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梅戏音乐传承与发展

2015-03-18 08:2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声腔剧种黄梅戏

汪 健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黄梅戏从诞生到成为安徽地方重要文化名片,始终传播和演绎着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经典,多年来,黄梅戏从泥土芬芳的民间小戏成长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艺术,受到国家保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从事黄梅戏艺术事业的人来说的确是兴奋不已;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 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形态转变为工业生产为主的社会形态,社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大多数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社会的转型,价值观、伦理观的变化,促使文化艺术这一上层建筑领域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分裂与改变,使人们的精神追求与文化需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给戏曲艺术也带来了较大影响,作为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传统黄梅戏,一样受到影响与冲击,众所周知,传统黄梅戏以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腔调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于喜爱,近年来,一些黄梅戏作品已经让人听不出黄梅戏婉转韵味与清新风格,究竟黄梅戏艺术怎么样发展?我们怎样把握住黄梅戏在新时代、新时期的发展脉搏,如何使黄梅戏音乐在黄梅戏剧种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适应现代形势,创新发展,文章就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予以探讨。

一 传统黄梅戏艺术本质

传统戏曲艺术无论在文学剧本、表演、声腔音乐、舞台灯光、服装化妆等方面都遵循着一套规律,这套规律已成为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基本特征,我们知道程式性、虚拟性、综合性是戏曲艺术表达的基本特征,通过程式性、虚拟性、综合性的独有表现形式,体现出戏曲艺术价值取向不同于其他任何专业艺术门类,黄梅戏是戏曲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自然具备这种特质,我觉得这是传统黄梅戏本质之一,每个剧种兴衰都与剧种声腔的发展有重要的关系,黄梅戏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从本质上讲黄梅戏声腔的独特性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第二本质,在我们理清传统黄梅戏的意识本质之前,必须要了解戏曲的起源与发展及其特征,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是劳动人民的智慧,集中了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戏的表现形式,通过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发展,形成了由文学剧本、音乐、舞蹈、表演、美术、杂技等艺术形式的综合体,它与众不同的魅力就是将很多艺术语言、动作、音乐、舞蹈揉好揉合在一起,以一种标准的、规范的艺术形式展现,有共性也有个性,目前我国的戏曲种类有三百多种,比较著名的有京剧、评剧、越剧、豫剧、黄梅戏,黄梅戏在这个家族中算是年轻的“后辈”,黄梅戏的诞生之际应该是中国戏曲从鼎盛时期逐渐下行的阶段,大家知道,戏曲是封建社会的重要文化传播形式,到清朝后期,西方列强对中国各个领域的掠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黄梅戏诞生在这一时期,表面看是人们生存的生理需要,为了养家糊口,深层次的来看是劳动人民渴望自由和平的一种内心表达,盼望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我认为艺术是历史是创造的,黄梅戏艺术的形成根源就是来自广大劳动人民对封建社会的审视和对新生活追求,各种表现技能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借鉴了其他剧种的规范模式,通过较长的一个时期把剧种特色以一种规范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二 黄梅戏艺术创新与发展的方向

进入21世纪,社会高速发展,多元化社会格局日益明显,人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创新,创新成为各专业领域发展的利益空间,传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黄梅戏的传统空间已经饱和,一些业内人士已经开始大胆吸收相关艺术门类的艺术元素,让传统的戏曲融入现代意识,也可以说是创新意识,有人褒奖有人贬斥,是凡进步就有阻力,总比等待要强,就拿西方流行音乐来说,西方流行音乐其发展道路不也是血迹斑驳吗?但是人家走过来了,通过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有生命力的道路,怎样让黄梅戏走向一条光明的道路,这是我们黄梅戏人应该思考的,说到创新,创新的根基在哪?要创新发展首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要回头看清前人走过的路,黄梅戏的形成主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我们称它为草台阶段,黄梅戏是在清朝后期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邻地区黄梅县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的安庆市,当时称为“怀腔”,这就是黄梅戏的前身,后期江西的采茶调,安徽的凤阳调,桐城调与青阳腔、徽调的渗透结合其它民间表演形式了三小戏,通过小生、小旦、小丑阶段有了完整故事情节的本戏,第二阶段是从农村草台登上城市舞台阶段,从业余转向专业化,像京剧学习了程式的应用,借鉴其他剧种的内容与形式,在这一时期,积累了大量的剧目,音乐也从“三打七唱”过渡到采用胡琴伴奏形式,进入到了“乐音“时期,第三阶段,媒体推动发展阶段,天仙配、牛郎织女等电影、电视黄梅戏的拍摄极大提高了黄梅戏的知名度,严凤英王少舫让全国人们知道了黄梅戏,马兰、吴琼、吴亚玲、杨俊、袁枚五朵金花、黄新德等黄梅名家让全国观众喜欢上了黄梅戏,当前,黄梅戏也可说是“热闹”非凡,有剧场演出季演出,有国内巡回演出、有电视选秀、有摄影选“七仙女”,等等,这是不是我们要发展的方向,黄梅戏的创新之路就此开始了吗?不管别人持何种意见,我担忧这样的创新之路不能走远,因为这种创新是没有灵魂的,只是博眼球效果而以,人们常说特色是艺术具有魅力的精神实质,黄梅戏的精神实质就是音乐是其灵魂,我认为音乐是黄梅戏发展与继承的最主要的目标与方向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黄梅戏的剧种核心竞争力就是体现在黄梅戏声腔音乐上。

