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版特色分析

2015-03-19 10:19何天天
传播与版权 2015年7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党报

何天天

《人民日报》评论版特色分析

何天天

新媒体时代,媒介竞争日趋激烈,媒介格局急剧调整。作为传统主流媒体排头兵的党报,如何在媒介改革的大潮中实现转型,继续保持其主流地位,是党报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人民日报》评论版为例,对其特色进行分析,以期对其他报纸的转型及新闻评论的写作起到借鉴意义。

《人民日报》评论版;转型;党报;新闻评论

[作者]何天天,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信息化社会,新媒体风起云涌,这无疑使纸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纸媒排头兵的党报,如何在多元媒介生态中成功转型,在众声喧哗中凝聚共识,继续保持其主流媒体的地位,是党报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而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深度报道、评论等是党报的“拳头产品”,具有典型性、权威性、思想性等特点,只要运用得当,可以产生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巨大影响。那么,党报该如何打造这些拳头产品,特别是如何充分发挥评论版或评论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化整为零,打造明星品牌

目前,《人民日报》开设有“社论”“本报评论员”“任仲平”“人民论坛”等评论版块,并在第五版评论版,开设有“声音”“人民观点”“大家谈”等栏目,其观点之鲜明、评论之深刻、剖析之透彻,总让人拍手称快。评论可以说是《人民日报》的一大亮点和特色所在,那么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让这些亮点借助新媒体熠熠发光呢?

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要将这些栏目打造成极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明星品牌。那么什么是品牌呢?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顾勇华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在上海一带,年纪大的人,无论手上拿一份什么样的报纸,他们都统称为“申报纸”,因为《申报》在他们心里扎下了根。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如果当人们提到新闻评论,必谈《人民日报》评论版,那么其影响力也就不言自明了。

然而,长期以来《人民日报》评论都分散在各自相对固定的版面,比如,“声音”多刊发在政治版、“人民时评”和“来论”主要刊发在视点版、“钟声”多刊发在国际版等等。这种各自为战的情形难以适应当前我国的舆论生态。为此,《人民日报》顺势而为,主动整合评论,化危为机。2013年1月4日,《人民日报》史上首推出新闻评论版,将这些栏目进行有机整合。有业界人士称:这是主流媒体唱响主旋律的积极尝试,它带来的不是“物理反应”而是中国主流媒介的“化学反应”。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党报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为打造《人民日报》的明星品牌、传递中国声音提供了一个有利平台。同时,推出评论版能使读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长期地或短期地在版面上设置一些固定的栏目,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创造自己的专版,无疑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并每每见到自己喜爱的栏目出现,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此外,要想真正发挥评论版的核心竞争力,还要培养专职的评论员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在想发声的时候发出声音。有些评论不是人人都喜欢写,有的喜欢写也不一定写得好。这就要求党报要培养出一批既懂政治又懂新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职评论员。

二、构建公共话语平台,传递多元声音

纵观近代以来报纸发展历程,大凡社会转型相对快速的时期,人们的“言说”需求必然呈现几何级倍增,从而导致评论的必然振兴。究其原因在于: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多元思潮的碰撞,使得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报纸只是一张信息纸,人们更希望透过新闻现象来把握其背后的规律。于是,新闻评论这一新闻与杂文的“混血儿”应运而生。

从现实层面看,“社会转型期是中国社会现状的最好概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各种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都迫切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诉求。

从理论上讲,20世纪60年代,哈贝马斯在博士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了“公共领域”的概念。他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第三方力量,在这个公共空间内,理性的公民可以进行自由的讨论。后来的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就曾提出,新闻媒体本身作为舆论公器,是社会成员发表观点、对社会事务加以评论的主要途径,是塑造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新闻媒体构建的公共平台,能够形成、提升和强化民意,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而且能够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这就要求党报新闻评论,传递多元声音,创建公共平台,彰显其主流媒体的地位和胸怀。

以《人民日报》为例,评论版为公众打造了一个多元的话语空间。人民日报评论版汇聚了记者评论、官员声音、专家意见、百姓看法等,在选题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丰富多元的议题设置,四面八方的不同声音,不仅体现了党报“开门办报”的意识,凸显了将评论版“打造城干部议政的平台、学者争鸣的空间、群众议言的广场”的版面定位。

三、主动设置议程,引导主流舆论

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这是一个观点激荡的时代。多元思潮并存,多元舆论丛生,媒体公信力日益弱化的现实背景下,亟须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挺身而出,引导舆论,抢占舆论制高点。

党报不仅要反映多元声音,而且也要主动进行议程设置。不仅告诉读者想什么而且也要告诉读者怎么想。评论的议题设置可以包括两种:一种是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尤为关切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评论,因势利导。另外,“新闻评论的题材是广泛的。有许多重要题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党风问题,道德与理想教育问题,爱国主义等。这类题材要经常写,但又不能老生常谈”。

《人民日报》评论的选题,既高屋建瓴,引领社会思潮;也紧跟热点,回应社会关切,显示出了极强的议程设置能力。比如,近期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连续几日发表评论探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人民日报》头版推出任仲平文章《让我们挽紧和平的臂膀》也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这些报道无不说明媒体充分发挥了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实现有效引导舆论、统一认识、凝聚人心。

四、牵手新媒体,展现蓬勃生机

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尤其是党报新闻评论,往往是单向传播,“居庙堂之高”,在内容上多是传达上级精神,在表达方式上多是灌输式宣传,这就使党报新闻评论脱离群众“孤芳自赏”。而在新的形势下,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途径。较之传统的新闻评论,网络新闻评论的优势突出表现在:时效性强,能在事发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发表意见;平民视角,平等交流,善于互动转发,一呼百应;观点犀利,直抒胸臆。然而,其短板也很明显,缺少理性,碎片化,公信力有待提升等。为了改变党报新闻评论这种传统的模式,《人民日报》顺势而为,率先试水微博,微信等,与新媒体互动,取长补短,实现双赢。

总之,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人民日报》评论版顺势而为,找准定位,保持自己的特色,赢得了读者的认可和好评,也奠定了其在新闻评论界的地位。未来,《人民日报》评论版还将与时俱进,不断挖掘新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党报在多元共生的媒介生态中保持优势,彰显蓬勃生机。

[1]李伟明.新闻竞争中党报“拳头产品”的创新[N].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5).

[2]顾勇华.党报评论的一个重大成果[J].新闻前哨,2011(3).

[3]陈利云.壮大“主流”,传递更多中国“好声音”“真声音”[J].中国记者,2013(3).

[4]宋兆宽.谈党报“新闻+评论”组合报道的可读性[N].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5]徐锋.党报评论的价值和发展趋向[J].传媒,2013(4).

[6]赵振宇,焦俊波.我国报纸社论现状及发展[J].新闻与写作,2011(5).

[7]丁法章.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应对策略[J].新闻记者,2012(12).

[8]顾勇华.根植在实践沃土中的真知灼见[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8(3).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党报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议提升地市党报竞争能力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