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文献术语外译研究现状及思考

2015-03-19 08:18叶慧君陈双新
关键词:外译典籍术语

叶慧君,陈双新

(1.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语言学研究

典籍文献术语外译研究现状及思考

叶慧君1,陈双新2

(1.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从典籍文献外译、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典籍文献思想文化术语翻译等几个方面梳理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对现有研究进行反思,归纳了四点主要的不足之处,并相应地提出了包括扩大文化术语源、增加外译目标语语种、术语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汉外学界联合攻关等建议,以期对当前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文献术语翻译研究有参考价值。

典籍文献;文化术语;外译

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中国文化的自身建设与海外传播也日益备受重视,其中作为中华思想文化主要代表之一的典籍文献的准确阐释和海外传播,更是被提升到国家文化传播战略的高度,自然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特别是从2006年至今的十年内,国家社科基金的相关立项呈加速度逐年上升,推动着典籍翻译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然而在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掀起的这股学术热潮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在简要追溯典籍外译历史进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文献术语翻译和传播中存在的不足,思考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典籍文献术语外译研究现状

中国典籍翻译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典籍文献的翻译本身包含了大量文献术语的翻译,但有关术语的专门翻译和研究却是一个新兴的课题领域。梳理文献术语外译研究现状须从典籍外译说起。

典籍外译及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研究。在中国典籍外译几百年的历史中,以罗明坚、利玛窦、柯大卫、理雅各、卫礼贤等为代表的传教士汉学家一直是最早期译者群体的主力军。近代以来国内才出现了陈季同、辜鸿铭、林语堂这样的杰出“中译外”学者,但为数不多。从外译语种、译本版本种类和传播影响力来看,以“四书”最为集中。目前,这些典籍外译的历史、不同译本、译者本人及典籍文化的海外传播,都成了当代海内外学者的研究对象。如专著《汉籍外译史》《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论语〉的哲学阐释》《道不远人 :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英译〈庄子〉研究》《中国典籍英译》《中西文化交流视域下的〈论语〉英译研究》、A Chinese Reading of the Daodejing(《〈道德经〉的中国解读》)、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翻译与文化变异》)、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e(《中国文化翻译》)[1-11]等等。文章有《对比语篇学与汉语典籍英译》《〈论语〉的文化翻译策略研究》《鸠占鹊巢,抑儒扬耶 :柯大卫四书译本析论》《从变异看〈论语〉的英语翻译》《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范式初论》《典籍英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12-18]等等。有关的中外学者的中文和外文研究成果无论专著还是文章,均很丰富,限于篇幅,不多列举。

典籍文献思想文化术语翻译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国典籍外译和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随之有显著的深入与拓展,而术语的翻译是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以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支撑性要素。实际上一些学者早就关注到文化术语的翻译问题,如《文化传播和术语翻译》[19]《试论中国文化术语的英译原则》[20]等。新世纪以来这方面的成果更多,专著类有《术语翻译研究》《术语翻译研究导引》《术语与术语翻译研究》[21-23]等。词典类有《汉英中国哲学辞典》《英汉·汉英哲学词汇手册》《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一辑)[24-26]等。文章有《汉译英中的术语问题》《怎么翻译中华文明的核心词》《浅议翻译实践中的术语管理》[27-29]等。但相较于典籍外译研究的丰硕成果,术语翻译研究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明显薄弱很多。下面详细讨论。

二、典籍文献术语外译研究的不足

典籍文献术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特点和民族思维习惯。这些思想文化术语既是我们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典籍文献术语外译及相关研究存在着四个不平衡。

文化术语翻译研究与典籍翻译研究之间的不平衡,前者得到的关注和研究成果大大少于后者。周有光先生曾说“术语和文化如影之随行,须臾不离。术语的翻译是文化传播中的关键工作”[19]。文化典籍是文化术语的源头,文化典籍的翻译当然包含了大量文化词语的翻译,但是从数量庞大的传世文献中抽取经典术语进行专门的翻译和传播,与典籍单行本的翻译传播意义和作用是大不相同的。现代社会一般交际中,频繁被引用的依然只是经典文献中的重要术语、短语和短句,而从事与对外文化传播有关工作的人士不可能备齐各种经典文献的外译著作并从中查询相关术语的译文。

