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司机遭暴打反转新闻的舆论审视

2015-03-14 09:22
中学语文 2015年2期
关键词:卢某女司机打人

钟 滔

2015年5月,一则成都《男司机当街暴打女司机》的新闻传得沸沸扬扬。事发后,男司机道歉并被刑拘,女司机也因交通违章遭扣3分、罚款100元的处罚。这原本不是多大的事儿,却迅速形成了舆论热点,搅动着内地舆论场,网络民意随着事件发展一次次发生反转。被暴打的女司机卢某一家几乎陷入了百口莫辩的境地,只要发声便会招致“该打”的谩骂,连专业媒体也认为是“自食其果”。那么,舆论到底是如何反转的呢?

【事件还原】

女司机遭暴打 男司机被谴责

5月3日晚,一段“成都女司机遭暴打”视频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疯传。视频显示,3日下午2时13分,两辆红色轿车各自停下,前车的男司机下车,将后车女司机拖出车外,拳脚相向。目击证人表示,殴打持续2分钟,男子手中的螺丝刀还划伤了一位出租车司机。视频是一辆路过汽车上的车载记录仪拍摄的。

该视频激起不小“民愤”,众多网友纷纷谴责男司机暴行,并要求对其严惩。“女司机惨遭男司机暴打”的讨论迅速占据多个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榜首。

四川新闻网随即跟进报道,除了对暴力场景的介绍,四川新闻网的报道还介绍了男子打人的原因:“当时女司机驾车从成南高速下来,下高速时因为车道原因别了一下驾车男司机,男方车辆上有一小孩因此受到惊吓,男司机就从成南高速附近一直追到娇子立交将女司机别停暴打。”

报道中也提到当事双方对事故的描述,“该男子交代,当天下午其开车带着妻子和孩子行驶至成南立交桥时,卢女士的车子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变道,男子称车内孩子受到惊吓,因气不过,随即一路从成南立交追到娇子立交将女子的车挡下,实施了殴打。对此,卢女士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因为自己对道路不是太熟悉,在行驶过程中确实在变道时突然点了一下刹车,‘但当时两车并没有任何的擦挂发生。我根本没有想到这个男子会一路尾随我并破口大骂,最后把我逼停把我从车里拉出来毒打。’”

事发以后,打人男子张某被带往成龙路派出所,经审查,张某因涉嫌寻衅滋事,锦江公安分局依法对其进行刑事拘留。对于这一事件,网友当日看法不一,但对男司机的谴责占了多数。

@朱七七与敏敏特穆尔认为:“太恶劣了,这会影响那么大,记得多判几年。”当日不少网友持类似观点。

@Slimhan关注的是男司机没买儿童座椅:“这种不买儿童安全座椅、不分青红皂白、没脑子的蠢货应该多关几年!被打的妹子千万不要和解,告他故意伤害!当然以后开车还是多注意……”

@VV良家族_桃夭认为:“不论何种原因,打女人的男人都是最卑劣的。”

网友Lisa不Dumb表示,刑拘太便宜男司机了,生活在这种人身边,感觉很不安全。

@史努比_吴也提出了不同看法:“典型的‘路怒症’,不过,乱变道也很讨厌。三环路上很多,看到出口就是一盘子,管它隔了几根车道,管它后面几辆车。”

行车记录仪还原真相,女司机被称活该

5月4日下午5点半,成都锦江公安分局召开情况通报会,并向媒体公布了打人者张某行车记录仪拍下的视频。

视频中,女司机卢某驾车连跨两车道变道,导致张某急踩刹车,随后两车互相别道。期间,卢某驾车将张某车辆逼出机动车道,两次险些撞上一旁的路人。

第二段视频曝光后,原本一致谴责男司机暴行的网络民意出现大反转。有网友认为女司机随意变道很危险,“这女司机不是水平差,是心黑,是谋杀无辜的路人!”随后,之前几乎一边倒谴责男司机的舆论出现反转。批判女司机的言论成为网络民意主流,

