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宽教授从肝论治高血压病经验

2015-03-17 02:35谭元生唐文利雍苏南王行宽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石决明王师肝阳

谭元生,唐文利,雍苏南,张 稳,王行宽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007)

王行宽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2、3、4 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从事医疗、教学、科硏工作,已50 余年。 临证中对内科疑难杂症及急危重症最为擅长, 倡导内科杂病宜综合治理,多脏调燮,尤倡“杂病治肝”。 本文就王行宽教授从肝论治高血压病的临证经验作一浅析,并附验案二则,以飨同道。

1 高血压病中医认识

原发性高血压病(Primary Hypertension)是一种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通常简称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中医学并无高血压病病名的记载,因眩晕为其典型症状,多数学者将其归属为中医学“眩晕”、“头痛”等病证[1]。 王师认为,血压增高应为高血压的必备之症,因此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应当遵循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规定:中医“风眩”病名与西医“高血压病”对应,并补充“眩晕,头痛,血压升高等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作为其具体定义。 其病位当为“血脉”[2]。

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王师认为风眩发病是在先天禀赋不足的基础上,复加后天饮食不节、七情过用、环境噪扰等致病因素的综合作用,长期累积而成。

先天禀赋不足为该病发生的先天因素,《灵枢·经脉》记载:“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纲,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由此观之,脉道的形成与先天之精气充盛与否直接相关。 先天之精气不足,影响脉道的形成和功能,为高血压病发生的先天因素。 后天饮食不节,或长期恣食肥甘厚味,或嗜食烟,或过食盐咸,则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健,胃气不降,脾气不升,以致脾胃中轴枢机失利,变生脂浊、痰湿,若脂浊、痰湿随经络而蓄积于血脉之中,导致脉络经隧瘀狭,心气推动之力过亢以致血脉压力增高;脉道失利,气血失宣畅不能上荣而发为眩晕。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七情为五脏所主,七情过用,环境噪扰使人长期或反复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或烦躁等异常情志当中,则必将伤及五脏。 又肝主疏泄,条畅情志,情志不畅,气郁化火,耗伤肝阴,肝阴不足,不能上滋头目,则发为眩晕。

高血压病发病之本为肝肾亏虚,然与五脏密切相关。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明确指出眩晕的发病与肝脏的关系。肝属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动主升。 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视,若肝病阴血亏虚,或风火相煽,上扰头目,则发眩晕。 肾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肾脏亏虚则髓失所养,发为眩晕,故《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脾失健运,运化失权,一方面,致痰浊中生,阻遏清阳,导致眩晕的发生;另一方面,脾主运化失权,气血生化无源,肝失所养,肾失所藏,则发眩晕。 心主血脉,心的气血阴阳失衡,可致脉道不利,上窍失养,又或心阳偏亢,肝火旺盛母子相生,以致火热上扰而发为眩晕。 肝火、肝阳、肝风常与痰、湿、瘀相兼为病,发为本虚标实之证。

王师认为,人之血脉关乎五脏,肾精的亏虚、脾胃的运化失司、心的气血阴阳的失衡,以及风、火、痰、瘀等各种病理因素均可使血脉营气亏虚,痰瘀脂浊互结于脉中,导致血脉瘀阻狭隘。 血脉瘀阻狭隘,一方面导致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畅,使得心脏阳气的推动作用过亢,引起血压增高;另一方面,肝主疏泄,维系着血液在血脉中的正常运行,柯琴云:“血道由肝”(《伤寒论注》)即此意也,若血脉瘀阻则致肝疏泄失司, 或肝气郁滞化热生火而耗伤肝阴,或损伤肝血,引起肝阴亏虚,发为肝火炽盛或肝阳上亢。 肝与肾“乙癸同源”,肝木既亏则肾水涵之,日久则发为肝肾亏虚,使得虚者更虚,实者更实,甚者出现肝阳化风以致中风。

