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2015-03-20 10:38魏晓俊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内容学习者

李 林,魏晓俊

慕课的兴起正在影响着高校的课程教学.目前国内慕课平台的课程使用有限.例如,在中国MOOC大学平台上,有课程379门,其中文学艺术类37门,哲学历史22门,经管法学33门,基础科学180门,工程技术171门,农林医药26门.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类的课程占有绝对比例.而这些类别的绝大多数课程需要完整的前续课程作为支撑,才能进行学习.能短期作用于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课程少之又少.本文对慕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课程资源开发进行研究,试图对课堂开发的步骤、路径、方式以及高校课程资源的利用策略进行设想.

1 慕课

1.1 慕课的相关概述

慕课(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戴夫.科迷尔与布莱恩.亚历山大提出,在2011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之后,被人们所熟知.2012年被美国媒体称作“慕课元年”,慕课大规模爆发.美国先后推出了三大慕课平台:Udacity平台、edX平台、Coursera平台,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哈佛等美国40多所公立大学陆续加入其中.2013年,我国高校先后宣布加入以上平台,清华、北大加入edX平台,复旦、上海交大加入Coursera平台.2013年以来我国慕课平台“学堂在线”“爱课程”“中国MOOC大学”等慕课平台上线,吸引了国内众多高校和教师的加盟.截至目前,各大慕课平台已经推出上千门课程,参加慕课学习的总人次已经过亿.慕课的出现大力推动了高等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步伐.

1.2 慕课的特征

1.课程资源碎片化

慕课的课程资源呈现形式多样化,且以碎片化形态出现.慕课提供的学习资源有:授课视频、虚拟实验、习题集、测评、阅读材料、讨论、考试等.课程的呈现形态也以知识元为单元,如视频的长短不定,而非传统的课时为单位.作业的提交有时间限制,如果需要获取课程的结业证书,则需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相关作业.碎片化的资源,有利于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

2.互动畅通

慕课鼓励多种方式互动.一改传统网络公开课的零互动,慕课将互动作为课程学习行为的重要方面来呈现.慕课的主要互动方式有:实时的师生交流、论坛和作业.开课期间,课程网站每天有固定时间的辅导老师在线,给学生提供了畅通的学习师生交流机会,助教还会在论坛上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课程同时也鼓励学习者利用论坛、wiki等方式进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总之,在学习过程中,营造一种传统课堂的浓郁的学习氛围,从学习环境上来影响和改变学习者的学习行为.

3.视频化的讲解易于吸收

慕课的视频资源,不再以单一的教师讲解,教师出镜的方式呈现,镜头中呈现的是概念间的联系图、实物、实景等信息.这样可以排除教师的个人形象对课程内容的干扰.实物、实景的取景方式,也有助于学习者进行知识的吸收和学习的迁移.视频资源也不再以课时方式切割,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单元的讲解时间,若某个知识单元只需5分钟时间,视频讲解时间即为5分钟.如此,教师不必适应40分钟的课堂,促使教师专注于课程而非课时.

4.课程资源免费

慕课课程资源免费,也是吸引众多学习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免费的课程资源降低了学习者的经济成本,学习者只需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便能学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同时增加了跨专业、跨行业、跨领域学习的可能性,对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起到促进作用.也有一些慕课平台开始探索课程资源收费模式,如edX平台开始尝试以收费的方式与公立高校互认学分.适当的费用能够增加学习者的经济成本,进而增强学习者的外在动机.

2 地方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

课程资源是指以信息化方式呈现的教学资源.本文中的高等教育资源特指高等教育中的网络课程类资源.我国高等教育信息资源的类型主要有精品课程、微课、视频课程、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以上课程在使用过程中都面临着诸多困难.

