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竞技类节目《我是演说家》成功原因分析

2015-03-18 08:28卢桂芝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演说家导师栏目

卢桂芝

(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广播电视节目监听监看中心,广东 广州 510066)

语言竞技类节目《我是演说家》成功原因分析

卢桂芝

(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广播电视节目监听监看中心,广东 广州 510066)

在娱乐化的媒体环境下,北京卫视语言竞技类栏目《我是演说家》自播出以来广受好评,论文从创新形式、节目形态、选手评委等方面对该栏目成功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

演说;导师;话题;选手;语言

北京卫视推出了一档以“说话”为内核的语言竞技类栏目《我是演说家》,栏目播出后好评如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我是演说家》的成功很好地验证了这一标准。在各大卫视 争相出新、各显神通的媒体环境下,《我是演说家》能突出重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其中的原因除了其成熟的节目形态、专业的制作团队、强大的导师阵容外,最关键的还是栏目利用好了“语言”这把利剑,用或深刻、或诙谐、或智慧、或感人的故事和话语,打动并征服了观众。

一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有创新才有出路

纵观当下电视屏幕,各大卫视为在收视上分得一杯羹,都使出浑身解数,可是,他们的手段不外乎是明星、煽情、亲子、竞赛等,且多为引进国外版权的节目,大批歌唱比赛、舞蹈竞赛、明星真人秀、亲子栏目充斥着电视屏幕,同质化问题空前严重,广电总局甚至下达“限娱令”来控制同类型节目的无意义复制。此时,观众期待一个让人耳目一新、有正能量的节目来打破现有的“娱乐化”框架,改变当前电视生态。继中央电视台《开讲啦》、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等栏目开播以来,演说类栏目以一种“返璞归真”的姿态进入了观众视野,励志、感人、正能量,这些特点使得演说类节目成为一匹收视“黑马”。《我是演说家》的成功很大的原因是观众对新生事物的期待和好奇,其次,与同类型的语言竞技类节目相比,《我是演说家》定位更精准、制作更精良、内涵更深刻,无论是栏目制作投入的“硬实力”,还是导师团队、选手素质、演讲话题等“软实力”,《我是演说家》都有更令人惊喜的表现。纵然,中国电视原创性能力和意识还不够强大,但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媒体人主动出击、主动开拓的意识正在不断强化,《我是演说家》紧紧抓住了我国历史悠久、富于美感的语言文化的力量,勇于跳出唱歌跳舞、明星八卦的“泛娱乐化”氛围,将震撼人心的正能量传递给广大电视观众,尤其是处于迷茫困惑中的青年观众。

二 巨星导师,草根选手,专业团队:制作精良是成功的关键

(一)导师合理组合,各司其职

导师团队的选择和组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观赏性和收视群。《我是演说家》邀请了刘嘉玲、乐嘉、陈鲁豫、张卫健四位明星导师坐镇,这四位导师均为活跃在电视荧屏一线的巨星,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知名度大,影响力强。刘嘉玲作为一名资深的影视界前辈,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她树立了独立、干练、勇敢同时又感性、敏锐、温润的新时代女性形象,为演说家的舞台增添了温情温暖的元素。乐嘉导师以犀利的评论、真性情的表达和对演讲技巧的专业点评在栏目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陈鲁豫是专业主持人,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使她从一个女性视角出发,对选手演讲稿的逻辑、内涵和社会影响做出判断和评价。张卫健来自香港,从默默无闻到功成名就,他自己就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励志典范,他用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来解读选手们的内心世界,为节目带来感动和力量。四位导师各司其职,各取所长,形成合力,对选手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使节目更具说服力。此外,导师们也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各抒己见,说到动情之处便结合自己的经历“自曝隐私”,增强了节目效果。总之,导师们真诚、专业、到位的点评成为节目一大看点。

(二)选手类型全面,各显神通

《我是演说家》的选手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既有草根出身的“快递哥”,也有在业界已小有名气的台湾“名嘴”,既有00后小朋友,也有年过半百的“红娘”老人,既有探险旅行家夫妻,也有心理医生、摄影师、律师,甚至吸引了外国朋友参与。选手中还有一些身体有残疾的朋友,他们身残志坚,用自己的言行在演说家的舞台给观众带来感动和鼓舞。总之,这是个真正百花齐放的舞台,只要你能说、会说,栏目就为你提供舞台。

(三)制作精良,舞台效果为节目增色

栏目的编导组成员为节目精心策划,注重细节,舞美、灯光、舞台设计都极力配合演说内容,为演说效果服务,为观众的试听感受服务。舞台后方的大屏幕滚动播放与演讲内容相配合的图片、资料或录音,后台选手候场区也设置了多个摄像机,全程把握选手赛前赛后的心路历程和竞争选手之间的交流情况,在后期剪辑中适时插入节目中增强节目纪实性效果。

