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来的味道

2015-03-16 23:17李莉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伯牙知音泰山

李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可是,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一般会感到比较枯燥,认为文言文难学难懂。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学习文言文,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重在诵读,小学文言文教学更应如此。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可以说是进入文言文学习最为重要的通道。它不仅能丰富学生文言文阅读的体验,还能使学生逐步构建文言文的语言图式,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中最为关键的熟读成诵。

怎样才能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呢?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文言文的诵读教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读出“语言”味

这里的“语言”,主要是指文言文文本的语言形式。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音乐感,读起来抑扬顿挫、古朴悠然,有不同于白话文的特别韵味。初学文言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诵读文本,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文言文的技巧,如:关注多音字的读法,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文本读正确、读流利;要引导学生体会断句、停顿,让学生感知语速、语调,音断气不断等方法,从而读出文言文语言的

味道。

如《学弈》一课的教学:

师:读古文讲究“断句”。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来,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老师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

(师范读)

师: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

(生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生笑。)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生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

师:好多了。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

(生重读此句)

……

在这个教学环节,我们可以看到,教者的讲述、示范、标画、练习,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同的语言形式,让学生学会诵读文言文。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文言文,教师的范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节奏分明、音韵优美的教师范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较好地把握文言文的诵读节奏,读出轻重缓急,读出古文的韵味,从诵读中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二、读出“意境”味

所谓“意境”,主要是指文言文文本语言中包含的内容及思想、情感。入情入境可以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让学生获得“意境”体验,是离不开“读”的。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咀嚼文本中的语言文字, “意境”的解读会越来越形象饱满、情感丰富,仿佛文本中的那人、那物、那景、那情,就在眼前。有时候,声情并茂的诵读比费尽心思的逐字逐句翻译更能引领学生进入意境、体验情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的过程,“读”才是首选策略。

如《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

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入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

(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的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的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海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海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

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

(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这个环节,教师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出了泰山的雄伟巍峨,读出了长江黄河的澎湃汹涌,把理解与朗读结合起来,用朗读促进理解,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掌握了学习方法,获得了理性的审美感受,这就是读出来的意境味。

三、读出“文化”味

这里的“文化”,是指文言文蕴含的人文内涵。当我们面对经过历史淘洗的经典文言文时,我们总能感觉到其文字背后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也能深深体会到优秀中华经典文化需要我们代代传承。

如《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

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

生:俞伯牙,钟子期。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男生一起读!

(男生读)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女生一起读!

(女生读)

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

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

(生集体激情背诵)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如果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生:知音。

师:(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知音!

《伯牙绝弦》一文,“知音文化”是其语文价值核心。教师巧妙地将课后资料袋按时间梳理成五个节点,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还原故事场景,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诵读,将知音这份情演绎得荡气回肠、酣畅淋漓。这样有情味的诵读,留存在学生心中的,自然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自然就是“知音难觅”,自然就是“要继续怀抱愿望,寻寻觅觅着生命中的知音”了,知音文化的浸润当然就水到渠成了。

实践表明,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只要我们聚焦诵读,读出“语言”味,读出“意境”味,读出“文化”味,抓好这样的三步操作策略,相信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也一定会学有所获。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

猜你喜欢
伯牙知音泰山
伯牙鼓琴
知音
泰山之行
知 音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高山流水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山水知音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