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15-03-18 02:32刘燕华
关键词:就业率毕业生民族

刘燕华

(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就业工作处,甘肃兰州730030)

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刘燕华

(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就业工作处,甘肃兰州730030)

提高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民族地区、学校、学生的利益,西部高校面临就业的区位劣势,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目前在就业现实中存在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总体上就业率有下降的趋势,就业领域分布具有地域性特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意向倾向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毕业生就业能力受到制约等。这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西部高校必须从遵循国家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思路;充分利用西部的资源优势和大开发政策;实施“一把手”工程,健全就业工作机制;创建丰富的就业资源体系等方面提升就业质量。

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就业质量;提升

一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中也提到了为全面系统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要求各高校就其就业质量相关方面内容作出披露,并发布年度就业质量报告。[1]

截止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包括港澳台在内中国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49%。[2]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3]而全国的民族院校有13所,包括独立院校在内的民族地区高校有近300所,这其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6%以上,且从数量上来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4]在目前这种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后工作条件、工作质量、专业对口、岗位适应、劳资关系、福利和保障、职业发展等涉及就业质量的问题,呈现出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己逐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目前还缺乏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研究民族院校的就业质量提升路径,对民族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有一个真实、客观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 就业质量的内涵

“就业质量”一词是一个新兴概念,最先起源于1999年6月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由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提出的“体面工作”。该组织对它最初的定义“是在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5]同期,欧盟委员会也提出工作质量,欧洲基金会提出工作和就业质量等类似的概念。

国内到目前为止政府还未对就业质量进行十分精确的概念界定,绝大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界。杨河清、柯羽(2007,2010)通过对所在地区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类整理,试图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史淑桃、刘素华(2009,2013)研究与就业质量相关的,例如道德、制度等外界环境的因素;苏丽锋(2013)对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差别化进行了研究,如性别、户口、学历、专业等。

综上所述,就业质量是一个由多维度、综合性的指标构成的复合性、层次性、动态性的概念。从微观角度看,就业质量包括大学生毕业就业率、毕业生供需比率、就业不足率、超时工作率、大学生月收入平均值等;从宏观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GDP)、产业结构比例、人均消费水平、择业自由度、用人单位自由度、劳动力市场中介和服务机构投入等和区域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就业政策及体制相关。从定量方面来看,主要是和各种就业比率相关的一些数据,如就业比率、职业病发生率、男女大学生平均月收入比率、不同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比率等能够量化的指标,而从定性方面来看,主要是与就业层次、就业地域、就业单位、就业感受等就业情况的综合反映。[6]

三 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近年以来的就业基本状况

截至2014年7月1日,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普

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70%,与2013年数据基本持平。[7]民族院校的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均低于全国水平,其中汉族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67.53%,较接近全国水平,但是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48.68%,和全国水平相比,差距甚大。

1.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总体上就业率有下降的趋势。

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2012.5)的研究结果发现,2010年,新疆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是6.58万人,总的一次就业率是68.3%,其中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为2.12万人,一次就业率为52.7%;2011年,新疆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是6.65万人,总的一次就业率是47.55%,其中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为2.08万人,一次就业率为28.86%。由对比得出,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次就业率较低。2009年至2012年三年间,呼伦贝尔市蒙语授课大中专毕业生总计为1532人,其中:2009年毕业生264人,总就业率为93.3%;2010年毕业生233人,总就业率为80.1%; 2011年毕业生370人,总就业率为74.9%。

2.就业领域分布具有地域性特点。

(1)2013年6月,在西北的一所民族大学全校范围内随机抽取了350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选择最多的城市或是省会城市、或是沿海发达城市、或是中等城市,而基层农村牧区的人数最少,数据说明,省会城市、沿海发达城市以及中等城市是大学生就业最佳的选择地,基层农村牧区较少在选择之内。在选择职业时,地区以及城市关注较多。“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经济发展快速,展现自己的机会有很多。而在本次的调查中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选择回家乡的省会城市和中等城市。

(2)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意向倾向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西北一所民族大学的研究中,对于大学生希望到什么性质的单位工作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选择事业单位是最多的,外资企业随后,而大学生最不愿意去的地方则是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是大学生比较愿意工作的单位,工作稳定,待遇又好。而外资企业凭个人的努力,只要足够认真努力,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回报,提升也快。大学生认为民营企业不仅收入不稳定,待遇不好,就连工作本身都没有保障,因此不予考虑。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蒙语授课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研究也表明,事业单位就业呈上升趋势,企业就业呈下降趋势,服务基层项目呈下降趋势,升学及参军有波动式升高,灵活就业偏高达45%左右。

