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承包公廉政文化的辩证思维

2015-03-17 20:58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包公廉政建设

闫 冰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11)

高校传承包公廉政文化的辩证思维

闫冰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11)

通过对包公文化的再认识和新时代精神的挖掘,进一步审视包公文化作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承的意义和定位,并通过寻根探源,史料萃取,横向拓展,探讨包公文化的现实指导意义,增强包公文化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借鉴作用,进一步丰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

包公文化;廉洁政治;文化传承;辩证思维

包公为政清廉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以至于流芳后世,形成包公文化。包公文化的核心是包公廉政文化,它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自宋代以来,包公廉政文化影响广泛,既是清官文化的代表,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化身。在全社会崇尚廉洁政治的今天,宣传和凝练包公廉政文化,是推动廉政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包公廉政文化的思想内涵

包公,名包拯,又称包文正,安徽合肥人,出生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他在28岁时考取进士,却坚守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在家伺奉双亲;父母亡故后,年已36岁的包公认为该是自己报效国家的时候了,遂出任安徽天长县知县。在天长任职期间,其断案如神的故事在县内外广泛传播,执政能力也初步显现,两年后即升任知州。包公清正廉洁,公正执法,深受朝廷赏识,历任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要职。包公去世后,宋仁宗感其正直忠孝的一生,赐给他“孝肃”的谥号。后世历代朝野都把包公当作廉洁官吏的化身——人称包青天。

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名人名家荟萃,犹如星光璀璨,包公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勤政廉洁人物之一。包公一生所追求的“忠孝、民本、公正、廉洁”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1]。包公文化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悟,也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包公文化就是自宋代以来人们对包公的思想、品格和行为准则等进行提炼和总结,并经过历代有识之士践行于社会,而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价值,是人们对包公为人、为政的道德、廉洁、公正等观念的理性表达。

包公文化的实质就是包公廉政文化,核心内容就是清正廉洁、执政为民。古今中外,研究包公廉政文化的论著浩繁,在今天看来,我们仍然要继续总结包公廉政文化的具体内涵,以古鉴今,净化心灵。

(一)信念坚定、道德高尚

包公一生坚守做官为民做主,做事造福百姓,不为自己谋取私利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儒家道德操守作为为国尽忠之道。“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包公的志向和思想基础。

(二)以廉为重、刚正不阿

包公为官清廉,不向权势低头,一生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为官,皆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包拯传》记载:“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2]

(三)严以律己、廉洁传家

包公清正廉洁,不仅自己在官场上独善其身,而且对亲属、家人也从严要求,廉洁家风传久远。包拯书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四)以民为先、以人为本

包公的执政理念始终体现廉政思想和对国家、对百姓的热爱情怀。包公曾作《书端州郡斋壁》一诗:“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该诗以比拟手法表达其对民生的牵挂和忧虑。包公在端州主政三年,勤政为民、造福一方的事迹在端州乃至全国各地广受赞扬。包公曰:“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包公为官端州,改良农耕、发展经济等所作所为,一切皆为惠泽民生。

包公廉政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其顺应民意、符合清廉政治的发展潮流。传承和弘扬包公廉政文化,就是要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从包公文化中探索古代中国优秀的道德思想和廉洁治国观念,正确把握古代中国廉政文化的珍贵价值,摒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找到包公文化与当代廉政教育和社会道德趋向的交集点,把符合时代需要的精神予以弘扬,并在工作中加以践行。

二、提炼包公廉政文化精华,丰富完善高校廉政文化

高校廉政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廉政教育为核心内容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集中表现,是以廉洁的思想和理念的灌输影响师生行为的一种文化活动[3]。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学术环境和人文环境,更需要清正廉洁的校园文化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加强,反腐倡廉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惩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清廉的社会风气正在逐步形成。但是从长远看,反腐倡廉没有完结时,只有进行时。对高校而言,社会上的急功近利、贪污浪费、奢侈浮华等不正之风还存有市场,总有人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拉拢腐蚀高校领导干部或关键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一些同志可能会被私欲冲昏了头脑,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惩处并重,切实做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在综合治理过程中,教育是基础,而教育和文化建设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建设是教育的有效手段,文化是基础的基础,具有净化灵魂的感召力。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体之一,应该大力发展廉政文化,把廉政文化作为理念塑人、知识育人和制度管人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崇尚廉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观念深入师生的心中,不断强化清白做人、踏实干事的价值取向和自警、自省的自觉意识,坚决筑牢抵御腐败的思想防线。