@筱孩纸-leona:确实,女司机也太嚣张了,车开的撇还不谦虚点,真的是。

@十二楼五城天上白玉京:女司机三次故意变道、别车,两次嘴贱主动骂男司机脏话,最后一次故意高速追上男司机别车时,男司机为躲避差点撞上电瓶车,女司机见状又补一脚刹车。这个女的不是新手,开车极其老练,而且恶毒阴险,被采访时装可怜【撒谎】博同情,只能说【活该】。男的太冲动,打得太狠就是了。

@三金冠巫婆大大的美肤沙龙:圣人们可以闭嘴了吗?别了三次,后两次绝对故意的,第三次差一丁点就出车祸,然后后面一直挑衅,直到把这个男的全家逼疯。而且她对记者撒谎了啊。

@致逝去的青春和回忆:男的打人肯定不对,女的也求仁得仁。之前挺嚣张出事了撒谎博取社会同情,忘了行车记录仪了吧。结局挺好,一个被揍成脑震荡,一个因为故意伤害进班房。恶人自有恶人磨。两种人都引以为戒吧。

在知乎网,这一事件也引发热议。

知乎网友曾锴的看法获得了超过万人的赞同,他详细分析了双方斗气过程中的几次变道行为,认为女司机选择在非机动车道上有人时别车,并伴有刹车动作,只能造成男司机要么追尾她,要么撞路人。“女的反复开上来,不是为了正常超车,是为了别男的。别男的就别男的吧,她是看好了路人再别。说得直接点,这是:1.谋杀。2.牵扯毫无关联的人借刀杀人。”

知乎网友曾诚也认为:“女的花样作死,还不仅仅自己作死,还想作别人一家的死,还有一骑电动车的死。”

知乎网友李狗海!则戏称:看完第一个视频,“这是人干的事?”看完第二个视频“不行,我得去看第一个视频爽爽……”

【事件进展】

女司机遭人肉搜索,全家应对舆论声讨

行车记录仪视频曝光后,不少网友转而谴责这位女司机卢某的路霸行为。但随着事件关注热度不断升级,部分网友开始“人肉搜索”女司机。

5月5日凌晨两点前,有关卢某的旧帖和朋友圈截图被曝光,两者都提及卢某过去有不安全驾驶的记录。网上认为卢某该被打的声音越来越大。

5月5日,上午11点前,卢某驾驶车辆的违章记录以及她本人的身份证、驾驶证信息被曝光。目前,已无法搜寻最初的发帖人。

卢某的个人信息被更为广泛的传播是在四川日报的官微披露后。5月5日13点27分,四川日报官微以《被打女司机个人信息被网友曝光泄露,你怎么看?》为题,附带发送卢某个人信息。此微博被华商报等媒体转发。随后有网友质疑此做法,但是卢某的信息已经处于失控状态,更多的信息被披露。微博认证为成都电视台主持人的CDTV张稷更是曝光了卢某的酒店开房信息,言辞不乏讽刺挖苦。网友在转发此消息时,称卢某“被打门”上升为了“开房门”。此后卢某的医院就诊信息也被曝光。

随着网友的关注,女司机也坐不住了,5月5日,被打女司机就第一次变道道歉。女司机说,第一次连变两根道,是想从三环主道进入辅道往三圣乡走,“确实有点急,我道歉,但我没有想去别他”。第二次“因为路窄不得已才拐过去”。最后一次是“想尽快离开,但没想到他把我别停了,话没说就打”。

5月5日晚,被打女司机病床上受访:“经过我这么多年开车的经验,在那样的距离我变道过来出去,是没问题的,不会导致他急刹或是怎样把小孩惊吓,出来了我都没有感觉把他(车)别了。”

卢父表示,女儿被网上扒出的内容很多已涉及个人隐私,因此决定报警。据卢父描述,家里做30多年家具生意,并无当官背景。网上可查的三环路多次违章记录,是自己造成的,与女儿无关。