术语来源选择不平衡。大部分的典籍外译研究成果都集中在“四书”的译介上(不同译本多达上百种),其他经典著作如《易经》《诗经》《春秋》及其“三传”等虽也有涉及,但数量和影响力都远远不够,相应的翻译研究成果也就不多。比如先秦礼乐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除《礼记》外尚未发现有专门的外译研究成果。典籍翻译的不平衡导致了文化术语翻译研究中术语源的不平衡。

外译目标语语种不平衡。根据张西平基于袁同礼《西文汉学书目》和王尔敏《中国文献西译书目》的统计,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国外汉学家的译作,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外文译本都以西文为主流,特别是英文居多[30]。另外,从最近十年国家社科基金的相关立项来看,《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经典著作英译研究或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研究立项数量也占绝对优势。历时和共时的数据都显示了典籍文献外译目标语语种的极度不平衡。

文化术语翻译研究本身也存在着不平衡,即翻译实践相当多甚至不乏一再重复,理论研究则明显不足。文化术语是古人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小到生活起居、为人处世、尊卑长幼、言行举止,大到天人关系、国家治理、诸国邦交、君臣之道的经验和智慧,因而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古代思想文化内容。这类词语在任何一种外语中都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译词,在翻译实践中又不能在词语后面都进行大段注释,如何处理这些直接关乎外译质量的绕不过去的问题,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目前,汉英文化词汇手册或词典有一些,而关于文化术语翻译的理论研究仅是数量极少的零散文章,缺乏系统而有针对性的深度研究,没有标志性的理论专著。

另外,在实际操作上,无论是典籍著作翻译还是文化术语翻译,一直都存在着本国译者受学科限制而释义不够准确(目前从事这项工作的主要是仅有外语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外国译者又不免受其自身文化身份影响太深、翻译标准的归化异化之争等种种具体问题。

三、思考和建议

针对以上所列典籍文献术语外译研究的不足,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以供从事文化“走出去”和术语翻译研究人士以及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在典籍文献术语外译研究中要扩大术语源。在数量庞大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源自先秦文献的具有元典的性质,相当多的术语和固定短语、短句至今还频繁使用,且通常被视为是优于现代汉语、文化内涵更丰富和更受欢迎的表达,它们也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相关术语翻译研究应该以此为起点而切入。材料测查范围应包括汇集先秦经典传世文献中有关概念的重要辞书,比如《三礼辞典》《诸子百家大辞典》《十三经辞典》,也即除了“四书”以外,“经史子集”四大类中今人关注最多也最重要的著作,如《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等经书代表中的典型文化负载词汇和常用概念都要成为重点翻译和研究的对象。

增加外译目标语语种并加强多语种术语翻译的研究。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不仅仅是向西方或英语世界传播,正如张西平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典籍的外译并非仅译作英文、法文等西方语言,同样也要翻译成东欧的语言、非洲的语言、亚洲各国的语言。而在这一方面,我们除在西方语言的外译有成功的例子外,其他语言翻译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见。”[30]2015年上半年,中央编译局发布的四期当代中国政治术语外文对照中包括了英文、法文、德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等多种语言,是一个很好的导向。相比而言,在古代文化术语的外译研究中,英语之外的其他语种翻译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今后这方面的工作应该大力宣传和提倡,有关项目的设置也应该适当考虑到各语种之间的平衡性。

典籍文献术语翻译实践必须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前文已述,当前文化术语翻译的理论研究明显不足。由于这些术语在各种外语中几乎都找不到完全对等的概念,寻求一种什么样的翻译模式能让这些代表性术语的外译既准确流畅又易于理解和传播,仍是翻译界的巨大难题,以至术语的对译成了制约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的瓶颈。目前,虽有不少学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也有一些翻译成果见诸于世,特别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一辑)[26]的出版,开启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里程碑,但文化术语仍缺乏统一的解释和规范的翻译法则,亟需深度的专门研究,提出具有创新性和普遍借鉴意义的翻译理论,构建出一个适用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外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导框架。

