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提高大学生心里健康水平的探讨

2015-03-18 10:41沈国忠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201418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13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 沈国忠(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 201418)

体育运动对提高大学生心里健康水平的探讨

□ 沈国忠(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20141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和数据统计方法,探讨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借助科学可行教学评价从而更加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进而促进心理健康,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1、前言

大学阶段是人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人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大多数学生是初次离开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在生活、学习中难免会碰到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毕业进入社会而产生的就业压力等等,因此,高丹娜在《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本阶段 “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同时还要应付生理变化、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的问题,从而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体育运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探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供大家参考。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搜集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相关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与归纳。

2.2、访问调查法

对国内心理学学者和体育专家10人进行访谈和调查。

2.3、数据统计法

将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处理,并加以分析。

3、结果与分析

体育运动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

3.1、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3.2、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于勇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表明体育运动由于本身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效应:

3.2.1、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3.2.2、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下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3.2.3、体育锻炼能强化“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肌肉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3.2.4、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感到愈来愈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和人际交往,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中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3.2.5、体育活动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

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做出的反应。锻炼会引起人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一一内啡肽,发挥作用时,内啡肽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减少疲劳的产生。

3.3、体育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同影响

3.3.1、小群体互助学习法,它加强了对责任感、创造力、协同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3.3.2、模拟训练及意念训练法,它可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了心理适应及调节能力。

3.3.3、创设情境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其获得积极的感受和认识,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并最终内化为认知结构,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质。

3.3.4、调整法,它可平静学生的心情,缓解紧张的情绪,是舒缓学生心理的一种极好方法。

3.4、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3.4.1、强调改变练习的背景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

3.4.2、加强角色和地位的互动性,以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品质。

3.4.3、利用异性效应组织练习,使学生在异性面前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弘扬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并发展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

3.4.4、引入体育竞赛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动机,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3.5、高校体育教学尽快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评价

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纳入考试体系,能促使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心理健康的评价可分为两个方而:一是理论知识应列入体育课程理论试卷中,以便考查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状况;二是心理健康评价表测评,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较全面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及如何完善自我。这一措施的实施,能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为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4、结论

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过程可以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功能,挖掘各种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借助科学可行教学评价从而更加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从而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进而促进心理健康,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发体育多元功能的需要。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