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探析

2015-03-17 18:08孙丽娜彭肖建
关键词:文化产业京津冀文化

孙丽娜,彭肖建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探析

孙丽娜,彭肖建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战略。京津冀三地文化底蕴深厚,随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实施,三地有着发展文化产业的雄厚基础和巨大的合作潜力。但是目前三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各成体系,未能形成区域合作发展实现共赢的合力。只有以协调发展文化产业为着眼点,汇集三地力量,才能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深厚持久动力和智力保障,从而提高京津冀地区的整体竞争力,真正形成经济圈。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政协原主席刘德旺指出:“文化属软实力,而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文化产业已然成为未来经济发展和实力竞争的关键因素所在。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基本遵循和纲领性文件,其实施细则囊括了产业一体化细则。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京津冀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其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将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格局,合理有效地整合三地文化资源,走内涵集约化发展道路,极大增强该区域的文化软实力,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深厚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以文化产业领域的协调发展为契机和试点示范,对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将会发挥重要的先导作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对接“一带一路”的重大国家战略。

一、研究综述

文化产业是正在逐步崛起的新兴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或“朝阳产业”。借助京津冀一体化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如何推动三地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引起了政府和学者们的广泛重视和研究热情,大量成果随即涌现。

我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发展的萌芽时期,需要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发挥作用。2009年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2013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合作。《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已将环渤海地区规划为我国三大文化产业带之一。这些规划的出台,足以见得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通过区域合作发展的进行,对三地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三地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培育。2011年12月16日,河北省文化厅主办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论坛,三地有关部门联合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2014年8月28日,三地在天津滨海新区签署《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统一谋划、联动合作三地文化产业发展。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规划(2014-2020年)》[1]。河北省在《“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也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京津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蓝图,实现协作互补,多元融合。

以中文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作为搜索引擎,以“京津冀”和“文化产业”为关键词精确搜索,共归纳整理出在2006-2015年间的相关文献共100余篇,绝大多数文献集中发表在2014-2015年间。其中专门论述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同)发展的仅有为数不多的几篇。这说明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是在国家政策引导扶持的带动下,近几年在学术界才兴起的一个研究热点问题,处于起步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数量仍相对欠缺。因此,此问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这些学者对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意义,三地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优势劣势、问题不足分析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促进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实施对策等。

部分学者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北京、天津、河北各自该如何就自身独特的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进行探讨,以及河北的保定、张家口、秦皇岛等地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如何作为而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展开研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京津冀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二、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从广义含义上讲是指基于文化而发展起来的产业。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以生产要素的形式进入市场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产业形态[2]。我国首次提出“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是在“十五”计划中。2004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中,“文化产业”被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的活动集合。为适应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2012年国家统计局重新修订了其分类标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两部分。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三、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京津冀三地有相近的文化背景,地域相接,人缘相近,同根同源,其母体文化都源于燕赵文化,它们之间交叉重叠,又独具特色。可以用“京畿首善”、“直隶要地”、“津门拱卫”来描述和定位。大力开发不同层级和样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需要这样丰厚的文化根基[3]。近年来三地都立足于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绿色新兴产业来培育,加快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步伐,并初具规模,在文化产业建设方面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拥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厚重且强势的特点,形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骨干文化企业,历史旅游文化尤为突出。具有中国风格、东方气派的奥运会以及闭幕不久的APEC会议等相关文化、会议活动,已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着开放传统的天津,作为后起之秀,积极打造“中华百年看天津”的文化品牌。平津战役纪念馆、周邓纪念馆、天津图书馆、海河音乐厅和京剧大观园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城。在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等的扶持下,如依托夏季达沃斯论坛等,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滨海新区的动漫产业园被文化部确认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园区;河北作为京畿之地,历史文化悠久灿烂,积淀深厚,有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之于京津,河北在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潜在着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先天基础雄厚,可以说未来前景广阔。一年一度的张北草原音乐节就是很好的实证,集坝上草原风情游和摇滚狂欢于一体。张家口又将借助与北京共同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契机,积极打造享誉国际的历史文化名城。三地文化产业各有所长,但又陈陈相因。因此,未来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不会形成发展优势的重叠性和竞争的同一性,而是根据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规划,结合各地实际,使三地错位发展,互相补充,完全可以实现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4]。

就京津冀区域而言,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经济复苏的前景尚不明朗,而环渤海地区快速崛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若没有文化的注入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文化产业的整合,必然是题中应有的维度。河北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秦皇岛、唐山、沧州、保定、张家口和承德等地共同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建设区域性的文化中心,发展文化产业。京津冀三地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为在新形势下实现区域内的全面拓展和深化合作,提供了有利因素,开辟了广阔前景。

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

京津冀区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三大板块文化优势非常明显,但受地域特征和文化资源等因素影响难以形成统一的文化产业合力,那是“1+1+1=3”的模式,有时甚至出现“1+1+1<3”的情况,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行政区域的划分,政治地位、经济发展不平衡,京津冀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地理概念,而非经济概念。本应统筹的文化产业非均衡发展,在行政分割、相互掣肘、资源封闭浪费、过度竞争中内耗严重。缺少有效的合作机制,没有区域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市场分割的人为因素依然存在[5]。

