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教学实录

2015-03-16 23:17甘虹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说明文自然段词语

甘虹

【教材简析】

《太阳》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科普小短文,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一些特点以及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文章语言通俗、明了,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并列式”的结构,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以“总分式”的结构,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初识说明文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课文我们都预习了,你们发现了吗?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往学习的课文可不一样,它通篇有没有讲述一个故事,在写一个人物?或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生:没有。

师:那它在写什么呢?

生:它在介绍太阳。

师:是的,像这样的文章就是——

生(齐):说明文。

(师板书:说明文)

【解读:说明性的文章在小学第一学段人教版教材就有编排,如《充气雨衣》《小壁虎借尾巴》《回声》等等。但是第一学段里“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所以即便有这样的文章,学生对于“说明性文章”的概念也并不了解,所以直接教授是有效的办法,对说明性文章的基本特性的了解是十分有效的。】

第二板块:初读解词

师:接下来我们要走进这篇说明文,去认识太阳了。请大家翻开书,自由、小声地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生自由读文)

师:课文读了,来看看课文中的生词。(课件出示词语:摄氏、兽、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治疗)自己试着读读。

(生读词)

师:有没有不好读的词,需要提出来让大家注意的?

生:“摄氏”不好读。

师:哪里不好读?

生:要注意是翘舌音。

师:你真会读!是的,两个翘舌音在一起可要注意。来,大家一起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摄氏”)

师:还有吗?

生:“生存”也不好读。

师:是的,平舌音和翘舌音在一起确实也不好读。你能带领大家读读这个词吗?

(生领读“生存”)

师:和“生存”一样,“蔬菜”也是平舌音和翘舌音结合在一起的。一起读。

(生齐读“蔬菜”)

师:咱们把这些词连起来读一下,一个词读一遍。

(生齐读词语)

【解读: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所以此时的放手是恰当的。让学生互相提醒难读的生字词,这样既突破了生字教学的难点,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师:学习说明文特别要注意理解这类词语。(课件出示:摄氏、繁殖)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生:摄氏是表示温度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到天气预报中就有这个词。

师:你很会观察生活。摄氏度——表示温度的单位名称,在天气预报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留心生活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师:谁知道“繁殖”是什么意思?

生:“繁殖”就是生后代。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我爸爸告诉我的。

师:向长辈请教是个很好的办法。其实,当我们不知道词语的意思时还可以查词典。(课件出示“繁殖”的解释)词典中“繁殖”的意思是这样的,自己读一读。

(生读“繁殖”的解释)

师:我们把这样的词再读一读。

(生读词)

【解读: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中年级词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本课的词语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联系生活实际”“查阅工具书”等方法入手,让学生的词语训练更加有效。当然,选择训练的词语也很重要,像“摄氏”“繁殖”这样的词语在读说明文时确实是难点,所以选择这样的词语来进行训练是非常恰当的。】

师:词语不仅要读好,还要写好。写写这几个词。

(课件出示“抵得上、摄氏、繁殖、蔬菜”,生书写,师巡视并提示书写姿势。书写后反馈,展示学生的书写单。)

师:同学们停笔,看看这位同学写的,都写正确了吗?(生:是的。)他写得很好,特别是“繁”字的第四笔,他注意了,没有出头。而且字都写在了方格的正中间,上、下、左、右都留有余地。看看你自己的,把没有写好的再写一个。

第三板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师:相信你们也能把课文读好。下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看看课文中各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各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生:第一自然段讲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

师: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归纳一样吗?

生:远。

师:抓住关键词能帮助我们归纳段落的意思。(板书:远)接着说。

生:第二自然段讲了太阳的大,第三自然段讲了太阳的热。

师:(板书:大、热)瞧,同学们,抓住关键词能帮助我们归纳段落的意思。看看这三个自然段,其实都是在讲太阳的什么?用一个词来说。

生:特点。

师:(板书:特点)接着说。

(生分别说第四至第八自然段的意思)

师:这一部分你能用上文中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

师:(板书:关系密切)原来这篇课文围绕着太阳写了两部分的内容,把这两部分的内容连起来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了。请你看着黑板和你的同桌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吧。

(生同桌互说主要内容)

师:谁来说给大家听?

(一生将两部分内容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在读说明文时,找到各部分的意思,并把它们连起来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解读:说明文的主要内容该如何归纳概括?我认为首先应该从文章的结构入手。说明文一般可分为“并列式”结构、“总分式”结构。不同的结构使用的概括方法是不同的。“并列式”结构可以用段意串联法,“总分式”结构可以用找中心句的方法。这篇课文比较特殊,写特点的部分是“并列式”结构,写和人类关系密切的部分是“总分式”结构。所以,在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时,我结合了这两种方法,写“特点”的部分进行段意串联,写“关系”的部分让学生找中心句。这样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归纳说明文内容的方法。】

第四板块:体会说明文

“准确”的特点

师:接下来让我们去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太阳远的。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      ”画出写太阳远的句子。

(生自由默读并勾画)

师:谁先来说说?

(一生回答,师根据回答课件出示句子:(1)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2)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师:同意吗?一起读读这两个句子。

(生齐读)

师:来看看这两句话,你发现什么了?

生:第一个句子说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第二个句子只是说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师:你真会发现。第一个句子中有数字,同学们,注意这个数字,读读这两句话,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生读句子)

师:谁来说说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第一个句子说得很具体,第二个句子只说很远、很远,但我们不知道有多远。

师:你很会读书。一个“1.5亿公里”就把太阳离我们的距离具体地写了出来。作者用准确的数字把太阳远的特点写清楚了。“准确”正是这个数字的特点,同时也是说明文的一大特点。(师板书:准确)

师:再读读第二个句子,找找有没有数字。

(课件出示: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生(齐):3500年,二十几年。

师:注意这两个数字,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

感受?