5月5日晚,卢某的父亲报警,人肉搜索的“狂欢”才停了下来,四川日报和张稷都删掉了微博,但依然能在网络上搜到卢某的个人信息。

事情演变到最后,卢某一家出来辩解都会招致抨击。

最明显的是5月7日,澎湃新闻专访卢某一家人,在官方微博发布家属说法:①女司机家属认为,舆论迅速反转抨击被打者,是有人雇佣了水军。②其母称,女儿别车因急着去做慈善。③她哥哥说:这几天妹妹高烧不退,吃不下饭,还呕吐。④护士称,昨天卢某体温为37.3℃,“呕吐还是有的,毕竟伤到了头”。女司机卢某、卢某父亲、卢某母亲、卢某哥哥先后向媒体发声之后,网上对卢家人更是一片声讨,超过1000万人次参与网络讨论,有65%的网友认为“女司机的行为太过挑衅”。

【媒体声音】

如何看待反转的舆论

女司机被打事件舆论反转之快、之彻底,别说当事人,就连旁观者都有一种坐过山车的感觉。打人视频曝光,女司机受到广泛同情;男司机行车记录公开,绝大多数舆论立马调转“枪口”转向女司机开火。有人用“从天堂到地狱”来形容女司机所遭遇的舆论冰火两重天。

对于舆论的反转,@齐鲁网总结得言简意赅:“论行车记录仪的必要性。”

而@你的碍人对媒体提出了批评:“行车记录仪曝光了,知道了女司机的驾驶素质的差,女司机的撒谎装可怜,媒体无凭无据的推波助澜真是够了,就不能弄清事实的真相给一个正确的报道吗?”

新京报对此次事件中的人肉搜索评价道:两名当事司机已经付出惨痛的代价。这样的代价并不完全是法律给他们的,压力的来源更多是网络舆论。有人可能觉得卢某道歉是人肉搜索的功劳,所以下次还要这样。但是说实话,卢某的遭遇甚至让我这个围观者都感到恐惧。

网络热点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也许下一个被人肉的对象就是你自己。当一个人不慎掉入舆论的漩涡中,他的一切乃至家人的一切都可能成为全民审视的对象。开房跟开车有什么关系,但舆论一旦开始狂欢,还管得了你这个?舆论审判的后果大大超越 “罚当其罪”的限度,但是失控的舆论却无人负责。当事人再怎么声称“拿起法律武器”,都显得无力之极,因为跟他对抗的不是有身份有名字的个人,而是无影无形的一群人。

程序正义、隐私权统统在众人的痛骂中失效,没有人为你挺身而出。在文明社会,一个人犯了错,哪怕自己也是受害者,他都应付出代价。但是能够对他进行惩罚的,唯有法律。这样的社会才能给人提供基本的安全感。

中国青年报5日刊登题为《为暴打女司机叫好让人不寒而栗》的评论中,作者说:“看到这些是非不分、良莠不辨的评论,实在让人不寒而栗。不排除某些女司机确实开车技术欠佳,但所谓‘马路杀手’真的全是女司机吗?胡乱变线、强行超车、闯黄灯、爆粗口……凡此种种,自认技术一流的男司机们哪一样少做了?为暴打女司机叫好,不仅是为暴行鼓掌,也不仅是性别歧视,更是戾气弥漫的典型体现。”

@四川日报发表评论:随着行车记录仪曝光,原本一边倒谴责男司机的舆论开始逆转。原来是女司机一再挑衅致自己被暴打。先以强者的姿态挑衅,被打后又以弱者的面目博同情,对这样的人一定要加以道德上的谴责和法律上的严惩。当然,对方有错并不意味着打人无过,依法治国一定要就事论事,该惩则惩。

【事件聚焦】

“暴打女司机”的反转剧:为何舆论“两边倒”?