包公廉政文化是一个鲜活的有机文化,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具有丰富内容、提高实效的重要作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也有助于增强包公廉政文化的时代特征。时代需要以包公廉政文化的传承为依托,拓展高校廉政教育的空间,进一步发挥廉政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总结包公清廉的事迹,增强廉政教育辐射力

党风廉政教育主要体现在对党员干部的教育,而包公的廉洁事迹几乎人人皆知,融教育与趣味于一体,易于被师生广泛接受,更加符合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需要,也更能体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社会性和群众参与性。[4]

(二)弘扬包公廉政文化,丰富廉政教育内涵

包公廉政文化历经几百年的洗礼愈发光芒四射,具有人心所向的强大生命力,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适用一切反腐倡廉的领域。包公廉政文化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有大众喜闻乐见、易记易懂的特性,能够与被教育者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

(三)依托包公廉政文化内涵,建设高校廉政文化开放平台

近年来,包公廉政文化的研究和文化设施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无论是包公的家乡合肥,还是包公的为官之地开封、肇庆,都建立了廉政教育基地,建设了包公文化园等一批历史人文景观,为党风廉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载体和百花齐放的平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可资借鉴。

(四)依托包公廉政文化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培育大众耳熟能详的文化表现形式

包公廉政文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在戏曲、传奇故事、传记、影视剧等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之中,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功能。做好传承和弘扬包公廉政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建设,有利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兼容性强、渗透力深、附着面宽和影响力长远的优势,有利于以文化为载体把廉政教育扩展到全体师生员工,有利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三、辩证看待包公廉政文化传承,建设新时代高校廉政文化体系

新时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与包公廉政文化的传承表现为统一与对立的关系。其统一性表现为包公廉政文化是我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同时也是新时期廉政文化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传承性是文化的显著特点,正如历史是无法割断的一样,文化也是割不断的。任何一种新文化的诞生都建立在对以往继承的基础之上。新时期廉政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既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特别是廉政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升华,也是对传统廉政文化和廉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从其对立性方面来看,包公廉政文化的主旨是维护封建专治统治,而新时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则在于全方位育人、培养廉政观念、倡导廉政行为,使高校师生更好地做到廉洁从教、廉洁从政、廉洁奉公,更好地做到为人民服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因为如此,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对包公廉政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根本的改造,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符合党员先进性标准及高校师生的行为准则。

当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应当去伪存真,以包公廉政文化的理念指导实践,以包公廉政文化的内涵丰富廉政教育形式,以古为今用的思路来贴近生活、贴近师生,进一步完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体系,打造文明校园、廉洁高校,打造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其一,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包公人文景观,突出包公廉政文化的特色。将廉政景观建设纳入校园总体规划,将廉泉、塑像、园林融为一体,建设具有教育、休闲功能的校园景观。其二,发挥高校集体的智慧,把包公的廉政文化思想转化为现实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发挥思政教育和文明单位创建的合力,认真研究包公廉政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的方式方法,总结经验、揭示规律,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其三,努力做好包公廉政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活动、进心灵工作;以包公影视剧、包公故事为载体,与校园文体活动相结合,与思政教材建设相结合,提高包公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渗透力,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建设新时代高校廉政文化体系。

[1]王韶华.包公文化漫谈[N].人民法院报,2012-3-23(5).

[2]脱脱,阿鲁图.宋史316卷:包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李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4):25-28.

[4]章志荣,冉育彭,刘俐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3(1 2):36-39.

(责任编辑:郝锐)

Dialectical Thinking on Incorruptibleand Honest Baogong Culture Heritage in Colleges

YAN Bing
(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An Hui,HeiFei 230011)

By further study of the significant meaning and orientation of Baogong culture and new times spirit, this paper makes a scrutiny into the practical meaning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incorruptible and honest culture and to enrich the spiritual life in higher colleges.

G416

A

1008-7427(2015)02-0062-03

2014-1 1-18

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2014年度立项课题“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背景下包公文化传承研究”(DCB14003)。

闫冰(1966),男,安徽灵璧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Key words]Baogong culture;incorruptible politics;culturalheritage;dialectical thinking

猜你喜欢
包公廉政建设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送《包公家宴》,享德育大餐
包公吃鱼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包公”坐堂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廉政之歌
包公与魔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