生:让我感觉到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师:是呀,这两个数字同样准确地说明了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些准确的数字不仅在写太阳远的时候用上了,在写太阳热、大的特点时作者也用上了。请默读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找一找,看看哪些句子用上了数字,用“          ”勾画出来。

(生默读课文并勾画)

师:谁来说说看?

(一生回答,师根据回答课件出示句子:(1)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2)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师:同意吗?一起读。

(生齐读)

师:先看看第一个句子,数字是哪个?

生:130万。

师:这个数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让我们感觉到太阳很大。

师:我们的学习小伙伴读到这里也有感受,(课件出示泡泡中的话)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谁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啊?

(生埋头看书,无人举手。)

师:这样比较,是谁和谁来比较?

生:是地球和太阳在比较。

师:想想看,这样比较的好处是什么?

生:说明太阳大。

师:是的,但作者为什么要用地球来比较呢?

(生沉默,无人举手。)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火星、水星来比较,偏偏要用地球来比较呢?

生:因为地球我们都知道,其他的星球我们不清楚。

师:你真会思考!作者用我们熟悉的地球来和太阳进行比较,更清楚、准确地说明了太阳的大。来,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

(生读句子)

师:看看第二个句子,数字是——

生:6000,2500。

师:这两个数字又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让我感觉到太阳温度很高、很高。

师:是的,这两个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太阳的温度高。孩子们,请注意这个词(课件出示变红的“估计”),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估算、大概。

师:刚刚我们知道了说明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准确”。既然是准确,为什么在这里却用上了这个表示不准确的

词呢?

(生思考)

师:有人去过太阳上面吗?有人去量过太阳的温度吗?

生:没有。

师:既然没有亲自去过,这些数字能不能随便写?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说明文要求准确。

师:是的。同学们,这个不准确的词却更好地表明了说明文的准确。

生:既然是不准确的词,为什么不随便写一个数字,非要写6000摄氏度呢?

师:你想想看?

生:我……我不知道。

师:说明文的特点是什么?

生:准确。

师:既然是准确,那么数字能不能随便写?

生:不能。

师:对!即便是估算的数字也必须尽量接近准确,不能随便写。因为说明文最重要的特点是准确。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回到刚才的句子中,像“估计”这样表示不准确的词在第一自然段里也有,大家找一找。

生:差不多。

师:为什么要用上这个词呢?

生:因为没有人去过太阳上面,到太阳上去不知道要用多少时间,所以不能随便写。

师:真会读书和思考!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说明文的准确。

(师生齐读句子)

【解读:“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是中年级训练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我抓住了本课表达的一大特点——带数字的句子,让学生进行体会,初步感知说明文“准确”的特点。全文中有四个带数字的句子,对于这四个句子我进行了不同的处理:

1.“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

这个句子和“其实,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进行了对比阅读,让学生聚焦“数字”。通过朗读体会有数字和没有数字在表达上的不同,总结出“用上数字,使得表达准确”的说明特点。

2.“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在这里抓住“3500年”“二十几年”这两组数据,联系学生的生活阅历,唤起他们的生活回忆,从而让数字和学生的已知体验建立联系,具象化了“1.5亿公里”的路程。

3.“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抓住“130万”这个数字和泡泡中的话“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因势利导,提出:“你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吗?”这样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数字”本身迁移到“比较”的方法上,并通过追问“为什么用地球来比较”启发学生初步感知用熟悉的事物来比较,能使说明更清楚,更准确。

4.“……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抓住“6000”“2500”这两个准确的数字和“估计”这个表示不准确的词语,激起学生的疑问:在具有“准确”特点的说明文中为什么要使用表示不准确的词语呢?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让他们大胆猜测,从而使学生明白,在说明文中没有经过验证的数字是不能随便使用的。这样,就起到了强调说明文“准确”这一特点的目的。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始终紧扣“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目标,通过对四个句子的不同处理,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准确”的特点。】

第五板块:抄写句子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太阳的三大特点,知道了作者用这些数字把太阳的特点写得具体、清楚、准确。接下来我们要抄写一下这些带数字的句子。注意:数字在我们的方格里只占一个位置。

(生抄写句子,师巡视。抄写后反馈,围绕句子的格式是否正确、数字的书写是否规范进行评价。)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说明文,也认识了说明文的几种说明方法,知道了“准确”是它的特点,同时也学习了太阳的三大特点。下节课我们将接着学习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解读:这里,我让学生选取带数字的句子抄写,原因有二:一是本节课上既然是围绕着带数字的句子进行教学,那么这些句子的抄写也应得到落实,这样才能让训练更完善。二是句子的抄写本来也是中年级训练的重点。这样教学让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孤立、割裂地呈现。】

【教后所思】

说到说明文的教学,许多老师认为就是进行说明方法的教学。我以为,说明文教学也是阅读教学,虽然课标对中年级的说明文教学没有提出具体要求,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同样也适用于说明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不容忽视的内容,基于此,我把目标定为了“抓住数字,体会说明文的‘准确”。依据这一目标,在教学中我选择了感悟式学习、情境创设和对比阅读等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认知和个性化的体验,抓住带数字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研读、感悟,学生不但学会了说明的方法,而且懂得了说明文“准确”的特点。

(作者单位:重庆市曾家岩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说明文自然段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说明文阅读专练
找词语
美丽的秋天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一枚词语一门静
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