2 临床治疗特点

王师认为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总的治疗原则当为补益肝肾、疏通血脉。

补益肝肾为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治本之法,补益肝肾尤重补肝,究其根本,高血压病患者之肝肾阴虚乃是肝阴虚所致肾阴亏虚,临床上,肝肾阴虚,或阳亢于上,或化火动风者,治宜补肝养肝,兼以平肝清肝,王师常用药物如天麻、钩藤、刺蒺藜、石决明、牡蛎等。

疏通血脉为高血压病中医治疗的通用治法,血脉即通,则气血调和,肝疏泄有司也。 临床上,血脉营气亏虚, 痰瘀脂浊互结皆可导致血脉瘀阻狭隘,故治宜养血活血,兼以祛除风、痰、火、浊、瘀等致病因素。 疏肝理气,常用药物如柴胡、香附等;养血活血,常用药物如白芍、赤芍药、蒲黄、丹参、熟地黄;疏通经络,常用药物如地龙、僵蚕、山楂等[3]。

王师强调,高血压病的治疗应根据具体的病情采取补肝、平肝、柔肝、疏肝、清肝的治法,注意肝肾、肝脾、肝心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临床上无论高血压病的病机如何变化,其辨证论治都离不开肝脏。 故中药治疗高血压病应注重肝脏的调治,使脏腑功能归于正常。

此外, 王老在治疗高血压病时并不排斥使用西医降压药物, 认为西药能够较迅速地控制血压值,中医在治疗高血压病时,应当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3 验案举隅

案例1 张某,女,56 岁。 初诊:2011年3月8日。 久患风眩,即使血压高达208/106 mmHg,虽无典型肝阳上亢之头晕痛,然细释之,脉弦细,头面部乍热现红,头痛,口苦,亦当为阴虚阳亢之征。 辨证分析:患者久患风眩,脉弦细,头面部乍热现红,头痛,口苦,辨证为风眩。 肝肾亏虚,阳亢于上,方用滋生青阳汤加减:生地黄15 g,石斛15 g,麦冬10 g,白芍15 g,磁石20 g(先煎),桑叶10 g,菊花10 g,生牡蛎30 g(先煎),柴胡8 g,石决明20 g(先煎),怀牛膝15 g,茺蔚子10 g,天麻10 g(蒸兑),夏枯草15 g,甘草3 g。10 剂,水煎服,日1 剂。2011年3月17日二诊:药后肝阳获潜,血压明显下降至160/95 mmHg,面部乍热潮红亦明显改善。 肝阳者,多指病态,而青阳者系肝之正常阳气,欲使肝之青阳上升起煦养之功,必使肝阳得以潜匿,故原方去石决明、茺蔚子。 再10 剂。 2011年3月27日三诊:上僭之肝阳渐臻平潜, 阴亏阳亢之乍热潮红已剩轻微,仍有口苦。 舌淡暗, 苔薄黄, 脉弦细。 BP140/90 mmHg。 上方加黄芩10 g。 14 剂。 药后肝阳平,风眩止。

按语: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肝为刚脏,愈压愈亢,惟顺其气以平之。 王师引用清代名医费伯雄之说,以肝之阳气为青阳。 青阳为病,升发不及则脑失清明,升发太过则风阳上扰变证骤起, 而发为眩晕。 方选滋生青阳汤治疗。“头目眩晕,肢节摇颤,如登云雾,如坐舟中”(《医醇賸义·中风》)。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因此本案选用滋生青阳汤,汤中柴胡疏肝解郁以顺其气,所谓“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白芍滋养阴血以养其体,所谓“养其肝血,则其用自平”,二者合用,疏肝和肝,涵养肝血,具有疏柔相济,动静结合,体用兼顾之妙;生地黄、麦冬、石斛养阴生津,助白芍养肝;因肝阳易亢,恐化风生火,扰乱心与血脉,故以天麻、石决明、磁石、生牡蛎平肝潜阳;怀牛膝引血下行;桑叶、菊花、夏枯草、茺蔚子清肝泻肝。 全方滋阴潜阳之功效显著,佐以养血柔肝,故药后血压下降显著。

