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涎香 香药传奇

2015-03-12 09:54林津
南方人物周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香药

林津

至道元年,大食舶主向宋太宗进献了100两白龙脑、50对腽肭脐、1银合龙盐、20小琉璃瓶眼药、3琉璃瓮白沙糖、6琉璃瓶五味子、20瓶蔷薇水等贡品,宋太宗问及大食盛产哪些宝物,船主答道:惟有犀象、香药。据《诸蕃志》记载,“大食……土地所出,土地所出,真珠、象牙、犀角、乳香、龙涎、木香、丁香、肉荳蔻……”

异域香药素来是皇帝的心头好。早在雍熙四年,宋太宗便遣内侍8人持勅书各往海南诸国互通贸易,博买香药、象牙、真珠、龙脑。嘉祐二年,仁宗下令修《本草》,诏书中写道:“其蕃夷所产药,即令询问権场市舶商客,亦依此供析,并遂取一味各二两,或一二枚封角,因入京人差赍送,当所投纳,以凭证照。”这些仍无法满足皇帝对香药的需求,于是,全国范围的搜刮在所难免。据《续通典·食货·赋税上》记载:全国110个州府,其中需贡麝香者15个,沿海的广南路要求贡海药,贡檀香、肉蔻、丁香、零陵香、詹糖香、甲香。这些香药大多通过南方的香舶进入中国。

在这些输入中国的异域香药中,就有龙涎香。据《游宦纪闻》记载:“诸香中,龙涎香最贵,广州市值每两不下百千,次等亦五六十千,是蕃中禁榷之物,出大食国。”张知甫的《张氏可书》也有关于龙涎香身价的记载,“仆见一海贾鬻真龙涎香二钱,云三十万缗可售。时明节皇后酬以二十万缗,不售。遂命开封府验其真赝,吏问何以为利,贾曰:‘浮于水则鱼集,熏于衣则不竭。’果如所言。”

每两与金等价的龙涎香是宋代进口香药中最名贵的,因此也成了朝贡佳品。天禧二年,三佛齐一次朝贡的龙涎香就有36斤。

香舶商客将香药的功效等药用知识传入中国之时,也于无形之中催生了宋代繁盛的香药市场,而宋人对香药的消费热情,使香药成了宋代海外贸易中最重要的进口品,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随着香药的风靡,广州南海有了专门的香户和香市,香舶输入的海上线路被称为香路,而那些来自南海诸国、阿拉伯等地,被称为“南路货”的香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些蕃国甚至可以以进贡形式获免税交易。

官方对于香药的管控颇为严苛。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唯香药利博,故以官为市焉。”北宋初,朝廷设立榷易院,下诏书至各国,香药宝货到广州、交趾、泉州、两浙,如果不是从管库流出,则不得私下交易。熙宁十年,三州市舶司所收乳香达35万多斤。

香囊也成为上好的贡奉之物。《铁围山丛谈》中记录了由古龙涎引发宋人佩香风潮的故事。“奉宸库者,祖宗之珍藏也。……因是,并奉宸俱入内藏库。时于奉宸中得龙涎香二,……香则多分赐大臣近侍,其模制甚大而质古,外视不大佳。每以一豆火爇之,辄作异花气,芬郁满座,终日略不歇。诸大珰争取一饼,可直百缗,金玉穴,而以青丝贯之,佩于颈,时于衣领间摩挲以相示,由此遂作佩香焉。今佩香因古龙涎始也。”

宋代,宫中专设有香药库。在謻门内,凡二十八库,都有真宗的御诗作为库牌——“每岁沉檀来远裔,累朝珠玉实皇居。今辰内府初开处,充牣尤宜史笔书。”香药库的存在,足见宫廷生活的奢靡。而香药在宫廷的用处之一,便是制作成香烛供皇帝使用。据《四朝闻见录》乙集中记载,“宣政盛时,宫中以河阳花蜡烛无香为恨,遂用龙涎沉脑屑灌蜡烛,列两行数百枝,焰明而香滃,钧天之所无也。”由此可见,徽宗对香烛的依赖几乎到了上瘾的地步。