2.1 精品课程使用率低,学习障碍多

我国已有的高等教育资源主要以精品课程为主.自200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已建成和上线的精品课程有2万余门.然而精品课程使用率极低.网站注册会员124万,而目前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师生人数达3900多万(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数据统计).一方面,精品课程本身的呈现形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部分精品课程资源链接本身出现问题.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能实现100%访问的仅有17%,无法打开的占27%,56%的课程网站只能实现部分访问.可见,国家花重金打造的精品课程项目的使用率不尽如人意.

同时,精品课程的学习者面临着众多学习障碍,主要体现在物理障碍和心理障碍上.学习遇到困难时,不能与老师或者学习伙伴取得及时的联系来解决问题,这种物理障碍,很容易造成学习的被迫中断.同时,在心理上,学习孤独感的产生,易导致学习者中途放弃学习.精品课程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的较少关注,导致了学习者放大学习障碍,最终放弃学习.

2.2 微课“短小精悍”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胡铁生,2011.10)但是微课的碎片化和不系统等缺点也是显而易见.因此,微课常常作为教师备课或者上课的辅助手段,而非独立发挥作用的课程.

2.3 视频课程及公开课的呈现方式单一,缺乏互动

视频课程及公开课主要以课堂实录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呈现.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单一,又缺乏课堂的互动,学习者感觉枯燥乏味,同时又缺失学习的临场感及教师对学习的监控,导致学习行为的发生随着课堂的推进而减少,最终放终学习.

2.4 慕课学习的门槛高,课程内容与当前经济、社会脱节

慕课平台中已有的课程,大部分为国外直译课程.视频资源只有中文字幕,其他资源也面临翻译缺乏专业词汇,直译等现象,增大了学习者的进入门槛.地方高校的学习者总体英语水平不高,不习惯听着外语看中文字幕的学习方式.

3 地方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3.1 因地制宜、推进区域性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地方高校兼具服务地方的功能.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的高等教育信息资源是当前高校的使命.区域性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地方高校依然像一个个信息孤岛,矗立在当地社会发展的边缘地带,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形同虚设.一方面,地方高校应该全面展开与区域内实体合作,为实体区域性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同时拓展高校的实践场,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之间应达成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共建的意识,避免重复建设.

3.2 与当前区域内急需的人才挂钩

慕课平台中的慕课,大部分以基础通识课为主.如心理学、哲学、历史等.而与职业技能相关的课程很少,与区域匹配的课程更是罕见.地方高校肩负着服务地方的历史使命,建立一批服务地方、为地方培养急需人才的慕课,是地方高校当前的职责所在.同时地方高校占有大量的区域内资源,这为慕课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很大的优势.地方高校也可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结合,打造适合特定行业的慕课,为企事业员工培训和晋级开辟新途径.

3.3 降低学习门槛

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当地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定制适当的学习难度.例如,在课程内增设课程的学习帮助,亦可将慕课与翻转课堂进行有效的结合,线上提供课程资源,线下开设讨论组或者交流活动等帮助学习者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建立工作人际网,实现学习工作互助,提高课程的实际效率.

3.4 职业技能培训以视频资源为主,降低理解难度

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应当减少理论的累述,增大视频量.视频录制的地点则不拘泥于学校,可在操作车间、生产线,亦可在空旷的原野进行.视频的录制场所为学习者熟知,也能够消除学习者的心理障碍.同时,增加学习的作业练习量,通过布置与提交作业来促进学习者技能的增进.

3.5 地方高校政策支持与配套

地方高校可给予教师更大的空间,鼓励教师与地方合作开发课程.如高校将教师开发的课程记入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等.这样有助于发挥教师服务地方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鼓励在校学生学习在线课程.如学生学习与课程相关的课程,并取得相应的课程结业证书,则可以计入相应课程学分.

