强行压制、人为取消,也不能漠然视之、任其泛滥,必须积极构建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机制、引领机制、整合机制、批判机制,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包容性、话语权、引领能力和主导能力。

(一)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开放性,构建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对话机制。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必然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执政环境的变化适时更新,只有“保持意识形态的开放性,才能使意识形态随时和国内外、党内外的信息进行沟通,保证意识形态的鲜活力,使意识形态具有更广泛的覆盖面,获得更多的受众。”[6]只有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开放性,才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成果,善于以面向世界的视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在与世界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能力。只有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开放性,从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有益思想资源,才能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归属感、认同感。只有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开放性,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汲取具有时代价值的合理成分,才能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和理解,消弭非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消极影响。为此,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传播能力,切实增强舆论话语权,在坚决抵制和批判封建思想残余、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意识的同时,“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7]在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交流对话过程中构建起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新形象。

(二)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性,构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机制。 “在一个文化多元、意识形态纷争的时代,在人类还没有超越阶级社会以前,一个阶级如果忽视甚至有意无意地放弃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意味着另一个阶级对它的占有和另一个社会对它的渗透。”[8]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必须牢固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但正如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一样,人类思想领域也同样具有多样性,马克思在批判专制制度压制思想自由时写道:“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是一种存在形式呢?”[9]刻意追求意识形态的单一和纯洁,既不符合意识形态的建设规律,也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创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加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与整合,必须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正确处理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辩证关系,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能力。“主导性是多样性中的主导性,多样性是主导性统领下的多样性。”[10]坚持主导性就是在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中确立并巩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坚持多样性就是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下选择、包容、吸纳和整合不同的思想观念。以多样性否定主导性就会导致社会认同瓦解、思想混乱,以主导性否定多样性就会导致舆论一律、思想僵化。因此,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同时,又要允许不同群体和个人的合理利益诉求和正当价值追求,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灵活性、普适性和兼容性,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力。

(三)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先进性,构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机制。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在于自身的先进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前沿,始终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具有其他意识形态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层次性。这种层次性要求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上一定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1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具有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先进思想文化以外,还有大量“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的有益文化。因此,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必须正确处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辩证关系,“善于用先进性要求培育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领跑者,用广泛性要求实现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覆盖”。[12]为此,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先进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积极构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机制,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在引导人们遵循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四)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政治性,构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批判机制。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意识形态总是反映和代表特定阶级和集团的利益和意志。因此,必须坚持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和政治立场,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同时,意识形态又具有思想性、学术性特征,是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精髓和内核,并通过各种思想文化和学术观点表达出来,特别是当前意识形态更具文化化、学术化、感性化、符号化特征,借助物质产品消费、通过文化外衣包装、以貌似客观的学术态度进行隐蔽式传播。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性,不断增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驾驭能力,必须彻底改变过去生硬的宣传教育方式,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亲和力。必须全面贯彻“双百”方针,严格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坚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13]对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要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对学术问题要允许争鸣、平等交流,对思想认识问题要积极引导,“善于正面地、真实地、亲切地、有效地表达自己。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时不妨多些人文关怀,在唱响主旋律时不妨吸取民间话语,在保持权威大气时不妨有些平民风格。摈弃过去那种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从而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社会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14]

参考文献

[1]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0

[4]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5]王桂兰.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理念更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敖带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热问题与冷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39

[7]本书编写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辅导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1:26

[8]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27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10]刘明君.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08

[11]彭继红.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研究(1949——2009)[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219

[12][13]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3、14-15

[14]罗成琰.加强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N].学习时报.2004-3-25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考量与管理创新》(项目批准号:12YJA710022)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顺宝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管理机制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安全计算机通信管理机制的形式化验证与实现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刍议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
浅论中国“主旋律”与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影片
建立完善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