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幼小课程衔接策略探讨

2015-03-20 10:38郑宗武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幼小入学社会化

郑宗武

(莆田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中,幼儿园和小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二者在教育内容、方法、要求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具有相对独立性.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近20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课程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要素,是幼小衔接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近年来,幼小课程衔接逐渐成为幼小衔接研究的重点问题.从相关研究文献看,已有学者研究了幼儿园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衔接,提出了“五化”的衔接理念和相关的衔接策略.[1]但目前鲜有研究涉及幼儿园课程与小学低段学科课程的衔接策略,且由于学科特殊性及各学校自身差异性等原因,已有研究中的幼小课程衔接策略大多是在实践总结,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小学低段教学工作者在幼小课程衔接中的策略,以期提高幼小衔接的有效性.

1 开发相对对口与整合的幼小衔接课程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就课程内容而言,幼儿园课程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而小学低段的课程则是按照学科特点,划分为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科目.但从儿童发展的连续性看,二者的衔接却又存在必然性.因此,在幼小课程衔接中,应注意做好相对的对口衔接与整合的课程衔接.

1.1 相对的对口衔接课程

所谓相对的对口衔接课程,是指依据幼儿园课程与小学学科课程的特点,小学低段教师通过对课程的重新组织,从而使二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相对对口的衔接.以小学语文课程与幼儿园语言领域衔接为例,虽然二者在课程内容要求的深度、难度上有所区别,如新课标要求小学低段儿童应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会写其中的800个左右;在阅读量上,新课标要求小学低段儿童应“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但幼儿园语言领域和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①②之间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决定了二者课程衔接的可能性.如在听说层面,二者都强调对儿童的口语交流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素养的启蒙;在阅读层面,二者都重视对儿童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在书写层面,二者都强调培养书写的愿望及初步的技能.因此,将小学语文学科与幼儿园语言领域进行相对的对口衔接是可行的衔接策略.而课程衔接是否成功则需要小学低段教师深入研究幼儿园领域课程,注意把握对口衔接中课程内容的难度与深度,这样才能真正地为小学低段学生提供适宜的衔接课程.

1.2 整合的衔接课程

由于相对的对口衔接课程无法完全涵盖小学与幼儿园中的所有课程,因此,在进行相对对口的课程衔接的同时,还应注重整合的课程衔接.即通过对小学学科课程与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的双向整合,从而使儿童能够更好地接受小学的课程.包括整合幼儿园的各领域课程于小学多门学科课程、整合小学各学科课程本身的逻辑内容及学科间的融合以使其与幼儿园领域课程相衔接两方面.如融健康、社会领域课程于小学体育学科课程,整合品德与生活课程与语文课程的内容以呈现德育的生活化、学科渗透化,从而与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相衔接.同样,小学数学与科学领域、音乐美术与艺术领域的整合,都可以采用整合课程的方式进行.

2 开发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幼小衔接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哲学的集中体现.在小学低段中,开发幼小衔接的校本课程对于帮助儿童顺利适应小学文化、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事实上,儿童的社会化是社会“教化”与儿童自身“内化”的结果.[2]所以,开发幼小衔接的校本课程可从具有社会化功能的课程(简称“社会化课程”)和个性化功能的课程(简称“个性化课程”)入手.

2.1 社会化课程

幼小衔接的过程是儿童进入学校环境并逐步进行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学校的“教化”,儿童逐步习得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鉴于幼儿园是儿童离开家庭之后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小学则是儿童开始正式进入学校环境的成长标志,因此,小学幼小衔接的社会化校本课程,可以围绕“入学”这一主题进行开发.

幼小课程衔接的主题定位于“入学”,则小学低段教师应对包括入学的概念、入学的流程、入学的意义、学校的文化理念、小学生、少先队、红领巾等有关“入学”的知识进行筛选,并进一步细化主题内容.如针对入学的意义,可从幼儿园与小学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同时,在社会化课程的开发中,要注意发挥仪式的作用.幼小衔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幼儿转变身份的一种仪式化的过程.教育人类学在关于仪式的研究中认为,这种仪式包含了“场地、条件、位置或者人一个生活阶段到另一个生活阶段的过渡.”[3]其中也涵盖了幼儿园课程到小学课程的过渡.因此,社会化课程应帮助幼儿尽快融入学校这一社会主流文化,形成积极的社会认同感.

