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调控短板与介入引导

2015-03-18 08:28邓松涛潘淸玉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学生机制理论

邓松涛 潘淸玉

(冷水江市第一中学,湖南 冷水江417500)

手机依赖研究是20世纪的一个研究热点,但纵观当前的手机依赖文献,我们发现,既往“研究者大多集中于手机依赖的概念以及一些相关研究”[1]。笔者认为本研究还可以向纵深方向发展,下面是笔者对本研究的一些粗略思考。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中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普遍,且比例逐年升高

《2013移动消费者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高达66%,已经超越美国和英国居世界第二。国家统计局发 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手机上网人数达5.0亿,年龄在10ˉˉ29岁的网民所占比重为55.6%,其中中学生所占比例达到50%左右。有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中学生已有“智能手机依赖”者超过30%。随着3G、4G、5G手机来临,手机几乎取代电脑、电视,中学生手机依赖的比例还会继续升高。

(二)中学生手机依赖引发的社会问题比比皆是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拇指与食指齐飞,抬眼共低眉一体”的手机依赖不仅让中学生自身发展受到重大影响,还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2010年8月某地中学生因用手机看淫秽视频而不能自控,最终将其初中女老师先奸后杀就是一例。2013年10月,重庆铁路中学某家长出资40万,向学校捐赠非智能手机更说明手机依赖的社会性。

(三)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缺乏有效的方法

2013年9月,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高三学生雷某因上课时玩手机而手机被班主任没收,竟残忍地杀害了班主任老师。这个悲剧既反映了手机依赖带来的社会危害,同时也反映了学校和老师对学生手机使用管理方法和对学生手机依赖有效干预方法的缺失。现在一般中学对学生手机使用的管理要么简单禁止,要么放任不管,同样反映了学校对学生手机使用管理干预方法的缺失。

因此,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提出将手机依赖研究向纵深发展是及时的、必要的,也是切合社会实际的。本课题试图从心理机制的角度对中学生手机依赖进行研究,从心理角度寻找中学生手机使用管理和手机依赖的有效干预策略。

二 确定研究方向

研究手机依赖的文献我们发现,一般研究者都停留在现象研究、数字统计和调查层面上,研究对象大都是大学生。[2]一些学者对手机依赖的成因有所研究,但都肤浅、粗疏,没有实用价值,而对手机依赖心理机制和干预的研究很少,虽有少数研究者有所涉猎,但都停留在局部,比较抽象,使用价值不高。因此手机依赖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中学生必将成为手机依赖的庞大群体

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者对于手机依赖的对象还是集中在大学生群体,对于中学生群体的研究虽然有所涉猎,但是还是不够。随着手机低龄化的出现,中学生必将成为手机依赖的庞大群体,因此重视中学生手机依赖,是我们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研究尚存在空缺

尽管目前的研究者试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探索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停留在医学的层面,而真正将研究视角伸向手机依赖所产生的心理机制的情形还是很少。因此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入手,探索青少年手机依赖产生的心理机制,能更全面地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对手机产生依赖的深层原因,更有利于我们探索解决青少年手机依赖的问题。

(三)手机依赖的干预策略依然没有得到落实

尽管有部分研究者在对手机依赖的愿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对手机依赖的干预策略研究,但是对于复杂的青少年群体来说,这样的干预策略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从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出发,从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手机使用者自身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策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合理使用手机,从而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成长。

三 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学生

中学生是指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包括初级中学(初中)和高级中学(高中)学生,年龄一般为11-19岁左右。

(二)手机依赖

是指个体过度使用手机不能自控,造成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影响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心理依赖行为。

(三)心理机制

指个体从事某种事情的个体心理构成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方式的总和。本课题研究的心理机制是指中学生对手机依赖的心理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主要指心理原因。

(四)干预

本课题中的干预应理解为对个体手机使用的引导、管理和对手机依赖者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纪律约束等。

四 研究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手机依赖干预的相关研究理论

本课题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找到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为手机依赖找到对症下药的干预措施,客观上将会丰富和发展手机依赖心理机制及干预的理论基础。

(二)促进学校手机依赖干预策略的完善和科学

本课题的立意在于通过调查研究、理论探讨,寻求中学生手机依赖的有效干预方法,用制度引导学生科学使用手机,避免手机使用带来的各种弊端,促进手机依赖干预方法的完善和科学。

(三)使手机依赖研究由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

本课题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实验研究,把前期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探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手机使用群体或个体的手机科学使用管理和手机依赖个体的干预实际中,使近十年的手机依赖理论真正走向实际应用。