3.毕业生就业能力受到制约。

(1)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的部分毕业生汉语和外语水平较低,影响就业。

因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薄弱,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汉语言教育不够扎实,很多学生都是民考民,即民族学生使用民族语言考试,汉语言的学习处于启蒙状态,导致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汉语、外语水平与求职就业要求不成正比,当毕业时,他们要与东南沿海地区其他学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接受市场挑选,导致在就业市场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

(2)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岗位技能较为欠缺。

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国有资本主导的资源、能源型产业带动,不仅增长方式粗放,而且产业的趋同性强。民营企业数量发展不足,能够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实习单位寥寥无几,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大多是在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实习或见习,从事的是勤工助学、顶岗实习、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实习实践活动层次较低,目的性不明确,缺乏实习单位系统的职业培训,对于毕业生今后走向社会和市场没有推力作用

(3)毕业生就业后的岗位与所学专业无关联,职业发展前景模糊。

有研究发现,毕业生大多关注专业与就业岗位的匹配程度。但是,由于存在专业供需结构的不平衡,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就业后,所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匹配度不高或关联度不大,毕业生缺乏从事本岗位所需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发展前景模糊,路径狭小,职业提升受限。

四 提升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就业路径的思考

1.遵循国家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

多渠道扩大就业。在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的情况下,西部高校要坚决履行中国政府提出的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将稳增长、保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在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西部地区的发展除了资源矿产企业以外还要注重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服务业。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比2012年多增44万人。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积极与企业联合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施跟踪,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和创业。

2.充分利用西部的资源优势和大开发政策。

西部各高校要将地域劣势变为学科建设的特色和学科研究的优势。高度关注西部经济社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及区域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着重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现实出发,调整学科布局,改革专业设置,使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工作具有更强的合理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培养契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比如:地处西北的唯一一所“985”“211”工程院校兰州大学对志愿到祖国西部和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重点建设单位工作或应征入伍的毕业生进行表彰。校领导寄语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成就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你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兰大学子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甘于奉献的思想境界,体现了‘扎根西部、心忧天下’的宝贵精神。”

3.实施“一把手”工程,健全就业工作机制。

各高校负责人对于就业工作要高度重视。整合全校力量、理顺工作体制、统筹资源开展就业工作。一是建立为全校所有学生服务的统一的专门机构,避免政出多门、相互推诿扯皮现象;二是建立专家团队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三是划拨就业专项经费在就业师资、就业研究、就业帮扶和就业指导上进行投入;四是划定专用办公地点,专门用于为学生专项招聘、专项面试、专项就业法律援助等;五是建设一支拥有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就业指导队伍并形成多元化的就业工作力量体系。

4.创建丰富的就业资源体系。

西部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差距明显。要以综合性大学为核心,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调动多元资源,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西部地区各高校联合,成立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集中生源优势,吸引更多用人单位到西部选聘毕业生;二是举办多次专场招聘会,增加招聘单位,通过网络化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加便捷的招聘服务,不断提升校园活动的效益;三是积极利用校友资源,内引外联开辟就业通道,搭建校友和在校生链接的平台,实现校企、校地的良性互动。

5.提升就业服务信息化质量。

网络是缩短东西部地区就业信息差距的有效手段。就业信息发布、就业签约、学生就业困惑、学生职业自我探索完全可以从网上开展,充分利用网络实现学生就业事务完全网络化办理和用人单位的网络化服务,充分利用微服务平台,实现学生就业信息发布、信息查阅、观看招聘宣讲、投递简历等全过程的就业服务。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EB/OL].来源于:http://http://www.jyb.cn/info/jyzck/201311/t20131118_560144.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人口普查统计数据[EB/ OL].来源于: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

[3]中国教育在线:2001年-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EB/OL].来源于:http://career.eol.cn/kuai_xun_ 4343/20131210/t20131210_1050496.shtml.

[4]张久献.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6):16-20.

[5]李菲菲.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D].青岛大学,2012(6):8-9.

[6]朱火云,丁煜,王翻羽.中国就业质量及地区差异研究[J].西北人口,2012(2):92-94.

[7]教育部:截至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70%[EB/OL].来源于: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7/18/c_1111693692.htm.

On the Improvement of Employment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Wester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Liu Yanhua
(Department of Student Employment,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Lanzhou,Gansu 730030,China)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quality of graduates in the western minority nationality region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nterests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regions,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Universities in the western minority nationality regions are in the disadvantage of employment.The employment rate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and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 focuses on the civil servants and the public institutions.These are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Western universities,which should change the ideas of employment,make full use of the local resource to establish the employment working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quality.

Western minority nationality regions;university;employment quality;improvement

G647

A

1672-6758(2015)08-0018-3

(责任编辑:郑英玲)

刘燕华,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就业工作处。

2013年西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13JG-1670665139);2014年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职业发展和创业教育研究”(项目编号:YJG-2014001)的阶段成果。

Class No.:G647 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欢
就业率毕业生民族
我们的民族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最“叛逆”的毕业生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