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寺观园林选址与建筑布局特征

2015-03-19 06:43张建林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2期
关键词:寺观布局园林

谢 波,张建林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400715)

“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这是我国名著《园冶》对选址的开篇论述,并在最后归纳了选址的原则,即“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相地”对寺观的经营和寺观园林环境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寺观作为宗教活动和僧侣日常生活、修身养性的场所,选址要保证必要的生活生存条件,即“合宜”的要求。其次,寺观香火依赖信徒、游客拜佛进香和旅游观景。名山大川中,旅游活动往往以“观山望景”为主要内容,寺观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形成景观的重要因素。“寺借景扬名,景借寺增色”,妥善利用风景地貌,融合寺观周边环境,营造特色景观,是吸引游人信徒趋至,保证香火旺盛的重要手段。

1 渝东南寺观园林的选址

渝东南地区平地面积稀少,建于平地的寺观园林数量较少。调研对象中建于平地的寺观及其遗址多集中分布在古镇的街巷中,例如郁山古镇的万寿宫,龙潭古镇的天后宫、禹王宫等。这类寺观散置于古镇中,贴近街道,四周被民宅包围,无法向外延伸与扩大规模,寺内园林以人工造景为主,其特点偏向于私家园林。寺观多藏身于街巷深处,正所谓“中隐隐于市”。

渝东南绝大部分的寺观园林是与山地相结合而修建的山地型寺观园林。多样的自然风景地貌为山地型寺观园林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尊重基址的环境基础,发挥风景地貌特色,正是佛教禅修,道家无为思想的体现。“造精舍,尽山林之美”,无数的古刹矗立在渝东南连绵的山林中,随着历史的沉淀,留下众多建造的印记。渝东南寺观园林与山体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山顶型、山腰型、山麓型(表1)。

1.1 山顶型 佛教的“天堂地狱说”、道教的“渡劫飞升”均刻画了美好的天国仙境,故而寺观在修建过程中特别注重营造“云端仙境”的氛围,由此山地型寺观园林常选址于山顶。山巅是群山之首,其高、险、幻的特征为寺观环境增添了神秘险峻之感。①“高”,峰顶拔地而起,视野开阔,借景深度广度俱佳,同时占据制高点,易构成优美的天际线,形成四周风景构图的中心。②“险”,山尖峰顶,峭壁嶙峋,云雾缭绕,充满了未知感与神秘感,往往能构成奇绝的景观,对游客有极大的吸引力。③“幻”,山高峰奇,云雾氤氲,气象万千,光影变幻,四时之景皆不同,常能构成独特的梦幻景观。

表1 寺观与山体结合方式示意图

据《彭水县志》记载,云顶寺矗立于摩围山云顶峰,壁立万仞,巍峨高耸,直插天际,自唐以来,享负盛名。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此留下“常说摩围似灵鸷,却将山屐上丹梯”的佳句。云顶寺坐北朝南,四面环崖,西侧经摩围山有一小路可达。石基砖墙濒崖而筑,横呈25 m,于其上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前殿及大雄宝殿,中为天井,其余为配殿及厢房。沿寺庙东面绝壁而下,穿过后门,下至峰底“和尚洞”,洞前一石笋激突,傲然兀立,笋顶原建有地藏庙,并以一狭窄悬空石梯与香道相连,凶险万分。云顶寺立于峰顶,登临其上可眺四面云山,万家灯火,又借险决之处强化险景,如一空中楼阁飘于云端,如梦如幻(图1),有文曰:“近倚乡屏,遥临流水;远山万垒,送青于窗牖户闼之中。而古柏蟠曲,如夭妖之虬龙;怪石参差,若蹲居之虎豹;清泉香冽,仙乐噌咙,幽芳袭裾,爽气绝俗间。尝俳徊其间,有悠然不忍舍去者。”

图1 云顶封平面图

1.2 山腰型 山体的地势总体为倾斜之势,其间局部地形变化多端,既有岗阜高坡,又有沟壑深谷,还有悬崖险洞,林木植被或繁茂或扶疏,地貌景观变化也极为丰富。由于地势起伏,植被变化和地域不同,使其风景特征随之变化。在山腰建寺,常常利用不同的地形特点,“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形成收放自如,且开且合的寺观园林环境。

