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2015-03-16 23:17李莉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孔君平杨氏夫子

李莉

【设计思路】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是以感受“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编者选编《杨氏之子》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利用工具书、通过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问题的巧妙,初步感知文言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文

言文。

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杨氏之子》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我力求在教学中自然渗透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读懂文言文。

1.在引入课文的环节,介绍文言文并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说说学文言文可以运用什么好办法。用旧知引导新知,让学生知道,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熟读课文,要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等。

2.在释题环节,让学生根据注释来了解课文的出处和写作背景,这样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3.在读通课文的环节,让学生品味读好长句子的方法,从而懂得不仅要关注注释,还要根据生活经验来思考句子的意思。并告诉学生,注意用现代汉语常用的表达方式才会让大家听明白。

4.在教学“此是君家果”一句时,由于“君”的字义在课文注释里没有,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工具书来解决。并且要让学生知道,在文言文里常常一个字就表示一个词语的意思,所以,读的时候就应该像读现代文的词语一样稍作停顿。让学生明白,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就更容易读好文言文。

5.当教学“其”的意思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想它的意思。还要让学生知道,翻译文言文时应该把文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并且要联系生活实际,用上不同的称赞语,让语言富有变化,还可以加上对人物神态、动作的描述,这样才会翻译得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文言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注释、联系上下文及根据生活经验、利用工具书等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问题的巧妙。

4.背诵、积累文言文。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体会人物语言的

机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简介文言文,释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杨氏之子》。(齐读课题)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3.这是一篇文言文,是古人写的文章。《杨氏之子》选自哪本书呢?请同学们看注释①。

(介绍《世说新语》,让学生知道,关注注释可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

1.初读感受。

这是我们上学以来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自由读一读,看看跟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篇幅短小,难读,难懂等。)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

方法。

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借鉴学习古诗的方法。你有什么好办法没有?(可以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看资料袋,看插图,要会背诵等。)

3.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4.指名读,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 “为设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注意读准两个多音字:为、应)

5.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能读出古文的韵味。(师范读,生练读。)

三、研读课文

1.研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指名读。

(2)理解句意。(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

“非常聪明”这个意思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看注释)看注释,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常用的方法。同学们请看注释②和③:“甚”就是“很”的意思,“惠”跟“慧”一样,是智慧的意思。(在文言文里,有些字是可以通用的。)

(3)指名读、齐读。

(评价:一个“甚”字将杨氏之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你不仅读出了杨氏之子的聪明,还读出了内心对他的喜爱。)

2.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师介绍孔君平的资料)孔君平来干什么呀?(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④“诣:拜见”。)

(2)“其”的意思是什么?(他,指杨氏之子)注释里可没有,你是怎么知道的?(联系上文)是的,联系上文,我们可以知道孔君平是来拜见杨氏之子的父亲的,也就是“杨氏”。看来,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也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

(3)“父不在,乃呼儿出”是什么意思?(看注释⑤“乃:就,于是”。父亲不在家,于是,就把他儿子叫出来。)

读读这一句,你发现孔君平和杨氏两家的关系怎么样?(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彼此比较熟悉。)

(评价:你不仅明白了字面的意思,还会深入思考,读懂了句子的内涵,真会读书。)

3.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1)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之子是怎么招待客人的呢?

谁为谁端来了水果?你是怎么知道的?(待客之道)

(评价:你不仅关注了注释,还能根据生活经验来理解,真会思考!)

文言文的语言十分精练,用字很简洁,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两个人物,理解时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来把句子的意思补充完整。

(2)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杨氏之子热情好客)(练读)

4.研读:“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结合注释⑥⑦⑧,小组讨论,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君”在字义注释里没有,那我们就可以利用工具书——字典。(君: ① 君主;②对人的尊称)应该选哪一种解释呢?

是的,像这样表示尊称的词在这两句话里还有一个,找一找。

(夫子: 旧时对男性学者的尊称 ,相当于“先生”。 )

(3)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之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

(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杨氏之子听出来了吗?他是怎么说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夫子家禽”怎么理解?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杨氏之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水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

(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水果呢?)

(4)比较直接反驳与委婉说法的区别,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

①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②儿应声答曰:“孔雀是夫子家禽。”

为什么要加上“未闻”,而不是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呢?

(说话婉转得体,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和教养。)

(5)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之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应声答曰”是不假思索,想都没想,马上回答。)

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有礼貌等。)

四、想象拓展

孔君平听了杨氏之子的回答,会怎么想,怎么说呢?(鼓励用文言文表达)

五、背诵积累

同学们,文言文短小精悍,魅力无穷。你们看,古人仅仅用了短短的五句话就给我们讲述了《杨氏之子》这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把这篇文言文背诵、积累下来吧。

【教后所思】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学习古文,学生普遍感到很新鲜。但文言文难读难懂,如何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好的“第一印象”?该让他们学到些什么呢?笔者认为,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文言文学习方法的

指导。

《杨氏之子》一课的教学,在研读课文时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总结出看注释、看插图、了解背景、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等学习方法,然后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与学习古诗的方法是相通的。让学生运用熟悉的方法去学习新的文体,更便于接受,不会产生畏难情绪。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了对学生评价语的设计。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依托课文,随着评价自然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比如:“关注注释,可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看注释,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常用的方法。”“你不仅关注了注释,还能根据生活经验来理解,真会思考!”“字义注释里没有,那我们就可以利用工具书——字典。”“联系上下文,也能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你不仅明白了字面的意思,还会深入思考,读懂了句子的内涵,真会读书。”“文言文的语言十分精练,用字很简洁,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两个人物,理解时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来把句子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教学,实际上是总结了学习文言文的多种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打通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通道,既利用评价语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认真读注释、查阅工具书和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孔君平杨氏夫子
立足核心素养 发挥育人功能——执教《杨氏之子》之点滴思考
巧妙的语言 应对的智慧
杨氏之子
夫子的挑战
中华猕猴桃新品种‘杨氏金红50号’在河南的引种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语言艺术的魅力
夫子之文章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夫子亦“愚”
改写《杨氏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