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教授从络辨治偏头痛六法

2015-03-17 02:35燕,周慎*,谢乐,周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蔓荆子羌活蝉蜕

唐 燕,周 慎*,谢 乐,周 冬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2.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脑病科,湖南 长沙410006)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疾病,周慎教授从多年的临床经验中总结认为,偏头痛发病乃因风火痰涎或风寒入侵,或恼怒紧张,或肝阳上扰,致使经络痹阻,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头部所致,其病位在头,涉及肝肾,病性虚实错杂。 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 正如清代医家程国彭《医学心悟》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周师认为,脑络瘀阻,绌急而痛是偏头痛的基本病机,病变部位在于脑之脉络, 病理机制为络脉瘀阻绌急而痛,病理因素则责之为寒、痰、风、瘀、虚。 其主要治法为通络止痛,兼以散寒、化痰、熄风、活血、补血、益气。笔者有幸师从周慎教授侍诊,现将其从络辨治偏头痛经验总结如下。

1 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法

适用于风寒上扰证,症见头痛,恶寒,腹冷,无口干口苦,舌红,苔白,脉浮细或浮紧。 拟方川芎茶调散加减,药选川芎、细辛、白芷、羌活、防风、薄荷、荆芥、甘草。

验案举隅:患者邓某,女,46 岁。2008年3月29日初诊,自诉近10年来反复头痛,经外院诊断为偏头痛,经用西比灵、头痛粉等药物治疗,当时症状可得以缓解,但每月仍发作1~3 次。2 d 前患者因吹风后头痛发作,以右侧颞部及巅顶疼痛为主,呈跳痛、胀痛,痛处固定,无恶心,纳食可,二便调,寐可,舌质暗,苔白厚,脉细,左寸兼浮。 治拟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拟方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15 g,细辛3 g,白芷15 g,羌活10 g,白芍30 g,葛根30 g,蔓荆子10 g,藁本10 g,蝉蜕10 g,露蜂房10 g,法半夏10 g,甘草5 g。 7 剂。 2008年4月10日患者复诊,诉服上方1 剂即头痛减轻,3 剂后头痛一直未发。

病机与方解:此乃风寒头痛,风寒外袭,引动内风,动扰于上,寒凝气滞,阻于脑络,发为头痛。 络气郁滞不通,则见跳痛、胀痛固定不移;舌质暗,苔白厚,脉细,左寸兼浮皆为风寒外袭之象。 药选白芷、羌活、细辛、葛根、蔓荆子、藁本、蝉蜕疏散外风;白芍、露蜂房平熄内风;川芎和血调营,祛风通络止痛;半夏和胃降逆,监制羌活上逆之性;甘草调和诸药,内外兼治,方能见效。

2 疏肝理气,化痰通络法

适用于肝郁痰阻证,症见头痛,伴恶心欲呕,心烦口苦,胸胁胀闷,舌红,苔白腻,脉弦滑。 拟方加味散偏汤加减(周慎教授自拟方),药选川芎、白芥子、香附、白芍、柴胡、郁李仁、蝉蜕、露蜂房、甘草,兼气血亏虚者加当归、黄芪。

验案举隅:患者贾某,女,72 岁。2011年6月15日初诊, 自诉近5年来经常出现左侧颞部疼痛,经外院诊断为偏头痛,曾用西比灵等药治疗后头痛仍每月发作1~2 次,2 d 前因情绪忿怒而症状复作,较甚,呈持续性跳痛,伴恶心欲呕,心烦,口苦,纳食减少,大便溏,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厚,脉右细左弦滑。 治以疏肝理气,化痰通络,兼益气养血,拟方加味散偏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川芎15 g, 白芷15 g,香附10 g,白芥子10 g,白芍30 g,麸炒柴胡6 g,郁李仁10 g,蝉蜕10 g,当归10 g,黄芪30 g,蜂房10 g,羌活6 g,法半夏10 g,甘草5 g。 7 剂。2011年6月27日复诊, 诉服上方1 剂后头痛即缓解,并且一直未再发作,效不更方,续用原方14 剂巩固疗效。

