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结合”体育教学对独立医学院校学生影响的研究

2015-03-18 10:41李觉民路来冰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13期
关键词:体医结合体医医学院校

□ 齐 琦 李觉民 路来冰(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3)

“体医结合”体育教学对独立医学院校学生影响的研究

□ 齐琦李觉民路来冰(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通过对独立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操作流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了“体医结合”体育教学模式,并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体医结合”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实用技能的能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就业空间,这在维护大众健康、预防亚健康、减少疾病、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体医结合独立医学院校体育教学

独立医学院校教育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实用而优秀的卫生保健人力资源,主要培养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合格人才;而独立医学院校体育的教育目标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可见,医学与体育共同担负着提高“健康素质”的任务。独立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应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对健康的需求,走体育与医学结合(以下简称“体医结合”)的道路,针对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开发、增设新课程内容,如:医疗体育、运动处方、康复治疗等,使学生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前提下,既掌握一定实践技能,又具有相当理论知识结构,将来更好的为大众健康服务。这对满足大众健康需要、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不但是现代医学和体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国家医改背景下医学和体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1、独立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通过对我国独立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与全国普通高校一样,体育教学在不断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如: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更加丰富和灵活,目标的确定更加合理、注重体育理论的分值比例,简化了技术考试部分的评分模式等。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⑴大部分独立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都是参考普通院校来设置,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完善体系和鲜明特点。⑵独立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观念中,对“体医结合”理念的理解较为肤浅,在体育课中还未能体现此观念。虽有极个别学校有所涉及,也只是局限在体育与医学理论的要求层面上;⑶体育课考试中,对评价学生进步快慢的指标不完善,缺乏科学评价进步的标准;第四,绝大部分教师对“体医结合”观念淡薄。

2、“体教结合”在独立医学院校的意义

独立医学院校“体医结合”人才的培养目标,即面向社会大众的健康事业以及服务体育与医学领域。培养“体医结合”的主要特点是将来就业方向性,例如社区医院、医学康复科、骨伤科、针灸科,以及高水平运动队队医、保健营养师、健身导员、国家体育科研机构和全国各大体育院校等。

目标决定了体育应重视对医学生的“体医结合”,也就是要培养医学生不仅具备治疗疾病的能力和自我锻炼的体育能力,而且应该具备指导他人预防疾病及提高健康水平的能力。尤其是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绝大多数患者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接触将更加频繁的今天,如何指导居民科学、合理地运动和饮食,进而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成为社区医疗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而学校体育教学应该使他们在校期间提高对“体医结合”的认识,掌握医疗体育的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方法,为今后的就业方向拓展道路。

最近,来自WHO(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有75%的人的健康状态为亚健康,真正的健康人只有5%。而亚健康通常通过医生的指导、尤其是坚持科学的体育锻炼就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因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延缓亚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健康。对于预防慢性病的发生,体育锻炼也有很好的作用。可见,“体医结合”会逐渐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这也给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走“体医结合”道路,势在必行。

3、独立医学院校“体医结合”体育教学课程的构建

独立医学院与母校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不同,体育课程的构建必须接受学生的挑选,而当它决定着学生的选择时,也就决定了独立医学院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

3.1、教学目标。“体医结合”体育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试验的各种各项教学活动,系统掌握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科学理论、操作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将来能够身体力行地为维护百姓的健康和病人的康复治疗服务,成为既“医”又能“体”的复合型医务工作者。

3.2、教学方法。⑴“体医结合”课程内容包括理论课和试验课。①理论课:主要为学生搭建“医体结合”知识交叉框架。对医学专业学生,经过体育与医学知识进行融合交叉,运用体育作用于人体,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特殊功效,达到丰富和补充医学的不足,健康的体魄更有利于医学专业人才的专业发展(例如:外科医生长时间做手术,需要思维敏捷、反应快速和良好的耐力等);②实验课: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前提下,培养学生“体医结合”技能和专业素质。因此,采用运动处方授课方式解决诸多与体质发展相关的问题,主要目的培养学生具备“双向”处方(即:医疗处方、运动处方)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一致性。

