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策略

2015-03-13 08:40黄小玲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学提问有效性策略

黄小玲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既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成败。目前教学提问现状并不乐观。有效的教学提问应该确立有效教学观念;在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寻找有效的支点;把握引导文本价值观与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变更提问方式,追寻立体式的有效提问。

【关键词】教学提问;有效性;策略

一、教学提问的现状与分析

(一)课堂教学问题种类的分析

按照教师提问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将这些问题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 启发诱导性问题。例如“发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找到了什么?”“如果……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等等,这类问题分三个方面,即形成概念、材料解析和应用原理。这类问题约占课堂教学提问的50%左右。教师提出这类问题,试图努力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有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几乎没有学生主动起立回答问题,甚至在教师一遍一遍地暗示同学主动回答的情况下仍要最终采取点名的方式。这就让教师难以辩明他所提出的诱导性问题究竟对学生有多少启发,有没有达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

2. 教学程度性问题。这类问题主要用于通过问题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如导入新课时的征答性导入语、复习旧课时为了勾起学生记忆所设计的一些问题。这类问题约占课堂教学提问的20%。它们主要都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但有些问题的发问时机似乎并不恰当。

3. 突出强调性问题。这类问题在于强调内容的重要,他们通常带有诱导的性质,但是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教师往往并不让学生来回答,而是自问自答。这类问题在课堂教学提问中约占30%。

这些种类不同的教学问题的分布以及问题提出后的实际效果,能够让我们发现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来启发诱导学生的几率到底有多大。可以看出,教学提问的作用不太明显。

(二)教学提问内容的分析

我们对于课堂教学提问的内容分析,主要是以“布卢姆一特内教学提问模式”为基础来其认知特点。教学提问由低到高有六个水平:知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涉及的答案内容综合说来有三种:方法、结论或事实。从我们对教师教学问题的认知特点的统计来看,第一、第二水平占全部认知性问题的80%,而其中要求学生回忆事实的问题则占到80%中的80%。与之相对比的是第五、第六类问题微乎其微,而它们恰是最能启发诱导学生的关键点。这些统计结果似乎表明,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多属“低水平”认知的问题,而缺少高水平认知,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就这种现象本身而言,教师的这种问题无疑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教学提问方式的分析

在研究教师课堂提问方式时,我们主要根据问题的答案是单一还是多样而将教学提问分为开放性提问与封闭性提问。所谓开放性提问,是指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案有多个;而所谓封闭性提问,是指教师所提问题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前者体现出思维的发散性,后者体现出思维的闭合性。

据统计,在高中阶段,教师平均每节课提问50次左右,其中90%属于封闭性问题,而只有大约10%的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这种现象意味着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了解与理解,而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对于学生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是不利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策略一:确立有效教学观念

首先必须确立有效教学观念。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形式的采纳。有效教学观念主要是体现在对教学和学生两方面的正确认识上。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不仅涉及到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而且关系到教学形象的塑造、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思想的凸显等诸多方面。另一方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力,教师乐于“倾听”,学生敢于提问,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

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把头脑中生活经验的积淀付诸于对文本的理解,将问题想象得贴切、自然、合情合理。因此,教师要从尊重学生出发,怀着宽容与鼓励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看到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的优点,善于把学生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从而使文本在对话中创造性地延伸拓展。

策略二: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之间,寻找有效提问的“支点”

我们在教学提问中,就要努力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寻求一个“支点”,以这个“支点”支撑我们的课堂。就语文课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我们无法将其割裂开。

如在讲授《两块银元》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设计了“两位首长要不要赔银元,孙老汉该不该还银元?”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成两组展开辩论,但是学生却没有辩出结果。其中一位听课老师一针见血地提出:这节课之所以失败,是辩论的选择点出现了问题,“两位首长要不要赔银元,孙老汉该不该还银元”不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这是一个没有辩论价值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两位首长在这种可赔可不赔的情况下却选择了‘赔,而且是那么主动,那么坚决,孙老汉在这种可还可不还的情况下却选择了‘还,而且是那么想方设法”这才是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讨的地方。在第二次上课时,我把问题改为“两位首长在这种可赔可不赔的情况下却选择了‘赔,而且是那么主动,那么坚决,这是为什么?”“孙老汉在这种可还可不还的情况下却选择了‘还,而且是那么想方设法,这是为什么?”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策略三:把握引导文本价值观与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