高坡岗阜地势显露,视野开阔,周围山势连绵。其上建寺构景,往往能以群山相衬,获得深远的风景层次,同时自身亦能形成多个观景点,巧妙纳入外景。如武隆白云乡启教寺选址于环境清幽的白云山山坡,背倚山崖,面向周山,纳群山连绵之势于前,冠以“九龙口”之美名。殿堂依山顺势而建,层叠变换,起伏错落,构成一组灵活变幻,错落有致的山外借景,同时又组合成不同角度、高差的观景点,给人以无穷无尽的趣味。白云寺在保证宗教主体建筑的庄严气势下,巧妙地结合山势,错落排布殿堂,极好地融入环境,成为极其成功的案例。又如酉阳万木乡的永和寺,落于山前,面向乌江,利用山坡高下,通过设置牌坊、敞廊的视线引导,远处浩浩烟波、涛涛江水尽收于眼底。深谷山坳建寺,往往取宁静清雅之利,层叠眭折之巧,营造山深林静,溪水鸣泉,环境幽邃的氛围。寺庙被包围在群山中间,远看只能隐约见其一角,极富“深山藏古寺”的意境[1]。因沟壑深谷,林木蔽掩,视线狭窄,寺观没有较好的借景条件,往往着重刻画近景,修建附园,创造“幽”的境界。黔江区斜岩寺位于三叉岩的山谷之中,面朝八面山、文汇河,四周以条石砌筑的圆形围墙环绕,远观似一庄园。寺庙隐藏在茂密的树林中间,视野狭小,景观视线差,故此,稍事人工改造,积水为潭,点缀花木,兴建附园,形成山色相衬的近赏景观,突出幽静典雅的自然情趣。

悬崖险洞,峭立于江河湖畔或壑谷深渊之侧,常常在寺观构景中,形成虚、危、难的风景特征。①虚:崖畔之上,云雾横断,陡削壁立,上空而下虚,使人若凌空欲飞,其垂直视角最大,可仰可俯,借景以俯视为主,但亦有水平远借之便。②危:崖衅壁立,山岩嶙峋,地势高兀,无所依托,景观最是危绝。人于此往往休目惊心而又心旷神怡,易于造成“仙山琼阁”的境界。③难:悬崖之上,地形狭窄,难容弹丸,营建和构景最是艰难,条件甚为苛刻。多以人工开凿,争以一席之地,挑梁架屋,成为寺院景观中的奇景[2]。以崖壁为屏,常随机应变,不拘窠臼,力显寺观建筑奇伟险绝,细节上亦利用摩崖造像突出技艺的艺术性,可谓人工与自然的妥善结合。彭水龙洋观音寺依崖而建,在方寸之地,排立屋架,上倚危峰,下临深谷,殿宇尽量占边悬空,并以凌空栈道相连,参差错落,玲珑剔透,嵌在崖上,云雾氤氲,宛若“天宫楼阁”。虽无林木之胜,但扣住环境特征,自成一方特色。

幽暗的山崖洞穴常被寺观园林用来构成对比强烈,具有神秘色彩的景观。利用洞穴布置寺观,关键在于有计划地将天然洞穴与人工建筑有机组合纳入整个游览体系中。渝东南地区具体的处理方式有以下两种。①以道路相连:在整个寺观园林中,洞穴常起道路的作用与主体寺庙建筑相连,以形成一种通道中暂时的封闭和压迫空间[1]。将它纳入风景游览线路,将会形成内外空间的强烈对比,凸显建筑主体的核心地位,达到欲扬先抑的目的,同时增加了神秘玄幻的氛围。酉阳桃源寺崖壁上的女娲洞与寺后武陵山真武观前的必经之地卷洞门,利用悬岩吸引行人并收住空间,压迫视线,以追求穿洞而出的豁然开朗感。②与建筑空间贯通:渝东南因其遍布的石灰岩山体,历来洞穴众多。当洞穴较小时,常将建筑紧贴崖壁,把建筑空间和洞穴空间沟通相贯,借用洞穴的声光效应为建筑空间带来变化,当洞穴较大时,也常把整栋建筑纳入洞内。建筑空间和洞穴空间交相融混,人工与天成相得益彰,形成洞窟仙府的奇妙景观。

武隆羊角观音洞即是借千仞绝壁下的溶洞构景佳作(图2)。洞外远眺是汹涌澎拜的乌江及重峦叠翠的群山,紧贴洞口修建了观音殿、大佛殿、藏经楼,建筑空间逐渐向内延伸,自然过渡至洞中串珠式的大小洞厅,使洞穴空间与建筑空间浑然一体。秀山传灯寺莲花洞,亦是同样在洞外因势驾屋,覆盖洞口,达到空间贯通的目的。

图2 羊角观音洞平面图

洞穴建寺,寺内空间受光线影响较大,往往会造成忽明忽暗的效果。穴体建筑也不用经受日晒雨淋,大大延长了建筑寿命。酉阳远近闻名的龙头山,峰峦、溪流星罗棋布,大小崖洞更是神秘莫测,三皇洞便是其中之一。其处远观为一天然洞府,近观殿宇隐于其内,洞内光影婆娑,如梦似幻,崖穹石壁,灰白壁纹,与殿阁色彩浑然一体。洞旁山泉洒落,水珠串串,如锦瑟之声,相奏成乐,甚是一处洞天福地。