三 黄梅戏音乐传承与音乐改革

传统是历史的产物,在长期封建社会中,最高统治阶级对地方戏曲都用鄙视态度和制约措施,一段时间黄梅戏被冠以“淫词滥调”不登大雅之堂之名号,致使黄梅戏艺术发展的脚步变慢,黄梅戏声腔音乐得不到发展,固步自封,裹足缠不前,几个声腔音乐板式奏来奏去,音乐深度拓展能力浅薄,发展缓慢,逐渐落后于时代脚步,最重要的原因是跟不上社会人们日益进步的文化精神追求,原因多种,在这里我主要探讨的是声腔音乐的问题,我们黄梅戏的音乐人能够看清、看到并重视这一问题也是能够发展的,当然也不是所有传统的东西的都应该被淘汰,应该说为我们继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怎样使黄梅戏声腔音乐在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要清楚黄梅戏声腔音乐的根源,下面,我以黄梅戏声腔音乐的发生和发展来阐明,众所周知,黄梅戏原名“黄梅调”,发展历史大致有三个阶段,黄梅戏的声腔音乐主要分主腔、花腔、三腔,主腔是传统黄梅戏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腔体,它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原则,花腔是以一种民歌式曲牌体,三腔是兼有以上两种体制特征的腔体。近年来全国很多院团在声腔音乐上也作了大胆的改革,很多是摆脱了传统黄梅戏声腔程式框架,成绩是有的,但对与一个剧种声腔音乐的进步与发展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剧种音乐在语言上的规范也是声腔音乐的一个主要因素,黄梅戏从诞生到成熟,它所运用的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语言关系到音乐的形式,从而决定黄梅戏的韵味,近时期以来,各省黄梅戏从业者有一个错误的导向,认为安庆地区黄梅戏语言太“土”,应该更通俗化,更易传播,我认为黄梅戏能够在安庆地区成长,自然有其原则,如果都成了普通话地语言规范,那么黄梅戏唱腔就会逐渐失去传统的韵味,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的语言特色,才使黄梅戏音乐显得更加温婉、细腻,怎样做到黄梅戏声腔音乐在统一格局中传承,在不同风格中发展,土和洋应该没有好坏之分,我认为黄梅戏音乐发展要立足几个条件,第一,传统基础上注入时代音符,就是有明显区别于传统的音乐内涵,深刻的说就是有这个时代的精神与信仰,第二,表现技术扩张,也就是板式内容的扩充,或者说变型,比如说:传统平词4/4的节奏,能否采用8/6或者8/12得节奏形态来解决叙事情节的戏剧内容,板式的增加代表着剧情内容的丰富,花腔就代表着人物欢快、质朴,舞蹈化的内心情绪,任何剧目都是这种表达方式,听众自然厌烦,能否创造出更多的明快、热烈的音乐板式,使黄梅戏声腔表现能力更加宽广,在人物塑造深与浅中起到重要作用,前面我说到了戏曲表面性和表达方法在过去的几百年发展中具有共同行为特征,之所以产生不同的剧种,是因为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这些不同内涵具体表现在各剧种独特的声腔音乐上,第三,黄梅戏音乐人才的培养,黄梅戏的发展重要工作之一是解决声腔音乐问题,音乐人才培养有两方面,首先作曲人才的培养,俗话说一个好曲子能救活一出戏,说明作曲的重要,黄梅戏作曲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整个剧种的发展,目前全国只有极少数高校培养黄梅戏作曲人才,戏曲作曲不能和其他种类音乐作曲在一起比较,传统的作曲法,模式化的音乐构思这都不难,黄梅戏作曲缺的应该是创新型的,为什么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驸马》能成为黄梅戏的代表作品,根源就是在那个时代时白林老师能写出如此优美、过耳不忘的曲子那就是很大的创新,成为了黄梅戏的新起点,创新型的作曲要求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素养、政治信仰、人文历史、创作技巧等等,尽快建立起黄梅戏作曲人才的培养机制,另一方面演奏人员的技术提升,黄梅戏音乐演奏员要有较好的音乐素养,黄梅戏剧种“以乐称道”,不重视音乐上的地方特色,黄梅戏的独特性就不确立,要丰富伴奏技巧,托腔保调是基本要求,更高级的伴奏技巧要借鉴与创新。

黄梅戏虽然跻身于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我想其中的原因主要就是黄梅戏声腔音乐的独特性起着关键的作用。纵观当代戏曲趋势,整体发展与传承的思路是不够清晰的,对于黄梅戏而言传承与发展的根基是不牢的,目标是不明确的,找准既符合戏曲规律又合乎黄梅戏逻辑的传承与发展,才是我们黄梅戏音乐人应该思考的,继承传统,创新发展是黄梅戏界广大工作者应该去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猜你喜欢
声腔剧种黄梅戏
黄梅戏《中国梦》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黄梅戏《祝福》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乱谭小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