三 话题涉猎广泛,演说技巧专业:好内容造就高品质

(一)演说话题“广、深、新”,既深刻感人又启迪智慧

首先是话题丰富广泛。选手们在演说家的舞台上分享自己故事、感叹别人的经历、触碰社会热点话题、表达公益情怀。从向伟人邓稼先致敬到地域民族歧视问题,从“扶老人”的社会热点到草根人物“快递哥”发家史,从探险旅行到“老兵回家”的公益事业,等等,演说话题涉及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夫妻相处之道,更有“性骚扰”、“安乐死”等极具争议的话题引发讨论,选手们从自己亲身经历出发,用语言的力量感召观众。其次,演讲内容深刻。参赛者的演讲稿均几经修改、精益求精,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感召力,演说者们充分运用语言的力量和演说的技巧,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有情怀有思想、直抵心灵的高质量演说。第三,话题紧跟时政热点。参赛者在自选命题演讲时对社会特点有极强的敏感性,话题紧跟当下发生的时政热点或社会新闻,如陈秋实的《法治中国》就是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依法治国”后产生的,新疆选手的演讲《忍》讨论了年初昆明暴恐事件发生以来出现的民族歧视现象。这些话题避免了演说中“老生常谈”的诟病,使节目具有与时俱进的气质。

(二)能说会“演”,舞台感召力极强

一个演讲能打动人不仅需要一篇好的演讲稿,还需要讲演者娴熟的演讲技巧、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和现场掌控力。《我是演说家》的参赛者们在导师的辅导下,经过磨炼,都表现出了极强的舞台魅力,他们在演讲时恰当的表情、体态、语音语调保障了演讲的基本质量,恰到好处的现场互动和真情流露使演讲极富感染力和号召力,也让观众紧随演讲者的演说,时而欢笑,时而沉默,时而伤感,观众在聆听演讲时的情感释放和体验为栏目奠定了收视基础。

四 “你说,我们听”:突出以选手为中心的节目理念

很多选秀类、竞技类节目出现导师、主持人“喧宾夺主”的现象,明星评委们互相插科打诨,吸引注意力,光芒盖过选手。《我是演说家》栏目更倾向于“选手为中心”的节目理念,导师和主持人甘当绿叶,全力衬托参赛者的能力和水平。在每位选手开始演讲前通过与导师们的对话使观众了解其基本情况,交代演讲背景,然后导师一句“你说,我们听”将全场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演讲者身上。在演说者现场互动时,导师们带头响应,带领全场观众积极配合演说者完成演讲,使演讲达到预定效果。另外,主持人也(去掉)在串词上也极为朴实简洁,尽量不用过于华丽、煽情的语言与选手“争夺”观众注意力,守住本分,为选手的演讲打头阵、做铺垫,真正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五 赛制合理,广邀外援:彰显“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精神

《我是演说家》的比赛规则上分为海选、战队PK、擂台战和冠军争夺赛四个阶段,并且采用“3+X”导师模式,既强调公平客观,又尽显悬念刺激。在擂台赛时,导师们纷纷邀请自己的明星好友担任嘉宾,他们的精彩演讲和点评,为节目带来更多的关注度和好评。选手们也被允许邀请亲人朋友同台演讲或亮相,既能体现节目温情人性的一面,又能缓和激烈的氛围,弱化竞赛的残酷性。

六 妙语连珠,金句不断:集“好看”与“宣教”于一身

参赛者经过栏目组层层筛选、严格考核,演说水平和质量得到很好保证,他们在舞台上不负众望地展示了最好的一面,演说中常常出现一些极富哲理和感召力的话语,有的甚至像座右铭一样被观众铭记。如在孙春龙谈到“老兵回家”公益行动被人质疑是“干了政府该干的活”时,他说“我们是什么样子,这个国家就是什么样子”;梁植演讲《回家》时身穿民族服装,告诉大家“回家不需要理由,不回家才需要理由”;在(去掉)胡渐彪在演讲中鼓励大家争当见义勇为的英雄时说道“英雄之所以显得很伟大,是因为我们一直匍匐着”,等等。这些被传颂的金句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或倍受鼓舞、或陷入思考、或豁然开朗,成为节目吸引观众眼球的一把“利剑”。

至本文截稿之时,第一季《我是演说家》已圆满结束,节目引发了一些讨论,如评判演说是否优质的标准该如何判界定、“演”和“说”、“表演性”和“思想性”孰重孰轻等,这是栏目除了给观众带来感动和收获之外的另一个成就。随着民智的提高,受众的品味也在娱乐化的过程中趋向思想性和深刻性,对于媒体人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期待更多立足本土、勇于创新、彰显情怀、充满正能量的原创栏目出现。

(责任编校:张京华)

H082

A

1673-2219(2015)04-0139-02

2015-02-01

卢桂芝(1986-),女,湖南永州人,暨南大学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及华文教育。

猜你喜欢
演说家导师栏目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关于栏目的要求
我的“演说家”教练
V eraW an g
栏目主持人语
小小演说家
导师榜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不会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