舆论,是谁之论?一条微博,140字的上限,但已经足够表达出我们的爱与恨;一条朋友圈,不限字数,足够我们任性地絮叨出自己的喜怒。舆论,就在你我的舌尖嘴角。

白岩松说,“你用嘴来活,也活在别人的嘴里”。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活在了别人的“嘴里”。

汶川地震报道初期,一个央视女记者受到了舆论的强烈抨击,因为几乎所有人都认定她不顾职业操守,躲在旅馆进行“现场”报道。之后,便是铺天盖地的攻击谩骂和人肉搜索,气势汹汹的人们简直恨不能“生吞活剥”了她。但实际上呢?所谓的“躲在旅馆”里,其实只是通过旅馆的座机进行直播连线而已。震区手机信号的稳定程度并不能达到新闻直播级别,因此通过固定电话进行直播连线是此类报道的普遍性要求。但是,地震带来的痛苦最终冲垮了人们的理智,白岩松在《幸福了吗?》里这样评价,“观众们因痛苦而选择拒绝宽容”。在这件事情上,并没有拨云见日的反转剧情,因为我们的舆论已经进行了审判。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王安石说,“人言不足畏也”。然而,不顾人言劝谏确实让他和他的改革失掉了人心,失掉了“小伙伴”们的支持。人言可畏,是因为人们确实需要从别人的话语中得到意见建议和支持鼓励;人言可畏,是因为大家都在用心听。

我们的每一个字都是舆论,莫让吐槽掩盖了真相。

为何舆论“两边倒”?

从舆情风向上来说,舆论一夜之间从男司机的“公路暴怒”突然180度大转弯变成了“马路杀手”女司机血的教训;近年来,舆情反转的戏码上演已经不止一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从个人心理上来讲,“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互动,是本次事件受众心态发生反转的理论基础。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暴打女司机案中,率先披露出的35秒小视频是男子对女司机惨烈的暴打,强烈的画面冲击给受众留下了“男子暴打女司机的”第一印象。舆论立足于此而展开,这就是“首因效应”的体现。

然而,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并不是最终印象,舆论对男女司机双方评价的反转是洛钦斯提出的另一现象“近因效应”作用的体现。与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比如,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在本次事件中,当男司机车载摄像头记录下来的视频曝光后,人们发现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女司机“别”车在先,在男司机超其车后又赌气再次“别”了一下,这一过程吓哭了男司机的孩子。男司机打人的做法绝对是不明智的,但是女司机两次“别”车的举动也让其“弱者”的印象大打折扣。

另外,为什么舆情会出现一边倒的状况?

其实,舆情“左右摇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体现。

“沉默的螺旋”阐释了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一方的声音不断的壮大,那么另一方的观点就会越来越弱下去直至悄然无声。为避免被孤立,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因此,在第二段视频披露之前,舆论几乎一边倒的支持女司机、声讨打人男子的“怒路症”;但是,当第二段视频揭示出女司机两度“别”车的情况后,支持男司机、声讨女司机的声音开始“上浮”,其实这就是大众传播时代“沉默的螺旋”现象的一种体现。

如果舆论是惊涛,那么我们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是击碎渔船的那一滴;如果舆论是风暴,那么我们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是蝶翼扇动使其触发的那一次;一言可兴邦,一言可丧邦,莫让吐槽掩盖了真相。

男子暴打女司机的三层“匪夷所思”

成都一开车男子将在路上驾车“别”他的女司机逼停后拉出来暴打一顿,发酵成舆论事件。几乎所有评论此事的媒体、网络意见领袖都把批评重点放在打人男子身上,但大部分网络留言的态度与之相反,很多人斥女司机“该打”。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4%的投票人认为被打女司机应“负主要责任”。

一位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学者表示:女司机如此变道匪夷所思,男司机因为这件事将其暴打更匪夷所思,网络留言支持男司机暴打女司机尤其匪夷所思。这三个“匪夷所思”说出了时下一些让人层层递进的痛心之处。

女司机那样开车,显然不对。中国的道路上每天都跑着一些“马路杀手”,他们变道不打灯,强行抢路超车,拒绝排队,毫无谦让意识。有些人是开车技术欠佳,或者因为道路不熟,还有些人就是车德太差,太过自私,把平日里做人的种种缺陷都毫无顾忌地展现到大马路上。

