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2015-03-17 11:27周娟芬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2期

周娟芬

摘 要: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想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语文知识,并得心应手地使用语文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做“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立足于文本,走近生活;体验于生活,开放课堂;描绘于生活,感悟生命三个方面着重谈谈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立足文体;感悟生命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有思维,但是无智慧;有行动,但是无热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将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总是待到教材需要佐证时,才生拉硬扯地增加一些生活实例。而这时应用的生活实例,已不再拥有让人热情、冲动、主观、遐想的能力而单纯进行知识教学的道具罢了。因此,小学语文生活化的教学势在必行。

一、立足于文本,走近生活

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各大学者、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每一篇都是以生活为基础,却又高于生活。而且,文本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载体,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根本依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生活元素,多样化利用文本,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

首先,要深入研究文本,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小学语文课文中很多内容都是学生常见的,熟悉的生活现象,但是一到了课上的文本讲解,学生就会对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熟视无睹,一心只是为了淡出得到知识而听课。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文本,挖掘课文中被遗忘的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更好地迁移到文本理解中,更好地感悟文本,获得启迪;其次,要有效演示文本,通过课堂教学再现生活。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同样也有很多内容是学生生活中不常接触到的,这也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阻碍。这时,就需要教师巧妙借助情境设计,再现情境,将课文中所描述的生活画面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将课文文本编排成话剧,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体验于生活,开放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并不只局限于教室,而应该是延伸于教室之外,课文之外的生活。因此,教师要打开“囚禁”学生的“金丝笼”,让他们走进社会,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方面,走进“校园”课堂。学生学校生活的校园是一个大课堂。走廊上的标语,告示牌上的文字,橱窗中的布告等文学因素在校园中随处可见,校园中组织的活动,发生的故事等都可以引入学生的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并组织学生在课上交流,各抒己见,让校园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走进“家庭”课堂。家庭,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场所,是除了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家庭的教育同样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并在教学中巧妙利用学生家庭特点设计语文教学;最后走进“社会”课堂。社会是教学的一道广阔背景,是学生学习的大天地。学生生活于社会中,社会无时无刻不在给学生展示着语文内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累各种商标、标语、广告等的精彩语句。组织学生参观和调查商店的营业情况,为商店的经营提出意见和建议。用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上网看世界,开阔视野提供必要的帮助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载体。这些生活中的学习,更能丰富语文教学文本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描绘于生活,感悟生命

“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创造生活,才能放飞学生生命的自我,体验成长的快乐,感悟生命的精彩。”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外,还应指导学生描绘生活。描绘生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日记和作文,一方面教师应紧抓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作为写作灵感,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通过自己的观察,为写作积累素材;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参与交际活动,例如,参与创建花式校园活动,为学校的建设出谋划策,不仅能得到学校的肯定和支持,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无论是自我意识,沟通信息,交流思想的情感都会逐渐加强。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选:生活教育理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严士健.让语文成为每个人生活的组成部分:对语文教育的点滴看法[J].中国教育学刊,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