病机与方解:此乃肝郁痰阻头痛,因忿怒起病,郁怒伤肝,肝气冲逆于上,发为头痛;痰湿中阻,则兼恶心欲呕,苔白厚;肝郁痰阻,则心烦口苦;其脉兼细者,乃血虚之象;大便溏,乃肝气乘逆犯脾,脾失健运;苔白厚,脉右细左弦滑均为肝郁痰阻之象。药选柴胡、香附疏肝理气;四物汤去熟地黄,加黄芪,益气养血;白芥子、法半夏化痰通络;蝉蜕、蜂房熄风通络;郁李仁润肠降逆;羌活祛风胜湿;甘草调和诸药。

3 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法

适用于肝阳上亢证,症见头痛头胀,心烦易怒,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拟方熄风通络汤加减(周慎教授师传方),药选天麻(蒸兑)、钩藤、刺蒺藜、丹参、葛根、地龙、苦丁茶、豨莶草、杜仲、桑寄生、山楂。

验案举隅:易某,女,74 岁。 2010年4月8日初诊,诉头痛反复发作近20年,以左侧颞部为甚,经外院诊断为偏头痛,经用西比灵、正天丸等药治疗后症状仍每月发作1~2 次,1 d 前无明显诱因头痛复作,呈跳痛,难以忍受,连及左眼胀,伴恶心欲呕,头胀、颈胀,无手麻,心烦,口苦,纳食可,大便偏干,便后内痔脱出,因痛难以入睡。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拟方熄风通络汤加减:天麻10 g(蒸兑),钩藤20 g,刺蒺藜10 g,丹参30 g,葛根30 g,地龙10 g,苦丁茶10 g,豨莶草15 g,杜仲25 g,桑寄生30 g,槐角30 g,羌活6 g,鹿衔草30 g,威灵仙30 g,蝉蜕10 g,山楂15 g。 7剂。 患者于2012年8月2日因冠心病心绞痛来就诊,诉服用上方7 剂后头痛一直未再发作。

病机与方解:此乃肝阳上亢头痛,肝阳冲逆于上,发为头痛,肝阳化热,经输不利,络脉不通,则头胀、颈胀;肝火扰心,则心烦口苦,大便偏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乃为肝阳上亢之象。 药选天麻、钩藤、刺蒺藜、苦丁茶、地龙平肝潜阳,熄风清热;丹参、葛根活血化瘀;豨莶草、鹿衔草、威灵仙、蝉蜕祛风通络;杜仲、桑寄生补肾强筋;山楂和胃助运;槐角清利湿热,为疗痔之要药;羌活祛风胜湿。 全方针对阳亢化风而设,内风熄则头痛止。

4 熄风化痰,活血通络法

适用于肝风痰浊证,症见头胀痛,胸脘痞闷,恶心,舌红,苔厚,脉弦滑。 方选桑钩二陈汤加减(周慎教授自拟方),药用桑枝、钩藤、法半夏、陈皮、茯苓、丹参、葛根、地龙、苦丁茶、山楂。

验案举隅:曹某,男,55 岁。 2008年1月2日初诊,诉右侧颞部反复头痛近2年,经外院诊断为偏头痛,经用西比灵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仍每个月发作1~2 次,2 d 前因工作紧张头痛复发,右侧颞部疼痛,以胀痛、跳痛为主,痛处固定,伴恶心,头中热感,心烦,纳寐可,二便调。 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 治以平肝熄风,化痰活血,拟方桑钩二陈汤:桑枝15 g,钩藤20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5 g, 丹参30 g, 葛根30 g, 地龙10 g, 蔓荆子10 g,枸杞子30 g,佩兰10 g,墨旱莲30 g,生龙骨30 g(布包先煎),山楂15 g。7 剂。患者于2008年7月23日二诊,诉服用上方7 剂后头痛一直未发作。