案例2 患者李某,男,46 岁。 初诊:2012年6月8日。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余,未按时服用降压药,自诉经常感冒,喷嚏连作,头晕,前额疼痛伴呕恶,目眩,颈胀痛,腰痛,左手发麻,形寒畏冷,夜多噩梦,易发口腔溃疡,盗汗,大便干结,1~4 次/d,就诊时血压为140/100 mmHg, 舌微红苔薄黄, 脉弦细。 辨证分析: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余,且未按时服用降压药,近头晕痛,腰颈椎疼痛,手指发麻,夜寐噩梦,盗汗,辨证为风眩。 肝肾亏虚,肝阳偏亢,颈椎骨络瘀血,督脉失利;治法:益肾平肝,疏通血脉及督脉。 方药:天麻10 g,钩藤15 g,生地黄15 g,白蒺藜15 g,山茱萸10 g,山药20 g,丹参10 g,葛根20 g,片姜黄10 g,石决明20 g,威灵仙10 g,全蝎4 g,怀牛膝10 g,地龙10 g,僵蚕10 g。14 剂,水煎服,日1 剂。 2012年6月23日二诊:患者服药14 剂后,头晕已缓,目眩、颈腰椎疼痛好转,盗汗亦除,夜寐仍多梦,前额仍偶有疼痛,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 左右。 王师予以原治法佐以安神,去葛根、片姜黄,加茯神15 g,酸枣仁20 g,煅牡蛎20 g 等养心安神之品,二诊再服14 剂后,夜寐得以改善,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

按语:《灵枢·口问》曰“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所眩……。 ”肝肾亏虚,故症见体虚易感,目眩,形寒畏冷,夜多噩梦,易发口腔溃疡,盗汗,大便干结,舌微红,苔薄黄,脉弦细。 肾虚,气化无力,水湿聚而为痰,痰湿中阻故有呕恶;肝失疏泄,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聚而为瘀,脉络瘀阻故有颈胀痛,腰痛,手麻。 本案中天麻、钩藤、石决明、白蒺藜是治肝平肝的代表药,其中,天麻甘平,在《本草纲目》卷十二记载为“治风之神药”,善治“风虚眩晕头痛”,入足厥阴肝经,擅长平肝熄风;钩藤甘凉,《本草正义》卷六记载为“此物轻清而凉,能泄火,能定风。 ”张景岳亦云其效“专理肝风相火之病”。 石决明凉肝、镇肝,善治肝阳上亢之风眩。 《医学衷中参西录》也曾记载石决明为凉肝、镇肝之要药,治疗风眩多因此证为肝气、肝火挟血上逆也。 患者颈腰椎疼痛,乃为脉络瘀阻,故加葛根、片姜黄、怀牛膝、全蝎、威灵仙以舒筋活络,活血化瘀,地龙、僵蚕、丹参活血通络,疏通血脉,为风眩治标之法,山茱萸入肾、肝二经,辅以生地黄、山药,以补肾脏之精,温肝经之血,暖腰膝而助阳气,强体延年。

[1]方 誉,方显明.从肝论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2011,34(5):249-251.

[2]王行宽,范金茹,戴小良,等.风眩病名病位及病因病机诠释[J].中医药学刊,2003,9(21):1435-1436.

[3]李国菁.初探王行宽教授用药之特色[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8);52-53.

猜你喜欢
石决明王师肝阳
基于“肝阳虚”浅析肝癌发病机制※
石决明散溯源及运用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春季养肝发怒别超三分钟
他谱写了人生最壮美的华章
——琐忆王富仁先生
石决明对氧化应激所致白内障的作用研究*
石决明散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体会
基于知识考古学的《临证指南医案》“肝阳”概念形成分析
治神经衰弱
论肝阳的重要生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