1.3 山麓型 山麓地段大部分处于平缓地带,一般坡度不大,周围山势连绵,倾向于平坦旷远之美,既有平原的人情味和现实感,又有区别于平原的山野情趣,对于高山、低水来说,它是造成审美对比和艺术过渡的重要景观环节。其间多为单向性的景观,视野较远,自身具有较为丰富的层次感,风景优美,景观视线呈现水平走向[3]。渝东南地处山麓的寺观园林,既有临近江河,亦有与旷野接壤,可观独特秀美风景,层次丰富。与旷野接壤的寺观因其便利的交通条件,足够的延伸空间,常常作为山林的进山口,景观设置亦以远眺为主,寺内园林仅稍加处理。如黔江武陵山麓的香山寺,背倚青山,面朝旷野,地势逐渐升高,林木掩映下,与山色相映成辉。内部园林多以植物稍加点缀,不以人事之工夺天然之趣。

2 渝东南寺观周边环境

渝东南寺观由于多数已泯灭在历史长河中,现存的少数遗址也基本是残垣断壁,而寺观周边的环境也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变化的环境对寺观建筑布局、整体规模以及空间形态、园林营造方式均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针对笔者的调研对象,可将渝东南寺观周边环境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寺观置于旅游开发古镇之中、寺观置于山林自然景区之中。

2.1 寺观置于旅游开发古镇之中 “九宫十八庙”是自清初以来巴渝城镇中特有的一种人文景观现象。从长江的干流、支流沿岸的城镇,到茶马古道、川盐古道沿途的集镇,“三宫五庙”、“七宫八庙”、“九宫八庙”等众多的宫观寺庙蔚然壮观,这些宫观寺庙的数量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人文和社会经济的兴盛,通称为“九宫十八庙”[4]。“九宫十八庙”在渝盛行,一方面是道教的民俗化,另一方面是各地移民信仰本土化的结果。渝东南古镇中现存的寺观遗址多是起源于此。这类寺观区别于北方和江南地区先集镇后祠庙的产生过程,而是利用祠庙的标志性与凝聚力,吸引共同的社会群体,形成聚落,因此有“街庙合一、先馆后场、多馆兴镇”的说法[5]。古镇中的寺观为了贴近民众,一般处于民居建筑之中或紧邻古镇之旁,建筑多呈四合院落,风格与周边古建协调统一,但为强调其核心地位,建筑整体高度一般会高于周边民居建筑,与周边建筑群形成一种“凸”的立面关系。寺观往往兼具“祀神”与“合乐”的双重功能,“祀神”的大殿自不必说,而与之对应“合乐”的戏台也是必备建筑,使其成为信众交流、聚会的公共场所。龙潭的万寿宫位于镇口,背山面水,均呈四合院落,建筑讲究中轴对称,整体与周边建筑风格协调,并以体量突出自身形成标志。龚滩古镇王爷庙、三抚庙、川主庙、西坨王爷庙均是如此。

2.2 寺观置于山林自然景区之中 渝东南地区以其大尺度的真山真水,古朴自然的山林环境,变化万千的气象为修建园林创造了极为优秀的本底条件,而置于自然山林景区中的寺观园林,灵活布局顺应地形,巧用丰富的地貌与植物构景,妥善处理人工与天趣的冲突,使有限的“小筑”成为广袤自然中的“大观”。渝东南寺观在利用山林造景中,活用“借”、“障”、“藏”、“露”等手法,摒俗收佳,将园林充分融入天然环境,以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渝东南山林景区中寺观规模有大有小,建筑布局也各有千秋。

3 渝东南寺观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形式

渝东南寺观园林在建筑群体布局上遵循基本形制的要求,同时寻求顺乎自然的构图方式,因山就势,调和人工与自然的矛盾,协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安排各项功能,创造极富特色的园林景观。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发现渝东南现存的寺观一部分是依照历史的布局形式加以修复与扩建,另一部分是笔者勘察地基,询访村民,根据相关专业知识对其原建筑平面布局的再恢复,整体上较完整地保留了寺观原有的格局。通过调研归纳总结,巴渝现存寺观园林的建筑布局主要有井院式布局、线性布局、综合布局(表2)。

3.1 井院式布局 井院式布局方式即是在保证以主殿为核心轴线下,利用寺观各殿堂建筑及连廊的搭接,围合成多个院落天井,在有限的用地条件下满足宗教、生活、旅游多样功能需求的建筑集中布置方式,其空间有着较强的平面延展性及良好的功能分区,能灵活变化,以若干小单元适应复杂的地形。形成的各个天井院落之间可随地形处于不同标高,彼此互不干扰,亦能相互连接渗透。