病机与方解:此乃肝风痰浊头痛,阳亢化风,脉络阻滞,发为头痛;年老脾胃虚弱,运化失常,痰脂内聚,阻滞络道,血行不畅,渐积成瘀,痰瘀互结,阻滞脑络,则见胀痛固定不移;痰湿中阻,则恶心;肝阳化热,则头中热感;肝火扰心,则心烦。 药用桑枝、钩藤、地龙、龙骨平肝潜阳,熄风通络;蔓荆子清利头目;丹参、葛根活血通络;枸杞子、墨旱莲养阴清热;佩兰芳香化湿;法半夏苦温,燥在中之痰湿;茯苓淡渗,利在下之痰湿;陈皮理气和胃;山楂和胃助运。

5 祛风散热,养血通络法

适用于血虚风热证,症见头痛头晕,面色苍白无光泽,口苦,舌质淡,苔白,脉浮细数。 方选芎芷头痛汤加减(周慎教授自拟方),药选川芎、白芷、羌活、蔓荆子、藁本、葛根、蝉蜕、露蜂房、白芍、薏苡仁、法半夏、甘草。

验案举隅:陈某,女,45 岁,2008年5月6日初诊,诉17 岁起病,左侧颞部头痛反复28年,经外院诊断为偏头痛,服用西比灵等药物后头痛仍在月经周期时发作,1 d 前打字后头痛复作, 左侧颞部疼痛,呈跳痛,伴眼胀,僵硬感,口苦,恶心,纳食可,大便成形,舌质淡,苔白,脉浮细数。 治以祛风散热,养血通络, 方选芎芷头痛汤加减: 川芎15 g, 白芷15 g,羌活6 g,蔓荆子10 g,藁本10 g,葛根30 g,蝉蜕10 g,露蜂房10 g,白芍30 g,薏苡仁30 g,法半夏10 g,当归10 g,大青根30 g,鹿衔草30 g,姜黄10 g,威灵仙30 g,甘草10 g。7 剂。2010年1月6日患者因咳嗽一周来就诊, 诉服用上方7 剂后头痛缓解,未再发作。

病机与方解:此乃血虚风热头痛,此案头痛起病于17 岁,每值经期发作,乃因天癸初至,肝血下注于血海,行经耗血,肝血不足以上濡于脑络所致,风热内郁于肝经,则伴见口苦,脉浮;血虚不能濡养经络,经输不利则伴见眼胀、僵硬感;舌质淡,苔白,脉浮细数均为血虚风热之象。 治用四物汤去熟地黄,养血柔肝;加白芷、羌活疏解风寒;蔓荆子、藁本、葛根、大青根、蝉蜕疏散风热;露蜂房熄风通络;鹿衔草、姜黄、威灵仙祛风通络;甘草配白芍缓急止痛;法半夏和胃降逆,监制羌活燥逆之性;薏苡仁淡渗利湿,监制甘草壅滞之蔽。

6 益气通络,升阳举陷法

适用于脾虚气陷证,症见头痛,头晕眼花,无力倦怠,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方选顺气和中汤加减,药选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白芍。 兼风寒化热者加黄芩清解郁热。

验案举隅:钱某,女,55 岁,2011年6月14日初诊。 诉头痛反复发作6年,近2月因睡眠欠佳及情绪因素头痛加重,每次持续2~3 d,每隔7~10 d发作1 次,以左侧太阳穴疼痛为主,牵及左侧眉棱骨,呈跳痛、钝痛,疼痛较剧,痛时恶心欲呕,眼花,阵作黑曚,心烦,恶寒,纳食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以益气通络,升阳举陷,疏风散寒,化痰清热, 拟方顺气中和汤合选奇汤加减: 黄芪30 g,党参10 g,白术10 g,当归10 g,升麻6 g,麸炒柴胡6 g,陈皮10 g,白芍30 g,细辛3 g,蔓荆子10 g,川芎15 g,羌活6 g,防风6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炙甘草6 g。7 剂。患者于2011年6月27日复诊,诉服用上方7 剂后头痛当即缓解,但停药后头痛复作1 次,症状较轻微,无恶心、黑曚,效不更方, 续用原方14 剂巩固治疗。 患者于2012年2月8日三诊,诉服完上方后头痛一直未发作,1 d 前突发头痛,左侧太阳穴及左侧眉棱骨呈阵痛,无明显恶心呕吐,无黑曚,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 血压95/65 mmHg。 仍用原法治疗,用顺气和中汤合选奇汤加减。 14 剂。 后未因偏头痛再来就诊。