政策支撑体系不完善,市场主体发展不成熟,科技、金融等支持平台系统建设相对欠缺。区域内缺少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运作、形象、品牌、宣传等方面联系密切的连锁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企业之间的合作多为暂时性的合作。缺乏长期、规范、稳定、深入的联系,巨大的合作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6]。文化产业机制呆板、残缺、滞后,导致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仍较低,因此亟待各方协调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美协主席王书平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京津冀三地要共同对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形成发展的合力。比如河北一直将长城作为自身的文化标识,但也是京津的文化资源,其著名的文化载体就有八达岭长城和金山岭长城。再有,《畿辅通志》、《畿辅先哲传》等大量关于京津冀历史的文献资料需要发掘、整理和研究。打破由于行政区域和体制限制而造成的三地文化产业自成体系的格局,树立一盘棋的战略思想,就应该结合各地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三地文化产业,实现资源更合理、更充分、更有效地配置。把“短板”补长,优势做强,错位发展,克服以往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误区,实现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区域合作共赢,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五、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分析

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2015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张高丽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动会,就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安排部署。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推进、试点示范的原则,需要三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共同行动。

(一)有法可依,依法治理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答记者问时指出,到目前为止全国人大所制定的文化方面的法律仅4件(文物保护法、档案法、著作权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和地方人大也出台制定了一些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法规,但是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真正具有法律效力的保障和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几乎还没有,要大量建立和完善积极的利于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依法治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有法可依,为三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壮大提供有力保证。柳斌杰表示,文化产业促进法作为文化领域立法的重要方面已经驶入了快车道。部分专项法律,如:电影产业促进法和图书馆法等也都在加紧进行。另外,加大依法保护文化资源和知识产权的力度。保障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和传承性,保护和开发并举,使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合理、有效流动,高效地供文化产业使用;以法律保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依法打击侵害他人智力劳动成果的行为。利用市场意愿、法律意志和行政指令促进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的建立,从而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活力。

(二)革新体制,打破瓶颈

以统筹管理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打破分割界限,突破地方保护主义的行政壁垒和贸易壁垒。借鉴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设立跨省域的文化产业协调机构。可以建立在政府指导下的京津冀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协作委员会,形成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在发展规划、项目立项、资金安排等重大决策方面给予一定支持,进行咨询或听证,加强顶层设计,统一布局区域项目。改善文化市场环境,进一步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改革,规范文化单位的改制转企,鼓励、支持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能够有效、自由的流动、重组和创造。

京津冀区域虽然文化资源丰富,但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本问题是限制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以资本为手段切实统筹跨区域、融合性文化产业项目的投资与开发。设立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对文化企事业单位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支持,股份制改革,促进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畅通文化产业资金流,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真正为文化搭台,让企业唱戏。

(三)平台对接,信息互通

借助“宽带中国”和“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文化生产要素市场的联网,形成文化专业市场的联合体。在2011年6月16日召开的京津冀人才工作联席会议上,京津冀三地联合发布《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宣言》,以人才一体化为先导,积极作出初步探索和尝试,京津冀三地的文化产业当以此为样板,全面深化促进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一体化协作,互通有无,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通、共融、共享。中关村、滨海高新区、各高校对接京津冀,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信息互通机制,按照资源共享、信息共有、环境合创、产业互兴的思路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协作,分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理念与研究成果,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资本市场、人才等服务共享平台对接,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京津冀三地乃至全国范围内共建和共享,最终将京津冀区域打造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比如,天津市滨海新区积极搭造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中心和文化网络交易平台,以此广泛聚集海内外文化产业,增强滨海新区文化产业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

(四)建立联盟,长效联动

在区域范围内合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策略性市场联盟。在市场体系中,联盟内部共享,发挥各自优势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以市场为导向整合企业,鼓励京津冀三地文化企业跨区域经营、兼并和重组,优化产业结构,整合产业优势,促进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培育和壮大一体化共同文化市场,建立跨区域合作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群,形成长效联动机制,发挥集聚效应,推进文化产业朝着集约化方向迈进,形成品牌特色,提升三地文化产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2012年,“京津冀名胜文化休闲旅游年卡”(旅游一卡通)的发售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与此同时还应发售文化演出年卡,持卡者在京津冀指定文化场所观看演出可以享受特定的优惠和折扣。再比如,目前京津冀三地共同推进旅游“一本书、一张图、一张网”合作项目,成功举办了旅游投融资项目推介会,打造贯穿三地的经典文化旅游线路和品牌。

(五)延伸链条,提升价值

延伸文化产业链对于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也至关重要。创新创意是促进产业链延伸的内在动力,产业链与创新链衔接可以生产出新的文化产品和观念,刺激新的消费热点出现。比如北京故宫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而存在,近日淘宝网上很火的“来自故宫的礼物”出售的“朝珠耳机”、“顶戴花翎伞帽”、“朝服”等文化创意产品一经推出便被抢购一空。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动感相结合,传统文化的给养与现代科技的精粹相结合,这些文化衍生品都是延伸产业链造就的结果。这一实例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中,鼓励创新,重视文化资源与创意人才的良性互动和有效对接,不断创新产出方式,丰富信息内容,让文化产品形式多样化,打造一条集创意研究、设计开发、制作销售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链,从而实现附加价值的最大化。