典籍文献术语翻译应该倡导汉外学界联合攻关。典籍文献中的很多文化术语不但外语中没有对应表达,现代汉语中也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几乎不能以现代的某个词去转述,比如“礼”不是现在的礼貌、礼节、礼仪所能涵括,而是西周时期的上至国家典章制度下至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没有一次谈及其定义且各处的表达很不一样,如“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刚毅、木讷,近仁”“当仁不让于师”“巧言令色,鲜矣仁”“里仁为美”等等,各处含义不完全相同。所以,要想准确理解典籍文献词语,几乎每个词都要专门研究而不是简单地照搬辞书注释。再者,传世经典文献经过几千年历代学者的一再注疏和今人的一再译注,其中大量的名词术语也呈现出见仁见智、鱼龙混杂的理解,一些非常畅销的著作也不乏学术上的硬伤,这种“百家争鸣”虽然是学术的正态,但在让人“眼花缭乱”中也增加了确释的难度,即使是择善而从也需要很专业的眼光和判断能力。因此,中国古典文献的翻译与传播不仅是翻译界或外语界的任务,而是文、史、哲各界学者同仁共同的学术和历史使命,特别是需要汉外学界通力合作,需要从事古代语言文字与历史文化文献研究的专家真正参与到此项任务中来,从而达到专业互补、联合攻关的最佳效果。

[1]马祖毅, 任荣珍. 汉籍外译史[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2]黄鸣奋. 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M].上海 :学林出版社,1997.

[3]安乐哲,罗思文.《论语》的哲学诠释[M].余瑾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安乐哲,郝大维.道不远人 :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M].何金莉,译.北京 :学苑出版社,2004.

[5]王宁. 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北京 :中华书局,2006.

[6]徐来. 英译《庄子》研究[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7]汪榕培,王宏. 中国典籍英译[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8]杨平. 中西文化交流视域下的《论语》英译研究[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9]WAGNER R G. A Chinese Reading of the Daodejing: Wang Bi’s Commentary on the Laozi with Critical Text and Translation [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3.

[10]HUNG E.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Studies in History,Norms and Image-projection[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Co.,2005.

[11]PELLATT V,et al.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e: the Process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M]. Abingdon, Ox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14.

[12]杨自俭. 对比语篇学与汉语典籍英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7): 60-62.

[13]儒风.《论语》的文化翻译策略研究[J]. 中国翻译,2008(5): 50-54.

[14]王辉. 鸠占鹊巢,抑儒扬耶 :柯大卫四书译本析论[J]. 东方翻译,2012(2): 59-65.

[15]黄国文,陈莹. 从变异看《论语》的英语翻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3): 61-65.

[16]郭尚兴. 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范式初论[J]. 中国翻译,2014(3): 30-35.

[17]裘禾敏. 典籍英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J]. 出版发行研究,2014(7): 81-83.

[18]张西平. 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J]. 中国翻译,2015(1): 29-34.

[19]周有光. 文化传播和术语翻译[J]. 外语教学,1992(3): 62-71.

[20]郭尚兴. 试论中国文化术语的英译原则[J].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2(5): 96-99.

[21]魏向清,裴亚军. 术语翻译研究[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2]魏向清,赵连振. 术语翻译研究导引[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3]戎林海,沈怀荣. 术语与术语翻译研究[C].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4]郭尚兴. 汉英中国哲学辞典[Z].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5]施忠连. 英汉·汉英哲学词汇手册[Z].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26]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一辑)[Z].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27]郭建中. 汉译英中的术语问题[J]. 中国翻译,2007(2): 82-83.

[28]裴德思. 怎么翻译中华文明的核心词[N]. 南方周末,2013-06-07.

[29]王华树. 浅议翻译实践中的术语管理[J]. 中国科技术语,2013(2): 11-14.

[30]张西平.中国文化外译的主体当是国外汉学家[J]. 中外学苑,2014(2): 86-88.

【责任编辑 王雅坤】

Reflections Based on A Review of Ancient Classic Literature Term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Foreign Languages

YE Hui-jun1, CHEN Shuang-xin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2.College of Literatur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This paper reviews current studies of ancient classic literature translation, overseas communi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of literature thought and culture terms. After summarizing four aspects of deficienc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few suggestions accordingly, including extending the coverage of culture terms, having more target languages, combining practice and theory in term translation and joining the effort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 fields, which hopefully, may offer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ulture “going-out” strategy and research on literature term translation.

ancient classic literature; culture term;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foreign languages

2015-10-25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先秦金石乐器及其铭文与乐的礼制化问题研究》(14BD035)

叶慧君(1969—),女,安徽黄山人,博士,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语用学、汉语词汇学、英汉翻译。

H315.9

A

1005-6378(2015)06-0047-05

10.3969/j.issn.1005-6378.2015.06.008

猜你喜欢
外译典籍术语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柔性侵入:文化外译接受策略研究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