3.3、操作流程。遵循《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将课时安排为144学时。⑴第一年为“普学必修”课,第2年为“必修课”;⑵学生按照教学计划修满学时,通过考试获得学分;⑶每学期考试成绩为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按百分制计算。

3.4、评价体系。⑴评价目的。评价的首要目的在于为教师们开展“体医结合”教学提供信息。将评价置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的需求,及时为学生提供一种展示和发现运用不同方式进行认知的途径,为改善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成绩而调整教学;⑵评价内容。从评议教案入手,分析教师对课的任务提出、教学原则、课的结构、教学内容的把握和采用什么方法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否得当等;⑶评价方法。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如:是否具备“医体结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是否创新;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学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以及教学效果等等。

4、“体医结合”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4.1、“体医结合”得到发展

实验结果显示,“体医结合”在独立医学院校实施具有极大的优势性,而且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拓展了空间。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体医结合”体育课程不但是未来医学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医改后不同人群健康需求的必然选择。从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设施资源、教师素质的开发与建设来看,经过多年的实验努力和探索,获得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了独立医学院校“体医结合”体育教学特色,为今后深化独立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4.2、使学生“体医结合”知识得到交叉渗透

此项是由任课教师列出课的主干内容、职业工作中实用的内容。从学生“体医结合”知识交叉渗透的比较结果显示:体育卫生与保健为82%,医务监督占91%,其重要性得到被调查者的肯定。

4.3、促进了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通过“体医结合”的体育教学,促进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开阔了教师的知识视野,拓展了学生将来就业渠道,极大调动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得到全面提升,尤其在每年一次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在安静心率、肺活量、女800m、男1000m及立定跳远方面均具有显著性意义。

4.4、培养了一批复合型人才

通过“体医结合”的体育教学,培养了一批具有体育特色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的医学人才。据来自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的信息统计显示,近几年来,我校医学生考上全国各大体育院校运动医学、运动生理等专业的研究生已达10余名,同时考上全国各大医科院校的运动医学、运动生化、运动生理等专业的学生更多,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实践证明,这类人才很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5、建议

培养“体医结合”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独立医学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体医结合”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培养教师进行“体医结合”。如:体育部门的教师可利用课下时间,有计划并且系统性地听取医学相关专业课程;医学专业的教师业余时间也应多参加体育锻炼,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理论知识,熟悉体育运动的一般规律。积极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申报“体医结合”的相关课题,不断提高“体育结合”素质,以培养出更多的“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

因此,独立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应根据医学院校特点,设置体育教学内容,深化“体医结合”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提高对人体运动的观察、判断能力,掌握运动的规律及锻炼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提高对“体医结合”的认识,在将来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5-QN-183)研究成果]

[1]李翠珍,孙庭汉.医体结合成就健康之完美——医疗体育在医学院校开展的必要性探析[J].中国市场,2011(18):182-183.

[2]张宏春.军体拳运动处方教学训练对改善国防生自我接纳水平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0,17(5):64-68.

[3]王群.新医改背景下“体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人才,2012(4):185-186.

[4]傅兰英.特色体育课程在医学院校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9):48-49.

[5]李积录.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体医结合”[J].医学与社会,2008(7):61-62.

[4]成明祥.体医结合: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模式[J].体育文化导刊,2010(2):66-67.

[6]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5):1-3.

猜你喜欢
体医结合体医医学院校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健康中国视域下体医融合的理论基点与践行向度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体医结合”背景下健身气功在普通高校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体医结合”导向下对体育专业教学的影响
辽宁省“体医结合”模式下运动对肥胖人群身体形态的影响
“体医结合”与大学生运动风险控制分析
在社区实施:“体医结合”促进健康研究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