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先生的史学研究现状述评

2015-03-17 20:13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史学史史学理论

赵 骞

(湖北科技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研究现状述评

赵 骞

(湖北科技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白寿彝先生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史学的多个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学术界在对白寿彝先生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多为单篇论文或论文集,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尚显不足,今后的研究路径是既要在专题研究上下功夫,又要在整体研究上做出努力。

白寿彝;研究述评;专题研究;整体研究

一、关于民族史研究

学术界对白寿彝民族史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讨论:一是中华民族当中的主体民族问题;二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当中的主流问题;三是民族研究应该采取何种理论和什么方法;四是对民族英雄的重新界定问题;五是如何将民族史研究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相结合的问题。而在研究的对象上,又可以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是将白寿彝民族史研究的特点做整体研究,微观研究则是就回族或者与之相关的研究进行分析,当然也有一定的穿插,但是这种穿插研究,即将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不够丰富。以下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选择其要者述之。

1.宏观层面

吴怀祺撰文指出白寿彝的民族史学研究包括三个层面,即民族史教育思想、民族史理论和民族理论,并从爱国主义思想要和民族史相结合,民族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和不平衡性,以及统一形式和统一意识三个层面给予了讨论。涉及到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缔造整个中华民族,各民族发展过程当中的规律性等问题。

林甘泉在白寿彝史学思想讨论会上曾作发言,认为白寿彝能够正确处理古与今的关系,如疆域问题;能够将民族关系置身于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中予以考察,如封建社会分期问题以及民族英雄问题。对白寿彝既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给予了剖析,如“朝贡”和“和亲”问题。

海涛在讨论白寿彝的民族史研究的贡献时,认为他确认了汉族的主体民族地位,但同时又反对大汉族主义。指出他一直贯彻民族友好与统一思想,这是他民族史研究的中心思想;论述了他关于中国历史是中国各民族一起缔造的,以民族史分期作为中国历史分期的一个重要标尺,以及多民族统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他的统一规模主流论和民族关系主流论。

王东平在探讨白寿彝民族史研究的特点时,认为包括理论成就和治学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他认为白寿彝在理论成就上提出并论证了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的理论,中国历史疆域的理论,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的理论以及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论;在治学方法上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重视史学的社会功用,提倡科学研究,重视中国史修养,主张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五个特点。

哈正利撰文指出白寿彝突出了民族史的地位、作用以及重要任务,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民族史研究的指导原则,认为他批判了民族史研究中的非唯物主义倾向,倡导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史观,在此基础上指出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论、民族关系的理论、关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关于民族英雄四个问题上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汪高鑫在其研究成果中一方面讨论了白寿彝对于疆域问题的研究,强调中国历史是由国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历史,同时认为他强调正确认识“中国”这一概念,要重视中原以外地区少数民族历史研究,并且强调将民族史研究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相结合。

范国强和管详久认为白寿彝的民族关系史理论的基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对民族团结问题十分重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他对于民族关系主流问题看法,对中华民族主体民族汉族的分析,对民族英雄观的分析。

2.微观层面

朱桂同认为白寿彝主编的《回族人物志》突破了英雄史观的局限,体例上得到了创新,写出了人物的时代特点,科学地使用了资料。 朱桂同在其研究成果当中同时探讨了他如何在回族史研究过程当中提醒研究者既要照顾到民族感情,又能有科学态度的问题,认为这对指导当前的回族史研究与伊斯兰史研究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常启明分析了白寿彝对广西回族史研究的贡献,认为解放前他对广西回族史的研究是具有开拓性质的,并对《柳州伊斯兰与马雄》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给予了分析,如肯定马雄对柳州的贡献,分析了桂林穆民移居柳州说及柳州伊斯兰没落说。

陈其泰考察了白寿彝编纂《回民起义》一书的学术价值,认为该书资料丰富,涉及到官书、奏议和私人著述以及方志和碑刻资料,并作出了精深的考证,该书的史料价值为研究近代史和民族史学者所重。