3.1.1 简单井院布局。常见于功能较少,形制较低的寺观建筑,多以民间集资修建为主,其空间组合取材于渝东南民居合院样式。简单井院的布局一般以山门、(前殿)、主殿、配殿为基本构成要素,部分寺观将山门与戏楼结合,形成下层山门,上层戏楼的复合结构。建筑主次分明,中轴对称明显,显示出强烈的宗教秩序。简单井院布局结构关系简洁明了,主题突出,此类方式在古镇中频繁出现(图3)。

表2 寺观建设布局方式

3.1.2 组合井院布局。往往是规模较大的寺观在单进院落的基础上,增加多个建筑群,形成多进。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主殿为核心对称布局,沿中轴线纵向串联数重殿阁,再连以配殿及横廊形成多进井院。这类方式的主体两侧或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横向区域分布的辅助性功能用房,并不拘泥于完全对称,常能在保证整体对称的基础上,根据特殊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如银杏堂永和寺、三教寺、龙潭万寿宫等均属于这一形式。另一种则是采用并列多条轴线构成的横向纵向多重井院的建筑群。这种布局方式的寺院中,基址地块狭长,而为了取得更好的朝向及更好的风景面,常以主殿形成的主轴为核心,井院之间构成并列关系,在侧轴方向建造配殿或塔院、花园、禅房等次要建筑。每进天井院落可以顺应地形建立在不同的标高上,启教寺、龙洋莲花寺属于这种布局类型。

3.2 线性布局 山地具有因势利导,不拘常形的自然灵气,佛道所追求的洞天福地,仙境琼楼都是基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宗教思想,佛无常相,道无常道,为顺应山势,打破宗教建筑的桎梏,灵活地发挥山地点线面的优势,采用线型布局的建筑群应运而生。线型布局即寺观建筑或沿等高线集中并列布置,或根据山势、景观及使用需求灵活布置、延伸、增长,并通过道路串成序列体系,以期达到因地制宜,景到随机,并保证合乎逻辑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布局方式既适应了地形,又充分利用风景面,完全发挥了建筑的构景作用[2],突破了宗教陈规格局,融入自然山色中。渝东南崖峰壁立,怪石嶙峋,涌现了众多依崖而建,随山附势的线性布局佳例,如彭水龙洋观音寺、武隆大石菁石林寺、酉阳桃源寺等。

图3 莲花寺平面图

3.3 综合布局 不同于城市或平原寺观,名山寺观规模是在几十年上百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生长起来的。其大多以先建成的核心建筑群为主体,附属建筑群自由组合、加建,或是围绕主体建筑群发展出一系列多变的序幕、收尾空间[6]。这种情况往往促使了一些佛道名山,在绵延数公里的空间上,在建有核心寺观的同时,还存在数座互有联系的寺观建筑群落,并被赋予了独立的功能,共同为其中的主体寺观服务。各处寺观的地形和风景条件均有不同,造就了它们结合多种布局方式的特点,兼蓄并收地采用综合布局。真武观建筑群坐落于武陵山脉,以山顶真武观为主体,下辖香山寺、观音阁、天子殿、川祖庙、莲峰寺及朝圣道上遍布的过庙。山顶的真武观为利用条石悬挑架设的空中楼阁,主体呈组合井院布局,同时巧用多层的楼阁串联内部纵向空间,增加了使用面积。山麓处的香山寺是整个序列开端,呈中轴对称格局,主要负责引导香客上山和沐浴斋戒,山腰处的天子殿(遗址)、莲峰寺(已毁)、川祖庙(已毁)均是简单井院布局,规模较小,均是香客上下山临时借宿的场所。这些独立的建筑群分散布置,不强调刻板的方位朝向,占据有利的风景点,以森森古道串联连成一个整体,匍匐于青山之中。

4 小结

渝东南独特的地貌条件为寺观园林选址创造了丰富的条件,寺观园林因其所处的风景地貌的不同亦各自表现出其特性,建筑空间也因而发生变化,产生了独特的寺观园林空间。研究渝东南寺观园林的环境特征将为充实地方寺观园林研究,补充巴渝园林特点做出贡献。

[1]李玲.中国汉传佛教山地寺庙的环境[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2]赵光辉.中国寺庙的园林环境[M].北京:北京旅游出版社,1987.

[3]谢岩磊.山地汉传佛教寺院规划与布局[D].重庆:重庆大学,2012.

[4]李畅杜春兰.巴渝“九宫十八庙”现象的场所性解析[J].中国园林,2015(2):115-119.

[5]陈蔚,胡斌,张兴国.清代四川城镇聚落结构与“移民会馆”: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会馆建筑分布与选址研究[J].建筑学报,2011(S1):44-49.

[6]陈全慧.巴渝地区道教建筑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寺观布局园林
清代园林初探
中国寺观园林与城市文化
论沈愚诗风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浅析诗意文化在寺观园林景观中的境界
VR布局
杭州市寺观园林造园特色浅析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Face++:布局刷脸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