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管窥荀子教育思想

2015-03-18 02:34上海市临港科技学校陈元强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1期
关键词:荀子环境教育

上海市临港科技学校 陈元强

教育要深刻了解于过去,精勤实践于现在,才能重铸辉煌于未来。基于此,认知荀子,解读荀子,体悟荀子,倍感其教育思想堪比玉石厚积,金沙广蕴。我们要剖石采玉,淘沙取金,得其精粹,而后才能守经达权,古为今用,凸显其历久弥新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荀子教育篇目的反复琢磨,本文阐述了荀子教育思想的梗概,并用“化”来总结自己的心得。望其弦歌不辍,清音悠远。

一、强调环境的作用

美好的环境对人产生美好的影响,久而久之,就可塑造成优良的品质;而在恶劣环境中,人就会向恶劣的方向发展。人后天的善恶与周围环境所受习染密切相关,我们说的“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与荀子说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一个意思。“孟母三迁”,是要选择个好居处,荀子私淑于孔子,与之神交,是选一个好榜样,目的都是防止邪恶的侵染而接受中正美德的熏陶。现在国家重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政府提倡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在人性养成过程中的正面效应,所谓“习俗移志,久安移质”,就是对荀子强调环境作用的最好注脚。要言之,乃潜移默化之“化”也。

二、强调教育的作用

教育的作用比环境更大。“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更提出了用“先王之道”来变化这种“性恶”之性,使之成为“善”,成就完美的人格。要“化性起伪”“伪”即“人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生而好利、嫉恶、纵欲,需要后天文明的熏陶、感化,于是产生了礼仪法度和艺术等。诗、书、礼、乐等化性,对人进行塑造,使人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说明经过某种人为,事物可以改变其原有的性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教育就是用“他力教”的方式来提升人的全面素质。实际上,他是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指出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才具有的。

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士、君子、圣人

吾辈生来皆凡人,要超凡入圣,成为圣人是教育的理想和最高目的。它必须从“士”与“君子”做起。途径就是学,学必须由教而得。教的实质是解蔽,钱钟书的“如膜妄心应褪净”之膜,亦是蔽。蔽者,蔽于假相而不见真理也。解也可作为“化”来理解。教的过程中,学者不断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不足,增强才干。“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如何达到呢?用荀子的话讲是“真积力久”(真诚、累积、用力、恒久之意)。他特别看重“积”,故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特别看重“久”,故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夏德元说:“阅读无疑是像人类文明光辉顶点的步步迈进。”可以视为荀子此思想的认同与执行!

四、督促学习者自主的教学方法

求学要从“求诸己”入手,诸乃“之于”二字的合音。教者应视学者是否有诚心求学而给予相应的引导和点拨,我们常说心诚则灵,学生诚心诚意,努力向学,老师自然一教就灵。毛主席说:只有自己觉悟了,革命的劲头才大,就是此理。学生自主学习,心门是敞开的,知识于是一拥而入。反对“不问而告”与“问一告二”的教学方法。教要满足学生当前自动的需求,并激发学生产生新的自动需求。教学过程就是不断满足——激发而循环往复的过程。督促、鼓励学习者自主学习,日积月累,专心致志,虚一而静。哲学课上强调: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成长的愿望是真真切切,明明白白的渴慕追求时,产生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作为老师,我们都亲身经历体验过,它能够最大限度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自己调整,自己“变化气质”,着重在于“自化”之“化”也。

五、教育内容要根据社会变迁而有所侧重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年,诸侯混战,百姓长期陷于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苦难深渊。因此他继承孔子“六经教育”的传统,却又把《礼》居于群经之上。可见荀子根据社会需要注重社会秩序,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稳定压倒一切。只有稳定才能发展,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提倡“礼法兼治”“隆礼至法”。我们的教育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切中时弊,有针对地回应社会的迫切需求。此乃迁化之“化”也。

六、充分肯定教师的地位和价值

荀子强调要尊师重傅,倡导“师本位”,后人比喻教师为蜡烛,没有蜡烛的燃烧,怎能照亮学生的前程?比喻教师为园丁,没有园丁耕耘,哪来学生的百花争艳?教学中的三个要素:教师、教学媒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若只片面强调学生学,离开教师的教,还是不现实的,那样的话连学校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进一步深化教师的教: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总之教学过程是离不开教师的。荀子认为“礼”是六经的基础,而“师”又是“礼教”的前提,“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这里突出教师的作用,便是让学生仰沾时雨之化,教化之“化”也。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有言:“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对现代人来说,缺乏的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革新”,而是恰恰相反的“知旧”,也即对传统的了解。我们教育需要回归与反思,只有“返本”才能“开新”。荀子刺取百家,激浊扬清,集先秦诸子之大成,苦心孤诣,说得好“学不可以已。”就是要不断地“化”,化低级为高级,化野蛮为文明,化平庸为卓越。“神莫大于化道”,阐明了最高的智慧就是把“先王之道”“内化”,成了自身的组分,在具体实践中能活学活用,“化用”。人人皆能如此,则可“化成天下。

猜你喜欢
荀子环境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