张绚光具体讨论了白寿彝主编《回族人物志》的特点,探讨了他如何处理回族历史人物研究与回族史的具体关系,回族史研究的理论指导问题及资料问题,新型回族史编纂的体例,以及对回族史人物的评价。

二、关于通史编纂与史学史研究

除了民族史以外,学术界对于白寿彝史学的研究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白氏与中国通史的编纂;二是白氏与史学史研究;三是白氏对史学史学科建设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四是白氏的历史文学思想;五是白氏的历史遗产观;六是白氏的历史文献学理论研究;七是白氏史学研究中的指导思想;八是对白氏史学研究贡献的评价问题。当然,这里也可以进一步合并归类,将历史文学、历史文献学等全部纳入到史学史研究当中。但由于这些问题在笔者看来较为重要,故而单列出来,以图清晰的予以反映;而对白寿彝史学史的研究与学科建设研究也可分为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研究。这些问题多和白寿彝治学经历相结合予以探讨,也有的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并将主要侧重点集中在其史学思想的阐发和研究。

1.中国通史编纂

陈其泰认为白寿彝的《中国通史》是“集一代之智慧的巨著”,这部著作酝酿时间长,前后长达二十多年,集中了全国500多名知名学者,由白寿彝整体谋划,各书分主编共同合作,写出了这部巨著。并认为这部通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达到了新的高度”,指出白寿彝通过建国初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中国历史;并在新时期运用唯物史观指导研究中国通史,要求反映历史的规律性和丰富性。同时认为这部通史在:“编撰体裁上意义重大的创新”。指出白寿彝根据多年对传统史书体裁的研究,吸收传统体裁的优点,创立了以“序说”、“综述”、“典志”、“传记”互相配合的新综合体,有别于流行的章节体,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与总结。 周文玖认为白寿彝编纂中国通史是其一生的探究总结,其70岁以后的学术工作体现出了总结性、长期性和连续创新性。认为他是名副其实的主编,完成了《中国通史》的前期工作、创建了新的体例并解决了基础性问题。

赵梅春指出白寿彝高深的学养为其编纂中国通史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是一种历史使命感的召唤,并且是从小到大逐步推进对通史的研究过程,认为他对通史编纂理论可以对以后编纂通史有借鉴作用。

陈其泰认为白寿彝提出了历史著作体裁编纂的新观点,大力倡导发掘历史编纂学遗产,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宏观的设想,并且指出这些宏观设想对于历史编纂不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付诸了实践。

张峰从白寿彝以其通识的视角考察了中国历史体裁的演进轨迹,不断探索历史编纂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构,重视从传统历史编纂学当中获得启示从而为新的历史编纂学获取宝贵的指导思想给予了剖析。

樊庆臣从“史学转型中的历史编纂学及白寿彝的探索”,“白寿彝通史编纂理论体系的内容构成”,“白寿彝通史编撰理论体系及其实践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白寿彝在继承章太炎、梁启超等前辈学者的基础上,对中国通史的编纂做出了巨大贡献。

2.史学史研究和史学史学科建设

(1)宏观层面

龚书铎和瞿林东回顾了白寿彝的治学道路及其对理论的追求,认为他的史学思想强调通识与创新,强调史学对于社会的重要作用。

瞿林东作为白寿彝的著名弟子,在继承和研究师门学术上用力最为精勤,撰写了大量研究白寿彝的单篇论文,并结集出版了《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白寿彝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两部论文集。 他认为20世纪前期梁启超提出了史学史的撰写要求,然后到金毓黻借鉴梁启超的规划撰写《中国史学史》,但是对史学史的学科概念尚不明确,只能说是处于起步阶段。20世纪60年代对中国史学史的讨论推动了人们对史学史的认识,白寿彝力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反映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任务,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白寿彝将这一问题继续深化,讨论了史学史的任务与范围。瞿林东认为白寿彝高度重视史学遗产,并对史学遗产做出了重要论述,根据充分的历史事实来揭示出中国史学的发展规律,全面深入认识史学的社会作用和发展过程,重视史学史对于历史教育的作用,重视探究中国史学的发展规律。 同时瞿林东认为白寿彝首先是一个爱国者,因此在和进步知识分子的交往过程当中转变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他是一个强调博学与专精互补的学者,并且在博与专的互动过程当中,体现出了一位学者成熟的卓越见识;他对于回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显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主流问题的看法,对于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推动与建设等,都具有重大意义;他是新时期史学领域的具有突出贡献的建设者和非常出色的史学领域的组织者,如提倡史学的社会作用与社会价值,主编的《中国通史》具有多方面的鲜明特点。