除以“入学”为主题开发课程,小学低段的幼小衔接课程也可遵循幼儿园课程的五大领域进行配套建设,如根据幼儿园健康领域的特点,配套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根据幼儿园社会领域的特点,配套开发校本德育课程等.同时,基于校本课程“以校为本、基于学校、为了学校”的特点,学校在幼小衔接的课程建设中,应结合学校本身的特质,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如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在进行幼小衔接的校本课程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儿童本身的文化与其进入小学接受汉族主流文化之间的心理冲突,尤其在语言方面,小学对使用普通话的要求程度较之幼儿园更高,因此,语言的转换,也是幼儿与小学生之间身份转换的标志之一.这需要小学低段在幼小衔接的校本课程建设中给予足够关注.只有重视儿童的幼小衔接的课程心理与文化心理,才能避免出现低效的社会化课程开发.总体而言,开发具有社会化功能的幼小衔接课程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完成幼小衔接的过渡,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2.2 个性化课程

“社会化进程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被决定的过程,它也是一个被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由行动的过程.”[4]而儿童的个性化即是儿童自由行动的过程.因此,小学低段在幼小课程衔接中,应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化需要,开发个性化的课程,培养个性鲜明、富有创造性的儿童.

游戏是儿童自愿的、主动的活动,是其认识世界、反映现实生活的特殊形式.[5]小学低段儿童是通过游戏性学习,不断建构个体生命成长的内在精神结构.基于儿童这一学习特点,以游戏为主的个性化课程不仅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小学低段幼小衔接课程实施的重要形式.

开发以游戏为主的个性化课程对转变儿童的课程心理也具有重要意义.荷兰著名文化学家约翰·胡伊青加(Johan Huizinga)认为,游戏是生活中的一种文化因素,而文化则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因此,小学低段开发以游戏为主的个体化课程,实质上是将儿童从幼儿园的课程文化衔接到小学的课程文化氛围中,使儿童转变课程心理,在情感和思维上更快进入课程衔接的状态,属于文化态度上的衔接.如开发以游戏为主的个性化课程,可从儿童的知、情、意等方面入手,观察儿童在幼小课程衔接中的个性差异,以此为契机,对具有类似个性品质的儿童予以集中指导.

3 设置校、园、家、社四位一体的幼小课程衔接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和家庭、社区密切结合,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基于此,小学低段应创设一个校、园、家、社四位一体的幼小课程衔接环境,协同各方教育力量,共同做好幼小课程衔接工作.

首先,在幼小课程衔接中,小学低段教师是小学校本课程的主要参与者.因而,其应承担帮助儿童完成幼小衔接的过渡责任,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设置丰富的教室环境、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等方式,培养儿童适应并喜欢小学的归属感.其次,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主体,承担着幼小课程衔接的重要责任.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必须依据领域课程,开展相应活动帮助即将升入小学的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如组织儿童参观小学的“升旗”仪式、介绍红领巾的故事等,以此促使幼儿产生入学期待,主动完成幼小衔接的心理准备.再次,家长作为幼小课程衔接的主要利益方之一,应为幼儿入学做好必要的物质和心理准备.如通过与幼儿一同选购适宜的文具用品,既可在物质上为幼儿提供准备,又能在心理上培养幼儿的入学意识.最后,社区作为幼小课程衔接的外部环境,可通过开展有益的社区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等形式,共同营造幼儿入学的积极氛围.总之,开发校、园、家、社四位一体的教育生态系统,可以为幼小课程衔接提供良好的支持.

概言之,小学低段的幼小课程衔接,应在深入研究幼儿园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融相对的对口衔接与整合的衔接课程为一体,融社会化课程与个性化校本课程开发于一体,发挥小学低段教师、幼儿教师、家长、社区等方面的教育合力,帮助儿童顺利完成幼小课程衔接,从而提高幼小衔接的有效性.

注 释:

①参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中幼儿在语言领域的教育目标是“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在语言领域的具体内容要求中,明确提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低年级的语文课程标准划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且从识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具体规定了小学低段语文学科的总体目标.

〔1〕杨晓萍,李子建,陈楷红,崔晶盈.幼儿园与小学语文课程衔接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9):42-44.

〔2〕陈世联.文化与儿童社会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9.

〔3〕克里斯托夫·武尔夫.教育人类学[M].张志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3.

〔4〕谢维和.社会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8.

〔5〕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245-246.

猜你喜欢
幼小入学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入学面试
入学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