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东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研究

2015-03-18 17:22广东金融学院李尧磊
中国商论 2015年19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丝绸之路新常态

广东金融学院 李尧磊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

关于广东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研究

广东金融学院 李尧磊

摘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发展时期为主动认识经济新常态,适应经济新常态,引领经济新常态做出的一项具有世界眼光的战略,意义深远。追溯历史,广东作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审视当今,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祖国的南大门、市场经济强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有着地理、经济、商贸、侨乡、文化等优势。可以说广东有条件有能力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做出最大贡献。

关键词:丝绸之路 新常态 产业转型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东盟首次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设想,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浓笔写入改革篇章,再到《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明确提出紧抓规划落实,可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已血肉饱满,开始落地生根,进入求真务实阶段。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是党中央应对全球和亚太战略格局新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大战略;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打破资源壁垒,突破能源限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大课题;是打造海上经济大通道、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抓手。

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背景因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有着复杂的国际和地区背景,它是党中央反复权衡考虑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重大因素的结果。

1.1 经济因素

中国作为目前经济总量世界第二,进出口总值跃居世界第一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有着巨大的经济发展需求和强大的经济带动作用。目前中国发起成立亚洲投资建设银行,已经确定投入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产业合作提供有关投融资支持。[1]这把国家庞大的外汇储备化为对外投资资金,不仅提升了资金利用效率,还拉动了对外投资,进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此外,我国海洋面积299.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海洋资源丰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对发展海洋化工业、制造业等也极具带动作用。

1.2 文化因素

文化是最能体现大到国家制度、民族精神,小到群体习俗、个人思维的历史沉淀物。海上丝绸之路自秦开通至今,除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外,形成的独特悠久的海丝文化也一直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为中华文明向全世界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平年代,兵戈不兴,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更为突出。当前推动海丝文化发展,不仅能彰显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传统友谊,巩固睦邻友好关系,而且能使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发展起来后自信强大的中国,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1.3 外交因素

海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作为海路周边国家重要的经济、文化纽带,却无形中担负着比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更为重要的和平使命。翻看历史,海路通,贸易盛而周边安,不往来,交流阻则战火易。当前随着我国的发展崛起,国际忽然刮出一阵中国强必称霸的言论,在我国周边乃至国际上营造了一股不利于中国发展的紧张氛围。中国大力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与周边国家产业优势互补,贸易互通有无,经济互利共赢,从而进一步加强文化深入合作交流,打造政治友好互信。中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决心。

1.4 海防因素

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在我国海事力量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大背景下,海防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海洋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四。绵延不绝的海岸线带来了丰富的海洋资源,也招致了诸多海事纠纷,如南海争端至今一触即发。解决争端,要软硬兼施。硬为军事,软为经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方面,有利于发展海洋经济,壮大海上力量,增强军事震慑力;另一方面,扩大了同东盟国家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经济方面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从而不敢贸然起纠纷。

2 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广东

广东背靠南海,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具体来说,广东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地位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变化。

2.1 形成于秦汉

秦汉时期,开辟的东西方通向印度的航线,标志着丝绸之路的贯通。当时番禺(今广州)作为南越国的国都,是岭南的中心城市,凭借靠海和便利的海港条件,依丝绸之路的贯通,使其对外贸易兴隆,成为了当时南海地区的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这一时期,除了番禺外,古代历史典籍有记载的著名商业城市还有徐闻、合浦等。

2.2 发展于魏晋

秦汉到魏晋时期,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航海知识的不断提高,如秦汉时代人们远洋航海已自觉使用季风导航,魏晋时代造船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这些奠定了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从广东到东南亚各国的商船开辟了从广州启航,穿越海南东部海域进入南海的深海航线,而不需要像秦汉时期沿着海岸近海航行,这标志着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

2.3 繁荣于隋唐

唐朝国力强盛,思想兼容并包,海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并在对外贸易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对外贸易制度体系。这些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和畅通的有利条件。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以广州为起点的“通海夷道”历经南海、印度洋直至东非海岸,开辟了中世纪最长的远洋航道,在广州航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另外,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使(一般由岭南帅臣兼任)主管南海贸易,创新了对外贸易制度,直到清朝被废除前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

2.4 鼎盛于宋元

宋元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取得持续进步 ,对外贸易胜于前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阶段。这一时期有一点尤其值得注意的就是神宗时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海洋贸易管理条例——《广州市舶条》,这表示中国对外贸易体系不断呈现出制度化管理的特点。

2.5 转折于明清

明朝初期,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在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的同时,也有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后期的明政府海禁政策又确实打断了这一富有进取的不经意的开拓尝试。对于一脉相承明朝海禁政策的清朝而言,“一口通商”改写了清朝贸易发展史的走向。所谓的“一口通商”后来衍生出了一个著名的史学名词,即“十三行”。从1757年起,中国对外贸易收缩到仅剩广州一个窗口,而广州对外贸易又被“十三行”这些商行垄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为止。

3 广东参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优势

对于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地与当代中国对外改革开放前沿门户的广东而言,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深化改革开放,续写海丝辉煌,是其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无与替代的担当。具体来说,广东在参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以下优势。