五 理论依据

(一)事物发展的内外因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这一理论告诉我们,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具体干预是中学生习惯改变,在改变中学生手机依赖这一现实时,我们可以运用事物发展的内外因理论,在施加外在干预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心里内因,实现学生自身干预,让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促成中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由依赖发展成脱离依赖。这符合哲学事物发展的内外因理论,我们的干预研究在事物发展的内外因理论背景下是可行的。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工作者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这种理论强调相信普通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3]3对中学生手机依赖行为进行干预的教育实践研究,对中学生手机依赖者进行具体的干预,我们要相信手机依赖者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用积极的、欣赏的、发展的眼光对待手机依赖学生,有利于调动手机依赖学生的良好心态,调动事物发展的内因,从心理上配合手机依赖干预。调动手机依赖这一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使手机依赖干预达到良好的效果。我们的干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理论背景下是可行的。

(三)认知行为矫正理论

认知行为矫正理论是一种主要以理性行为为手段的心理矫正理论,其核心是重建认知的矫正方法,重点在于改变当事人的自我暗示,这种理论认为“自我暗示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就像别人的影响一样”。[4]87这种理论要求发挥手机依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外部干预中的引导、教育让手机依赖者重建认知,改变其自我暗示,实现自我矫正,让手机依赖学生矫正认知行为,最终彻底摆脱手机依赖,达到干预的最佳效果。我们的干预研究在认知行为矫正理论背景下是可行的。

(四)人格理论

积极人格理论认为人格形成过程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影响。积极人格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倡导研究者不仅要注重人格特质的研究,还要关注问题人格的矫正及健康人格的培养,认为可以尝试通过改变归因方式或增进积极体验来转变人的人格。积极人格理论可用于引导手机依赖中学生通过改变归因方式或增进积极体验,培育积极的自我认同、群体规范、归属感、社交态度,矫正其问题人格,消除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从而达到干预目的。

六 研究内容

(一)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研究

(1)中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中学生手机依赖研究的现状。(2)中学生手机普及率数据研究。通过全省抽样调查得到中学生手机普及率的最新数据。(3)中学生手机依赖比例数据研究。通过全省抽样调查得到中学生手机依赖比例的最新数据。

(二)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研究

(1)相关量表的设计。设计“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和“中学生手机依赖心理机制量表”,并检测其信度和效度。(2)中学生手机依赖的主要心理机制研究。通过调查和访谈,找出中学生手机依赖的主要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在诸如玩乐心理、自我认同、群体规范、归属感、社交焦虑、手机使用的便携即时性、隐秘性等诸多心理因素中,找出形成中学生手机依赖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心理因素,探究形成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作用机制。(3)中学生手机依赖的负面影响研究。心理机制背景下手机依赖对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和其它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的调查研究。

(三)中学生手机依赖干预策略研究

(1)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社会制度对策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探究诸如“中学生手机使用立法”“手机制造商、营运商生产、销售学生专用手机”“网络营运商提供专用学生网络”“营造学生手机使用的良好社会氛围”等相关措施可行有效性,从而找到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社会规范对策。(2)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家庭干预策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探究诸如“学生手机配置的实用化”、“手机使用阳光化”、“加强家庭监督”、“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合理民主安排小孩的课余时间”、“教育目标的多元化”等相关措施可行有效性,从而找到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家庭干预策略。(3)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学校干预策略探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探究诸如“制订科学的校园手机使用管理制度”、“手机使用行为规范化”、“兴趣转移干预”“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全面发展”、“校园营造人文关怀氛围”等相关措施可行有效性,从而找到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学校干预策略。(4)中学生手机依赖的自身干预策略研究。根据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特点,利用人格、兴趣点转移等理论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实现中学生手机使用的自我管理和手机依赖的自我干预。(5)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分类干预策略研究。根据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具体分类诸如“信息依赖”“强迫依赖”“网络游戏依赖”“百度作业答案依赖”等寻找各种依赖的干预策略。

(四)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管理实验研究

(1)手机依赖干预理论体系研究。探索家庭、学校、自身“三位一体”的中学生手机使用管理与手机依赖干预理论体系。(2)中学生手机使用管理和手机依赖干预方案研究。根据前期理论成果编制“中学生手机使用科学管理方案”和“中学生手机依赖干预指导方案”。(3)“科学管理方案”和“干预指导方案”的效能实验。以数所中学作为试点学校试行“科学管理方案”和“干预指导方案”,检验“科学管理方案”和“干预指导方案”的效能。(4)收集实验研究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七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检索国内2000年至今的有关手机依赖及干预相关资料,参考国内外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文献,全面了解国内外关于手机依赖的已有研究成果。找到本课题研究突破口。

(二)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调查研究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和形成该种心理机制的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原因。

(三)实验研究法

本课题拟在找到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探索干预理论之后,制定中学生手机使用管理和手机依赖干预的指导方案,然后以数所中学为试点学校实验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

(四)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拟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现象进行系统观察,获得关于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及干预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找到手机依赖干预的有效途径。

有了这样一个研究思路,相信手机依赖的研究会走向一个纵深的天地。

[1]陈彦君.手机依赖的研究进程与构想[J].社会心理科学,2013,(7):791.

[2]贺金波等.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测量、危害和发生机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6):822.

[3][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徐红译).积极心理学导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4]梦新懋认知行为改变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中学生机制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