在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基础上,瞿林东指出白寿彝的史学研究是因为具有神圣的责任感,对理论有执着的追求,并具有突出的通识和器局。瞿氏同时认为白寿彝善于运用辩证法来看待中国史学成就,辨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确定了史学史研究的基本任务;突出了史学史研究的重大问题,如对历史的认识之发展和史学的社会作用之发展;明确了史学史研究的具体目标,如勾勒出史学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史学史的学理意义与现实关怀等。瞿氏在上文的基础之上,又分别探讨了白寿彝的史学史、中国通史、民族史的成就,并进而探讨了白寿彝的学风与文风,认为白寿彝学风是重视理论,文风是崇尚平实、突出重点、力戒浮词、讲求文采。同时瞿氏指出白寿彝的史学研究是很有时代感并且具有学科创新与开拓意识。瞿氏还认为白寿彝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上体现了纯熟的修养,对其通史研究极有帮助,其对于民族理论的深入掌握和民族史研究有不可割舍的联系。

安作璋和耿天勤指出白寿彝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史学史的基本问题于20世纪60年代做出了有益探索,在文革之后对史学史研究的任务和范围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认为白寿彝对中国史学史分期提出了独具眼光的看法,对史学史分期有重大贡献。认为白寿彝对待史学遗产的态度科学严谨,强调批判继承又应该不断创新。认为白寿彝培养了史学史的教学研究人才,形成了一个史学史研究的梯队。

陈其泰探讨了白寿彝对学术具有始终不渝的创新精神,并着重从其史学史研究的创新给予了分析。

吴怀祺认为白寿彝的史学史研究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具体体现。认为白寿彝要发扬中国史学大国的优秀传统,以丰富世界文化研究。 同时认为白寿彝在对史学史学科构建的过程当中,认为史学史是比史学研究更高层次的研究,其研究地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史学研究,具有反思性、自觉性、总结性、开拓性。认为白寿彝的史学史研究强调对中国史学遗产的总结,强调对中国史学民族性的把握,如对史学观、历史编纂学、历史文献学、历史文学的史学遗产的总结,对史学与经学关系的论述等。认为白寿彝求学过程当中对于哲学探究的学术背景对其史学史研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吴氏还指出白寿彝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推动历史的前进,对史学的要求是要中国史学研究能够站在世界前列,而这就必然要求史学研究者要能够认真读书并具备良好的学风。

周文玖指出白寿彝史学史思想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刚开始是一直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无法把握整个史学史的发展脉络,在解放后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后,对于史学史研究有了理论的指导,开始运用理论具体指导史学史研究实践工作,到了改革开放后对史学史研究又进一步加深,并继续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肯定了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的研究路径的合理性,如解决了基本理论,创立了通史格局,论述了先秦史学史等基本内容。 周文玖和王记录认为白寿彝的治学路径是从民族史开始,继而进入到通史,继而进入到史学史研究,其晚年史学研究正是主要集中在上述三个方面。认为白寿彝史学史研究的特点是注重贯通,注重理论指导,注重史学史与创新史学研究新领域及推动历史前进的关系,注重对史学史学科进行总结。 周文玖探讨梁启超和白寿彝是20世纪史学史学科发展不同阶段的引导者,梳理了史学史学科在20世纪的学科发展谱系,认为白寿彝强调对史学遗产的总结,强调史学史研究要有跨学科意识,重视史学是研究人才梯队培养等,勾勒出一幅20世纪中国史学史发展的谱系图。

范国强和管详久认为白寿彝总结了中国史学史研究过程当中的求“通”意识,提出了新时代史学工作者如何达到通识的方法与路径,并且白寿彝在史学研究过程当中具有通识的实践能力。