被打女司机属于什么情况,我们不得而知。尽管她被“人肉”出过去有违反交规的记录,但这些还不足以作为她当时是故意“别”他人车辆的证据。

退一步说,就算她是故意“别”人,就算她错得让所有人一旦遇到都会很气愤,但被“别”男子出如此重手对她狂殴,也是决不能被原谅的。他不仅在法律上须被追究,在道德上也应受到这个社会的断然谴责。该男子的行为被叫好,这是舆论场的畸形反应,它不可能是中国社会对待这件事的真正态度。

从视频上看,打人男子数次将女子打倒在地,并对其面部等用力拳打脚踢,出手极重。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允许一个男人这样痛打比他弱小很多的女子,除非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男人被迫行之的搏斗。而打人男子当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出气”,是为了所谓的“教训她”。

打人男子突破了道德的底线,这种道德应与人类的天性同在。该男子当着妻儿的面对一名“有错”女子施暴,他当时没有耻辱感,反而可能认为自己在行保护家人之责。这决不仅仅是一个人脾气有多暴躁的问题,它对我们社会问题的呈现是多义而深刻的。

网络上出现对打人男子的喝彩及同情声,这是是非观扭曲的表现。我们注意到,发出这种声音者几乎没有网络名人,连有公开实名认证的人都很少。这说明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并未失守,支持打人更像是在可以不负责任情况下的情绪释放。证明她为什么“该打”。尽管这些人的数量可能很少,但对我们这个社会来说,他们还是太多了。

我们毫无为成都女司机“不雅驾车”开脱的意思。但如果舆论场形不成对施暴男子的强大谴责声,那么这个舆论场一定是出了“匪夷所思”的差错。

【事件启示】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也会有很多人看了女司机“别”车的视频后说上一句“这人真是欠揍”,但这不意味着他们真的支持痛殴女司机的行为在他们面前发生。在事件现场,打人男子受到谴责并被阻止离开,逐渐围拢者的这些表现更接近中国社会的真实态度。

在这件事上,事件周围几十米的小方圆大概比互联网无边无际的空间更真切。然而毕竟网上有几万人投票为打人男子辩护,还有人通过“人肉”女司机的以往过错,来

提高判断力,勿被反转新闻打脸

曹 林

在此起彼伏的热点转换和新闻反转中,一些人缺乏等待事实的耐心和审慎的判断力,很容易随波逐流,先是无脑子地一边倒点赞,等新的事实出现后再不加辨别地一边倒地谩骂,缺少被打脸后的羞耻感。一次被反转新闻牵着鼻子走,可以理解,常常像这样在反转新闻中情绪化的摇摆,就是典型的没脑子了。

避免被反转新闻打脸,需要培养以下的判断力:

其一,警惕被标签所误导。新闻反转剧的背后,就是标签的反转。贴这个标签,公众会是一种态度;换另外一个标签,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人们的情绪很容易被变换的标签牵着鼻子走,而不问事实和是非。比如,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路人违反交通规则闯红灯被车撞死,网友就会骂路人,批评不守规则的中国式过马路——可如果媒体报道那辆撞人的车是宝马车,开车的人是官员,被撞死的是保洁员,舆情立刻会反转,都去骂开宝马的官员了。

其二,警惕被碎片化的微博信息和浮躁的热点节奏所误导。热点的节奏与事实真相的节奏,在互联网环境中是不一致的,热点节奏之下往往一哄而上一哄而散,追求时效,事件一出来就立刻去仓促判断、迫切归因归咎,根据碎片化的信息去判断。而事实真相的浮出水面,需要比热点节奏长得多的时间,节奏比较慢,起码两三天才会有一个完整的事实。但在微博的热点节奏下,人们习惯于看到新闻就立刻判断。拿“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来说,一看到“女司机被打”的视频,不问前因后果,立刻站到被打女司机那一边,不问被打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天出来新的视频,曝光了女司机“别车”的“路怒”过程,又都站到男司机那一边。

其三,警惕被某方新闻当事人牵着鼻子走。有些新闻之所以会发生反转,是因为偏听偏信,开始只听信这边新闻当事人,进入对她有利的叙述逻辑,第二天采访到另一个新闻当事人,又进入另一个当事人的叙述逻辑,缺乏兼听则明的公正旁观者心态。听这个就站在这个一边,听那个又站到另一边,没有原则,没有客观的辨别力。