3.1 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

广东背靠大陆经济腹地,近接港澳,面向东南亚,位于亚太经济的核心位置。广东处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航运的枢纽位置,拥有通往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等国家的最短航线;广东拥有全球通货能力最大,水深条件最好的区域性港口群(深圳盐田港,广州南沙港,湛江港,珠海高栏港和东莞虎门港组成)[2];广东省拥有中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的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的航空港,是连接世界各地的国际航空枢纽。便捷的海运和空运交通为广东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往来和人员交流提供了保障。

3.2 独步全国的经济规模

广东省经济总量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海洋经济总量连续19年全国第一,2013年经济总量和进出口总额均突破万亿美元。资本雄厚,各项基础设施较完善,外向经济辐射能力强,目前广东省正在实施的腾笼换鸟产业转型升级计划也恰好与丝绸之路沿线部分国家的产业实现互补,为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市场和空间。

3.3 联系密切的商贸往来

广东外向型经济发达,既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省,也是我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第一大省。近些年来,利用双方产业互补性强的特点,广东省积极主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双方贸易往来更为频繁。

3.4 遍布海外的华侨血脉

广东是我国第一侨乡,现有三千多万海外侨胞,占全国的2/3,其中丝绸之路沿线东南亚国家占广东海外华侨人数的60% 以上。海内外粤商间的文化统一性,价值认同感和民族向心力,使他们对广东省的未来发展具有一种天然的责任感[3]。

3.5 一脉相通的岭南文化

广东从古代作为最早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交通枢纽到现代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一直与东南亚联系密切。在历史上,大量广东人赴南洋谋生,不少人选择了在东南亚等国定居,经过长期发展,大量的粤籍华侨华人与东南亚各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使岭南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得到传播发展,为广东与东南亚国家架起沟通的桥梁,为双边和多边商贸带来了特殊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动力。

4 广东参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若干举措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国家对广东参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发挥更大作用寄予厚望。以下是几点关于广东省参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思考。

4.1 加强专向学术研究工作

通过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学术研讨会,深入各市实地调研等方式,在落实国家层面的相关规划政策的基础上,广东要依托自身发展优势和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广东参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规划,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和工作机制。

4.2 创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对企业的管理,要宽市场准入,严市场监管,加大市场制度公平透明建设,完善对市场和企业的高协同性配套服务体系。减少企业审批环节,缩短办理时间,一切便于企业经营管理为主。

4.3 发挥侨商的桥梁纽带作用

广东省可通过“政府搭台,侨商唱戏”的模式来发挥侨商投资拉动广东省经济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文化教育、新媒体、智库、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通过各主体间的交流合作加强广东与丝路沿线各国的交流,如通过召开多层次多形式的侨团商会等,积极引导海外华侨、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广东与丝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 发挥华侨华人桥梁纽带作用,为粤企“走出去”牵线搭桥,使沿线国家进一步了解广东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发挥侨商在经济文化往来中的作用。

4.4 打好文化牌,扩大宣传口

打好文化牌,广东要充分利用自身与海丝的深厚历史文化渊源,以文化这个点全面带动科技、旅游、教育等诸多点串成一条线,然后再通过这条线引导盘活整个面。以点串线,就是发挥好广东省海丝文化的优势,带动广东省更好地参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以线引面,就是通过广东省参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进而带动国家层面整体更好地参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具体举措有加强双边、多边的海洋旅游合作研究、海洋科教与人才培训合作等活动。

扩大宣传口,广东要通过拍摄海上丝绸之路大型文献记录片、创建海上丝绸之路网站、发挥利用来粤留学的留学生群体组织以及广东高校在海外办的孔子学院作为我们宣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抓手,积极宣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使更多的东盟国家认识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4.5 夯实互联互通基础,凸显经贸合作重心

夯实互联互通基础,广东要以港口,航道等作为构建海上互联互通的关键通道,再加以机场、公路建设,构筑联通内外、便捷高效的海陆空综合大通道。并加快设立和建设自由贸易园区,办好海上丝绸之路品牌博览会等经贸活动,鼓励和组织企业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及有关国际性博览会展会。

凸显经贸合作重心,广东省要充分利用双边产业呈现的梯度差异性,与沿线国家做好产业转移交接工作,把落后淘汰的产业转移出去,聚焦发展高新产业。同时,广东省要借鉴新加坡等沿线国家的产业创新和研发技术,改变以往的基于生产环节的简单和垂直分工合作,加大与新加坡等国的水平合作,通过整合这些国家的资源和技术,共同实现经济的创新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1] 新经济杂志社课题组FEB.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新思路[J].广东社科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2015(04).

[2] 卢文刚,黄小珍,刘沛.广东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选择[J].经济纵横,2015(2).

[3] 晋保平.广东参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优势和作用[J].新经济NOV,2014(31).

[4] 胡键,谢思佳,徐林.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开幕,胡春华作工作报告[R].广州,2014,1(11).

[5] 朱小丹.201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R].广州:广东省人民政府,2014.

[6] 黄启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7(a)-124-04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丝绸之路新常态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