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芙与福克纳的小说结构比较

2015-03-15 00:57黄艳红
北极光 2015年9期
关键词:伍尔意识流福克纳

文/陈 静 黄艳红

一、引言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和与她同处于一个时代的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都是小说革新的先锋人物,在小说创作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文学创作上颇有相通之处,在意识流风格和小说结构方面他们更是有许多共同点。伍尔芙与福克纳的小说都不是以故事情节取胜的,而是在小说结构上推陈出新,不仅与众不同,并且努力与自己过去的作品不同,因此,他们的小说结构本身往往就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在本节中我们将就两位作家的作品按出版顺序来具体分析它们的结构特色,以展示他们在结构艺术上的创新和独特性。

二、伍尔芙的小说结构

伍尔芙的《远航》和《夜与日》这两部小说基本上都沿袭了19世纪传统的经典小说模式。由于它们在艺术形式上缺乏独创性和意味性,因此当时伍尔芙的布卢姆斯伯里朋友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并不高。

伍尔芙以短篇小说作为起点进行了实验探索,以寻求她理想的有意味的形式,她创造出一种在意识流小说中常见的立体放射型结构模式。以《墙上的斑点》为例,整个作品的主线非常简单,从叙述者瞥见墙上的一个斑点到发现它是一只蜗牛,但围绕它蔓延的却是丰富的想象活动。而且这些想象活动看起来漫无边际,实际却构思精巧,每一次的想象都以客观真实的斑点为花蕊,而主观真实则是围绕花蕊生发的缤纷的花瓣,由此伍尔芙开始用一种诗意的语言和有意味的形式来表达她的真实观和艺术观。

《达罗威夫人》标志着伍尔芙的意识流风格趋于成熟。在这部小说中伍尔芙用独特的第三人称内心独白的意识流技巧记录了保守党议员夫人克拉丽莎在一天十二小时内的生活和心理活动。小说情节和内容都非常的平淡,但伍尔芙运用了多角度、多层次的人物塑造方法和网状立体结构使这部小说体现出很高的艺术价值。伍尔芙没有直接描述克拉丽莎,而是使读者通过其他人物的视野来了解她:在女仆的眼里她是最美丽可爱的;彼得总觉得她多愁善感;艾丽·汉德森认为她势利眼。我们也是通过克拉丽莎的视野来了解其他人物以及克拉丽莎自我感受,由此我们就能把握克拉丽莎复杂多变的个性特征。另外,为了表现生与死的正常和疯狂,批判社会制度,伍尔芙有意识地以客观时间作纽带让克拉丽莎的阳光世界与塞普蒂默斯的黑暗世界并列,沿着主观时间的线索流动并与其他人物的意识流一起组成了一个立体的网状结构。

《到灯塔去》的情节极其简单,但结构特别。这部小说在结构上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窗”占全篇的三分之一以上;第二部分“岁月流逝”,十年光阴消逝不及所写篇幅的十分之一;第三部分“灯塔”比第一部分精短。这种结构,粗看起来,没什么巧妙。但伍尔芙在其间用了许多象征意象,如三部分的标题各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三个部分的“长短长”长度变化合乎灯塔之光的照耀节奏;并且结构的排列符合音乐的“曲式学”;在对比和匀称的基础之上,也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三、福克纳的小说结构

对于福克纳的小说结构,我们首先要涉及到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它在结构上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全书共分九章,分别由班吉、昆丁、杰生和迪尔西四人来讲述凯蒂和康普生家族的故事,每个部分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相互独立;但各部分之间又通过从不在场的凯蒂而紧密联系。从而使小说结构具有复调性,使我们能从多个纬度来透视衰败家族及人物的悲惨命运。并且《喧哗与骚动》的结构在时间上是跳跃的,从1928年回跳到1910年,再跳到1928年,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混乱无序的世界。

《我弥留之际》的故事分为三个阶段:艾迪弥留到死亡,艾迪的亲人送她回故乡,艾迪下葬。这些情节是基本按时间顺序发生,并且整个故事的横向展开的物理时间只有十天,但纵向延伸开的过去时间或称心理时间却几个人物的一生,甚至几代的家史。随小说情节的展开,人物的陆续出现,我们会感到时间是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流动,并且在前后交叉中,变化无穷。全文通过总共59段人物内心独白来表现,且每一段内心独白都不是完整的也不是按时间顺序来发生,而是根据人物情感的需要来呈现的。这样就非常突出了人物的情感,使人性暴露无遗。

《八月之光》是一个多线索的高度自由的组合结构。以尼娜·格罗夫寻夫经历开始,中间是乔·克利斯玛斯的人生故事,最后又回到尼娜寻夫。通过两个人的人生故事的同时呈现来强化乔·克利斯玛斯的悲惨命运。故事的一头一尾是按时间顺序发生,中间的故事时序颠倒错乱,两个故事始终都是平行独立的,然而福克纳并不关心各线索之间的交汇融合,他技高一筹地运用了对置、对位、对应、反衬等手法通过构建不同线索之间的契合来维系小说的整体结构。

四、结语

总之,对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的结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围绕着意识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巧妙组合和不断变幻来不断追求新的结构。追求新结构的目的都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作家对人、对生活、对社会制度、对世界的认识。比较而言,福克纳似乎更能将传统与现代手法完美结合以达到探索小说形式在结构和风格上的最广阔领域和某种最大的极限。

[1]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瞿世镜.《伍尔夫研究》[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3]李文俊编选.《福克纳评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伍尔意识流福克纳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威廉·福克纳的《熊》
瓮底的世界——试论福克纳小说中的瓮及相关意象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
空间构建视野下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解读
没落贵族的挽歌——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身体叙述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