最后一种应该警惕的是水军干扰。很多新闻出现反转,并非事实出现逆转,而是由于水军的干扰。微博已经成为各种力量争取话语权的表演秀场,商业、权力、派别等各方力量的介入干扰和“制造”着舆情。

多看一面、深想一点

张 铁

近日,几条社会新闻划出“U型”转弯。事件峰回路转之际,舆情也呈现从简单判断到深入剖析的演进,让人看到社会文明建设“更进一步”的契机。

事情都不复杂,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女司机被逼停遭暴打,行车记录仪却显示,两车早有并线、别车的几度斗气交锋;导游对没有消费的游客破口大骂,却有人指出这本来就是只要1元钱的“旅游消费团”;武侯祠石碑遭人刻字,网友人肉出的电话,却让同名者无辜“躺枪”、不堪其扰。几件小事,情节反转,揭示出“文明”一词背后复杂的现实语境。

面对这样的场景,大家都有基本的文明观,对错的边界不会模糊,一些根本性的判断不会出错:不管有理没理,打人不仅是文明问题,更是法律问题;不管多么难,做好服务都是导游的本分,骂人有悖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而从埃及的卢克索神庙到故宫的大水缸,“到此一游”的方块字确实是文明的污点。有了这样的共识、守住这样的底线,文明才算是迈出了小小的第一步。

不过,现实也绝不是非黑即白的文明判断题。暴打司机的视频足以激发很多人的义愤,但看了双方此前你争我抢的斗气,不少人也转变看法表示“无法同情女司机”。骂人的导游确实让人全无好感,但“一元团”的背景,也让人感叹游客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刻字激发“文明耻感”,但人肉搜索、电话骚扰却也走到了另一个不文明的极端。新闻本身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只是看到结尾就匆忙下结论、做断语,难免会失之偏颇,进而产生道德迷失。

上世纪70年代,电影艺术领域曾出现“道德焦虑派”,以影像探讨人可能面临的道德悖论。上面这几起事件,就颇有道德悖论的意味,却也足以激发更多关于文明的思考。从支持一方,到诘问双方;从看到结果,到关注原因;从率尔行动,到反思后果,这样的“递进一层”,或许也正是文明“更进一步”的开始。

部分舆论的反转启示我们,在追寻社会文明时,需要更多“省视的目光”。如果不幸成为当事人,可以更多反躬自省,掐断不断恶化的因果链条。有人曾提出“踢猫效应”:父亲被老板批评,回家骂孩子;孩子心里窝火,去踹路边的猫;猫逃到街上,司机避让时撞伤了路过的老板。放在“女司机被打事件”中,如果双方都能冷静下来,换位思考,或许就能打破“坏情绪传导闭环”,让事情向着不同方向演变了。

而对于更多围观议论的人,或许也可以多看一面、深想一点。不管你是开车还是走路,是游客还是导游,不用急着站队,更不用忙着挥舞“道德棒”、当起“键盘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文化中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也正是从自我审视开始的。有了“同理心”,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他人的处境、分析事件的背景、思考道德的要求,也才能在现实语境中理解一种生活化的德行、一种可感可触的文明。

惟有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令,才让人越思索而越敬畏。这是康德被广为引用的名言,其中所谓“沉思”,绝不仅仅是重视,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审视与反省。惟有如此,才能让道德成为责任、文明成为习惯,才能让我们处身其中的社会真正走向和谐。

猜你喜欢
卢某女司机打人
烧烤店暴力打人案,我们该如何看待
谁是谁的镜子?
高空抛物又袭警 还辩称自己无罪
危险的“完美男人”,又一命丧泰国的中国妻子
“95后”动车组女司机的首个春运
啃噬教育资源的“蛀虫”
跟女司机打赌
焦作焦南警方经侦中队侦破一起特大合同诈骗案
打人的年纪
珍爱生命,远离女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