病机与方解:此乃脾虚气陷头痛,此案以睡眠欠佳及情绪因素为诱因,即 “烦劳则头痛,此阳虚不能上升”(《张氏医通·头痛》)所致。 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九窍失聪,故眼花,阵作黑曚,亦即“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口问》)之意。 《症因脉治·头痛》告诫曰:“头痛虽有气血虚者, 然到底痛无补法, 以但虚无邪,必不作痛。 即气虚头痛,必是虚而冒寒,然后作痛。 ”此案头痛而兼恶寒,即感受风寒之明证,络中气虚不能布散于周身,肌肤失于温煦,则见恶寒;其伴心烦者,乃邪郁化热之兆。 其治疗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升阳举陷;加白芍、川芎柔肝和血,通络止痛;细辛、羌活、防风疏风散寒;蔓荆子清利头目;黄芩清解郁热;法半夏和胃降逆。 全方以益气通络升阳为主,辅以散寒,佐以清热,符合此案病情。

7 结语

周师认为从络辨治偏头痛,当首先辨清其病理机制,若外感风寒,寒性收引,凝滞血脉,络道不通,则不通而痛,当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然风气通于肝,肝木失和,内风旋动,外风易引动内风,上逆冲脑,故临证治疗应选用川芎茶调散疏散外风,酌情配伍白芍、露蜂房以平熄内风,内外兼治,方能见效。 若痰浊阻络,阻遏阳气,蒙蔽清窍,发为头痛,如兼有肝气郁结之象,见心烦,口苦,胸胁胀痛等,则为肝郁痰阻证,临证治疗当选用加味散偏汤以理气化痰,通络止痛。 如兼肝阳上亢之象,见头胀痛欲裂,头中热感,面红目赤等,则应为肝风痰浊头痛,方选桑钩二陈汤,药用桑枝、钩藤、地龙、龙骨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配伍二陈汤以祛湿化痰,共奏熄风化痰,通络止痛之效。 若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络脉拘急,见头昏胀痛,当为肝阳头痛,治以平肝熄风,通络止痛为法,方选熄风化痰通络汤,全方重用平肝熄风潜阳之品, 针对阳亢化风而设,内风熄则头痛止。 若瘀血阻窍,络脉滞涩,不通则痛,当配伍以丹参、葛根活血通络。 若气血亏虚,无以濡养脑络,不荣则痛,如见肝经郁热之心烦口苦,当为血虚风热头痛, 拟四物汤去熟地黄以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并配伍蔓荆子、藁本、葛根、大青根、蝉蜕疏散风热。 如见头晕眼花,食少倦怠,乃清阳无以上荣头窍,脾虚无以运化水谷所致,应为脾虚气陷头痛,治以益气通络,升阳举陷,拟方顺气和中汤加减,药选补中益气之品以健脾益气,升阳举陷,配伍以白芍、川芎以通络止痛。 总之,周师辨治偏头痛,总以通络止痛为法,临证治疗,当随证加减。

猜你喜欢
蔓荆子羌活蝉蜕
蔓荆子黄素通过上调miR-1193表达调控胃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①
蔓荆子药材与炒蔓荆子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云南宽叶羌活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及应用前景探讨
蔓荆子炮制前后HPLC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蝉蜕
滴心湖:致蝉蜕
羌活
柱层析用硅胶对羌活中主要成分的影响
野生药材羌活驯化高效育苗探析
蝉蜕在肺系疾病中的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