范国强认为白寿彝史学研究具有鲜明“经世”观念,有历史感、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做出了合乎历史的客观评价,是马克思史学研究领域的引导者,认为历史教育要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2)微观层面:汉代史学研究与《史记》研究

汪高鑫认为白寿彝对汉代史学可以看做是异端史学和正统史学的对峙,两汉史学有一种折中主义的倾向,司马迁的历史观是进步的,而正统史学观和折中主义史学观则是与之对立的。

张剑平指出白寿彝注重对《史记》的系统性研究,注重对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给予系统性的探究,注重用马列理论分析司马迁和《史记》。

杨倩如则探讨白寿彝注重《史记》的贯通研究,注重《史记》的历史文学及编纂学价值,注重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史记》。

3.历史文学思想

张桂萍分析了白寿彝重视史学工作者的文学修养,并要求史学工作者要走出对历史文学认识的两个误区,以及如何在实践过程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马小能和王青芝认为白寿彝对于历史工作者的历史文学要求提出了较高要求,认为文学和历史既有区别亦有联系,要予以综合考虑,能够正确表述历史。

范国强和何明凤指出白寿彝区分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认为白寿彝归纳指出了历史文学的主要内容,认为白寿彝提出了历史文学的具体要求的基本原则。

4.文献学与古籍整理思想

史明文认为白寿彝古籍整理思想包括计划性、联系性、统一领导、互相配合、培养专门人才等一系列思想。

余敏辉指出白寿彝对历史文献学前沿研究一直给予关注,对历史文献学学科体系建设给予了理论探索,对发展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给予了很大的希望。

崔文印探讨了白寿彝主持点校二十四史中遵循了对古人负责,对今人负责,对后人负责的精神与态度,是其历史文献学具体实践的一个重要表现。

三、关于历史教育教学思想

学术界对白寿彝的历史教育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的区分历史教育与历史教学的关系;二是对其历史教育目的的仔细考察;三是历史教育和现实的关系;四是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方法和原则;五是历史教育的改革思想;六是历史教学的课程改革思想等,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历史教育和其史学研究关系还不够明确,而这则是需要在以后的研究当中格外注意的问题,即历史教育和其史学研究的关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方面研究的论文不多,兹择其要者述之。

张显传认为白寿彝对历史教育具有奠基性作用,对历史教育有宏观性认识,对历史教育目的的态度明确,总结了白寿彝60多年的历史教育思想及其丰富的经验之谈。

吴怀祺指出白寿彝的历史教育思想目的在于学好历史是为了推动历史前进,而为了学好历史,就必须好好读书,读书要和现实与历史紧密的联系起来。

郑师渠探讨白寿彝历史教学改革思想包括历史教学改革应该为历史教育这个总的目标服务,白寿彝十分看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认为对课程教学改革十分重要,同时要讲究教学方法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姚继荣撰文分析认为白寿彝的历史教育思想是传统史学功用在当代的新发展,其历史教育思想是对现实问题所作思考的理性产物,对其历史教育思想当中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形式给予了分析,认为白寿彝历史教育思想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

李传印探讨了白寿彝历史教育思想的内涵与理论来源,讨论了其历史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其历史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尤学工分析了白寿彝的历史教学思想与历史教育思想的关系问题,讨论了历史教学方法、理论与基础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历史教学的基本训练问题。

韦泽认为白寿彝在教学当中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强调了爱国主义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了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处理的问题,分析了形成白寿彝历史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与价值。

学术界目前对白寿彝的研究基本状况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就是分散性研究较多,整体性研究不够,学术讨论的趋同化情况较多,对于相关问题的个性化研究不够,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在专题上应该继续加深,在整体研究上应该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对于丰富和全面认识这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学术贡献有重要作用。

2095-4654(2015)04-0058-04

2014-12-29

K204

A

猜你喜欢
史学史史学理论
这个结论应可商榷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论白寿彝先生对范晔和《后汉书》的研究
史学漫画馆
方志学与史学史(上)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