风潮自上而下,民间的香药铺也兴盛一时。《相国寺内万姓交易》记载,“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散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而香药食品也成为各阶层宴席中高大上的盛品。《鼠璞》中便有记载:“公会用香药,皆珍物,极为番商坐贾之苦。盖近造此例,若奏罢之,于阴德非小补。’予考坡仙以绍圣元年抵五羊,咨为帅,广通舶,出香药,时好事者创此,他处未必然也。会公宴,香药别桌,为盛礼,私家亦用之。”

海外进口的香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超过国产香药。一些药房甚至会注明香药必须使用进口香药。古人也在日常使用中一点点积累起对于这些异域香药的认识和了解。比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收录了龙涎香,尽管没有详述其药用功效,但仍有极富信息量的描述——“龙涎,方药鲜用,惟入诸香,云能收脑、麝,数十年不散。又言焚之则翠烟浮空。出西南海洋中。云是春间群龙所吐涎沫浮出,番人采得货之,每两千钱。亦有大鱼腹中剖得者。其状初如脂胶,黄白色。干则成块,黄黑色,如百药煎而腻理;久则紫黑,如五灵脂而光泽。其体轻飘,似浮石而腥臊。”

而在《纲目拾遗》里,龙涎香神秘的面纱进一步被揭开。“龙涎香,大抵不必论其色,总以含之不耗,投水不没,雨中焚之能爆者良。入药用,隔汤,顿化如胶糖状者佳。河南薛姓客言,曾在嘉兴永太守处,见有龙泄,结成大块,其质亦轻,有六七两及斤许不等,每块皆起螺旋纹,如象牙花纹,其色有纯黑、有褐白二种。欲辨真伪,刮屑少许,以滚水泡之,其气悉而成云。遇妇人,云辄扑入发际,旋绕不散,盖龙性好淫故也。人服之,入腹亦不耗,惟见鸡汤辄化。如服后不食鸡汤,次日粪出,其药仍在,色亦不改,淘出洗净,复可再用,气亦不臭。其功效,食之能暖妇人子宫,治男子下元虚冷,入房术中用。”

“活血,益精髓,助阳道,通利血脉。 廖永言验方云∶利水通淋散症结,辟精魅鬼邪,消气结,逐劳虫尸疰。陈良士云∶在澳门见倭夷用合舶硫及他药作种子丸,云汉时术士和丹用此。倭夷皆有其方,秘不传中国。 札记云∶出淡水者,止心痛,助精气。周曲大云∶龙涎能生口中津液。凡口患干燥者,含之能津流盈颊。微若有腥气,粤中夷人合龙涎丸,和以他药,便不腥;入口亦不耗减,一丸可用数十年不败。”

“龙乃东方之神,其体纯阳,能嘘气成云,阳之质轻浮,故云上升。其骨反入手足少阴、厥阴经者,盖凡知觉运动之物,皆肖阴阳以立体,孤阳则不生。龙秉纯阳,而骨反属阴,入药能收阳中之阴,治心肾诸病,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其质灵,其齿能治魂游不定,镇惊痫。凡病在肝,而龙主肝木,治之最神。涎乃阳中之阳,故其气绝香。龙属木,木之气得太阳多者必香,故诸香以龙为最。得盂水径扑其中,不落空外,龙以水为用,见水则精入焉。 入药所以能利水道,分阴阳,能杀精魅鬼邪者,亦以至阴之物,见真阳而立解也。”

(参考资料:《宋代香药贸易史》、《宋代香药现象考察》、《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医药学的东传》、《宋代海外贸易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

猜你喜欢
香药
文明互鉴视角下的中医香药本草文化
《遵生八笺》中的中医养生香文化研究❋
香药概念探讨
你不知道的香药
香药在变应性鼻炎诊疗中的应用
本草香药的卫生防疫功用概述
唐宋外来药物的输入与中药化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宋代香药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