在教学实践中,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又要引导文本价值观,让独特体验与引导价值观在有效提问中协调发展。

如我在讲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让全班学生评价你喜欢的人物,很多孩子说喜欢孙悟空,但突然有孩子说喜欢白骨精,因为她会很多计谋,为了一个信念坚持到底……当学生对文本的价值观出现偏差时,我为了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还点头默许:“你真有自己的想法”。而接下来便有很多学生也纷纷附和……就这样费尽心机、想方设法害人的妖怪被学生当成了敬佩的对象、学习的榜样。事后,我才认识到,这不是尊重学生,而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一种曲解。因而,我在第二天进行弥补:“同学们,昨天有的同学说敬佩白骨精会想很多计谋,了一个信念坚持到底……那么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这时学生们才意识到她的出发点是伤害别人,那么再会动脑筋想办法也不值得佩服。白骨精越会动脑筋,诡计越狡猾,对别人的危害就越大,是不值得敬佩的。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当学生个性阅读偏离正确的价值观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辩论或直接否定,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要善于把学生的对话引入正题,引导学生展开切实有效的讨论,从而促成文本新的意义生成,实现了“潜在文本”向“现实文本”的转化,在潜移默化当中达到育人的目标。

策略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提问的时机很多:强化新知识时提问,思维训练时提问,突破疑难点时提问。课始,针对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发问,可复习旧知识,使前面知识成为后面学习的准备,后面的学习成为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提高。课中,围绕着课堂教学的重点进一步提问,可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知识点。课末,在巩固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问题,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巧设问题让学生由疑惑不解,进而积极思维,最后豁然开朗。

如郑旺娣老师在教《马踏飞燕》一文时,学生对“坚韧”一词发出质疑:“马踏飞燕”是件艺术品,你没有用手折一折怎么知道它是“坚韧”的?郑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探究解疑:先让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并着重朗读“人们仿佛听到它的高亢的嘶鸣声”这个句子,随之便问:“你们在看图时,听到了它的叫声了吗?”学生回答:“没有。”“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听到呢?”郑老师追问道。学生这时明白了,作者在观察时加以想象,他看到了张开的马嘴,耳边仿佛听到马的叫声。用同样的观察方法,作者看到了马的四蹄那么壮,那么有力,就联想到马的四蹄的坚韧,正因为这匹马有坚韧有力的四蹄,所以才会快跑腾飞。

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性,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只有教师紧扣课堂教学的突重点,选择好提问的最佳时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策略五:变更提问方式,追寻有效提问的立体式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改变以往的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线性问题,就是指向某个唯一答案的提问,线性问题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学时显得多而杂乱。相对于线性问题而言,立体性问题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

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在执教“渑池之会”时,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读题: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楚王是打了个平手呢还是决出了胜负?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课堂上是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生机勃勃。结果学生意见得到了统一,大家都认为在渑池之会上是赵王战胜了秦王。紧接着这位老师又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争着发言。一位学生说:“课本上说‘秦王没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赵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认为赵王胜了秦王。”一个学生说:“赵王为秦王鼓了瑟,秦王也为赵王击了缶,但秦国是大国、强国,赵国是小国、弱国,因此可以说是赵王胜了秦王。”另一个学生说:“还有,赵王鼓瑟是秦王让他做的,而秦王击缶是赵王的手下蔺相如让他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赵王胜了秦王。”

这一问题设计对学生来讲,无论是导读面的广度,还是思维训练的深度,都远远超出传统设计。因为他个方面来认识蔺相如的特点,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与不同角度来立体地感知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徐老师的课堂提问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而且是多角度,既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结语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只有遵循了有效性的原则,才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有效提问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大大促进使用教材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只有潜下心来研究学生、研究文本、把握新的理念,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用全新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让我们的课堂师生互动,交流充分,气氛活跃,人人争先,真正建构起求真务实、清新活泼、充满人文性的和谐课堂。

猜你喜欢
教学提问有效性策略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方法探究
科学合理的提问让语文课堂教学发挥出高效率
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