(六)整合资源,梯度发展

京津冀都市圈实现区域内共同发展需要根据各地文化特色整合优质文化资源,探讨文化产业项目的对接模式,最大限度降低不同区域内的产业同构现象[7]。围绕名胜古迹、历史人物、民风民俗,促进文化资源整合机制的建立,联合经营立足京津冀,面向国内,乃至走向世界的文化市场一体化。以发展红色文化和文化旅游方面为例,李大钊故居或者纪念馆在北京和河北乐亭及昌黎都有相似资源,且三地距离较近、交通便利,若采用一体化规划、管理、运营,相互开放文化市场,会让人们更全面、更充分、更高效地了解历史文化,同时提高其在同类旅游资源中的整体竞争力。三地都有一批京剧、河北梆子、评剧、话剧、相声等艺术团体,因此京津可以在剧本编写、剧目创排、展演汇演等方面发挥优势作用,河北可以在提供阵地、组织院团等方面发挥作用。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掘、整理、研究各地特色文化精髓,并加以管理和宣传,比如北京的“皇城文化”、长城、胡同、四合院、鸟巢、水立方等,天津的“漕运文化”、古文化街、五大道、杨柳青年画、泥人张、相声、戏曲、意式风情区等,河北“慷慨悲歌的冀文化”、杂技武术、皇家园林、红色旅游等,都是当地特色的文化符号。发挥特色优势,打造文化品牌,重点推进筹办体现区域文化特点的京津冀文化产业博览会、旅游业的发展,做到统一又不失特色,多彩又不乏和谐,错位发展、相辅相成。

(七)培养人才,做足宣传

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对专业人才的大力培养。做好创意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等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靠人才提高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京津冀高校资源和科研机构优势,利用文化名家的引领作用,鼓励文化产品创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大决策咨询。高等教育要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角度出发,根据总体规划培养与文化产业对接的高端合格人才,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文化建设事业,发展文化产业。

酒香也怕巷子深。除了利用传统传播媒介,比如电视、广播、报刊增强主流与媒体的影响力外,还要创新新型文化传播手段,比如网络、展览、演艺加大宣传力度,三地媒体联盟把京津冀特色文化产品推向外部,树立区域整体形象品牌。三地相链,时空互动,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结论

积极指导京津冀三地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构建资本、技术、政策、管理、人才等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信息与科技共享平台,建立策略性市场联盟,延伸文化产业链,竞争中求合作,错位中存发展,引进培养专业人才,利用传媒做好宣传等手段,汇集三地力量,形成组合拳联合出击,寻找区域间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对接。增强京津冀区域文化产业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实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文化资源共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规模大、效益高、影响广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实现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打造京津冀特色文化资源的名片,树立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品牌,建立京津冀“三地联动”对外统一的文化生产流水线,真正将文化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服务国内外文化市场。建造立足京津冀、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将大有可为。

[1]徐同修,鲍建辉,李树奇.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探究[J].统计与管理,2015(01):54-56.

[2]谢新栋.谈环京津环渤海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J].衡水学院学报,2010,12(5):9-12.

[3]马长英.对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C]//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248-251.

[4]王宝林.京津冀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略论[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2):13-16.

[5]张亚军,程曦,程云瑞.环渤海地区文化产业亟须战略整合[J].领导之友,2007(4):8-9.

[6]耿建扩,刘德旺.打造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示范区[N/ OL].新华网,2010-03-10.[2014-10-29].http:/www.gmw.cn /01gm rb/2010-03/10/content_1068708.htm.

[7]张艳君,刘卫东.京津冀“城市群”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对接性研究[C]//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2011:185-190.

[8]侯妍妍,李荣菊.对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4(22):202.

[9]王华彪.五措并举推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J].品牌(下半月),2014(10):104.

Countermeasures forCoordinated Developmentof Cultural Industry among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SUN Li-na,PENG Xiao-jian
(SchoolofMarxism,Hebei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Thestrategy ofpromoting theculturalindustry to beapillar industry ofnationaleconomy isput forward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in our country.With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strategy,Beijing,Tianjin and Hebeienjoy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and great potential for cooperation,which is contributed by their culturalheritage in these three places.Butatpresent cooperation between these three areas to achieve aw in-w in situation is not formed due to their independent system ofculture industry respectively.A lasting powerand intellectualprotection for regionalsocio-econom ic developmentw illnotbe formed untilwe focuson coordinativedevelopmentof culturalindustry and bring forces together from the threeareas,so as to form a realcirclew ith the improvementof theoverallcompetitiveness in these three areas.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cultural industries;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124

A

1674-7356(2015)-03-0008-06

10.14081/j.cnki.cn13-1396/g4.2015.03.002

2015-06-25

孙丽娜(1970-),女,河北昌黎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时间:2015-09-17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96.G4.20150917.1632.002.htm l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京津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