4 地方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构想

4.1 开发步骤

开发步骤是指课程开发的具体环节.主要包括内容规划和平台搭建.内容规划是高校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内容规划主要从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课程内容的呈现顺序等几个方面入手.课程内容的选取一方面要考虑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顾及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而课程内容的呈现顺序直接与教学策略的制定相关.MOOC理念下的课程呈现方式主要以短小化的视频、高频度的作业为主.其中视频中不出现或少出现教师形象,视频内容直接与学习者学习需求相关,如技能的演示、知识点的关系、问题的提出及解决等.视频的制做方式也采用更加简单有效的方式,如录屏等,进而增加本环节的可操作性.作业的方式以文本方式呈现即可,但作业的完成频率及效果将决定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本环节可以是课程的教学设计阶段,分析学习者需求和学习者特征将决定整个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可行与否.

教育信息资源的呈现平台要符合内容的规划.如视频资源播放流畅度,能支持的并发数等参数的考量要符合课程的要求.高校可利用校园网平台进行平台的搭建,也可独立出来搭建更强大的平台,或者利用第三方提供的平台进行课程的开展.

校园网平台.利用校园网平台来呈现教育信息资源的优势在于校园网的用户固定,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将会提高.但是校园网的带宽不够,但用户众多,这将增加校园网的负载量.独立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学习者的使用.但是独立平台的设备费用、平台运转维护费用将增大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成本,同时平台的推广及用户的积累等也需要时间成本.第三方平台.目前,大部分教育信息资源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呈现,如网易云课堂等.第三方提供的平台已经有了很强大的后台支持,校方考量的只是如何能够在这种平台下更好的呈现自己的资源即可.此方式也需要考虑平台租赁成本等问题.

4.2 开发路径

对原有资源的改建.如高校已有的精品课程、微课等的改建.地方高校在经历了精品课程热潮、微课潮之后,几乎都有自己的课程资源网.现成的资源改建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如视频资源的整合,即可将微课或精品课程已有的部分资源拿来切割及后期编辑,省去了重新录制的成本.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新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更容易将新的教育理念注入其中.比如,可以用教师不出镜的视频制作方式呈现新的课程内容,将视频的切割以知识单元为主要方式.同时成本也将大大的增加.

4.3 开发方式

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独立开发和合作开发.独立开发是指由高校一方单独完成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全过程,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备.使用权和所有权归高校所有.合作开发是指由使用单位(企业实体等)和高校共同承担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任务,其中以使用单位提供基本信息及财力支持,高校方提供建设方案并加以实施为主,所建成的高等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权归与所有权由双方共同协商而定.

4.4 高等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

高等教育信息资源的管理统一由高校进行管理(或代管),包括课程的开设时间段、课程开设的方式、课程结业的方式等方面.开课时间.按照MOOC理念,为课程开设设置时间段,具体时间根据课程及用人单位及高校协商而定,如1个月、2个月不等.为课程设置时间段是为了保证课程的学习质量.课程结业.课程结业的认证由用人单位自行规定.如取得结业证书或给予适当的奖励等.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经济.建设一批地方性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信息资源不仅能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发展的联系,更能促进高校服务地方功能的发挥.本文从高等教育信息资源的发展、壮大的角度来探讨了基于慕课理念的地方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后续研究将继续关注其建设的实用性.

结语

慕课的兴起与发展事件均为高校课程的扩散.慕课平台中的课程均以高校课程为主.慕课的设计则容易基于这样的假设:学习对象为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因此课程的总体理论较强,这也增大了学习者学习课程的难度.对较低学历层次的学习者来讲,学习此类课程更是困难重重.从某种层面上来讲,这种优质资源共享,使得高学历层次的学习者拥有更多更优质的学习资源,反而是低学历层次的学习者很难从中获益,这在无形中拉大了教育的差距,更加凸显了教育的不公平.而区域内的人才需求并非都以高学历为主,这将是慕课未来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1〕唐智彬,王键.从 MOOCs到 C&T-MOO:大规模在线开放教育建设的理念与路径 [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4(2).

〔2〕李曼丽.MOOCs的特征及其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

〔3〕李林.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发展思考[J].教育探索,2014(8).

〔4〕李明华.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开放教育研究,2013(3).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课程内容学习者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中职学校“汽车空调”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