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搞好小学语文教学

2015-03-15 14:43
学周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

努力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搞好小学语文教学

尚增祥 (河北省邢台县西黄村镇中心学校 054000)

随着教育新理念的提出,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我们不能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本文对在新课程改革形式下如何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搞好语文教学做了浅谈。

小学 语文 教学 新课改

一、充满激励,培养学习自信心

每一位学生有其优点和缺点,我们教师应充分理解信任他们,并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找到自信的同时也看到自己的成功。教师要想让学生有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就需要在做课堂评价时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尊重学生人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二是要从多角度评价学生,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三是要坚持民主平等原则,多与学生沟通商量;四是要多用激励性的课堂用语。

二、抓住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就不会有积极的情感,也不会逐步形成审美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是一种伤害。

汉字博大精深,具有有很强的审美元素。语文教师在教学汉字时应该渗透汉字文化,让学生不仅会认、会写,还会欣赏汉字的美。如教学“日、月”等象形字,教师就可以出示这些字的演变过程,使学生感受字的形象美;又如,教学“星”字,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的横画的特点,感受字的匀称美。

语文教学应该以词语、句子为着手点,让学生通过感知培养审美能力,感受祖国语言的美好。如教师可将“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与“弯月、小船”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叠词的妙处,感受什么是朗朗上口、音韵美。又如,教师可让学生对“荷花就像一个穿着碧绿裙子的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勾勒出美丽的图画,感受文字传达的意境美。通过实际的语言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慢慢提高。

三、让潜心阅读文本成为开启心灵的钥匙

面对语文阅读材料,很多教师往往不敢把阅读的权力放给学生,原因就是“放心不下”,怕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于是宁愿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词语到句子、从段落到中心进行“肢解式”的讲解分析,唯恐遗漏,唯惟恐讲的与“教学参考书”的标准不一样。这样的课堂,“气氛安静”“纪律良好”,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能做的只是记录和记忆。殊不知,这样的讲解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不出来、个性发展受到限制。 所以教师要敢于“放”。即把时间放给学生,把阅读、理解、感受、体验的权利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和体验作品。当然,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和知识视野有限,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准确性未必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教师要敢于相信学生,要有宽容的胸襟,对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要鼓励和赞赏,即使是肤浅的和“错误”的理解,教师也要给予鼓励。这样的课堂才足以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几年来的“自主学习”的实践经历让我感觉到:一旦教师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宽容对待学生理解作品时的偏颇和肤浅,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理解能力也就会很快提高。语文学科的特性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工具性显而易见,那么人文性就需要在文本里去捕捉了,教师如果深入不到文本的精髓里,也就无从谈起整体把握作品,更无法引导学生感受和进入作品的意境,所以,对于好诗好词的学习,教师更需要用灵动的心来引领学生走向感悟的境地。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并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祖国文化的内涵和语文应用的规律。要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句子比较品味文章的语言以及写作的技巧方法,体会文章用有尽之言所要表达的无尽之意,特别是要利用文章的空白之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能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忽视学生体验过程中所生成的宝贵资源。教师要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带有个人情感体验的说的过程中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这样,学生才会渐渐学会该如何去学语文,如何去用语文。

四、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

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小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首先,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会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

其次,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小组中做批改时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教师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有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提出教学是“对人的生命的关爱和培育”。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即掌握一个字词、读懂一篇文章、写出一篇文章的过程,说来简单,但学生掌握起来远比我们估计的要复杂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运用灵活的方法引领学生用多种途径感悟语文,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从而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生活的多姿决定了文学的多彩。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学生只有身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有助于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应努力构建丰富而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把每一个内容都作为生活经历去体验。抛却完成任务似的桎梏,师生才能共同享受创造课堂生命的快乐,在教学中共同提高。

(责编 乔召召)

猜你喜欢
新课程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美在课堂花开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