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防范和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

2015-03-20 13:19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不端行为人学术期刊

孙 涛

学术期刊防范和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

孙 涛

近年来,违背学术道德、无视学术规范的学术不端行为愈演愈烈,给我国学术界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大关注。学术期刊在净化学术风气、维护正常的学术生态、倡导优良学风、促进学术事业健康发展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从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有效的预防体系、提高学术不端行为代价、建立信用机制平台等方面探讨学术期刊防范和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

学术期刊;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治理

[作 者]孙涛,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学术不端已成社会公害,教育部、科技部、高校及相关部门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也出台了一些措施,但总的来看,学术失范、学术不端等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抄袭、剽窃、侵吞他人的学术成果,伪造或捏造实验数据,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不当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仍频频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从学术不端行为形成、发展的过程来看,只有当涉嫌学术不端的所谓“学术成果”公开发表或出版后,学术不端行为才算完成,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是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环境的最后关口[1]。因此,学术期刊对于净化公共学术平台,维护正常的学术环境承担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

学术期刊如何完成时代赋予的这一使命,已成为学术期刊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值得每一个期刊人深思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的编辑出版实践,提出学术期刊防范和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

一、加强宣传教育

近年来,针对学术不端的成因,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6]。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普遍认为我国现行的学术管理制度不规范、学术评价机制不科学以及学术不端行为代价低,是导致目前学术不端行为频发的主要成因。不可否认,重数量、轻质量的学术评价机制,过多地将学术成果数量与职称晋升、个人考核、项目申报、学位申请等利益直接挂钩的管理体制以及法律层面上学术不端行为惩罚措施的缺失使得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人在利益的驱动下急功近利、存在主观恶意的去实施一些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但是,并非所有的学术不端行为均具有主观恶意的功利性,其中由于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或是对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认知不足导致的学术不端行为亦不在少数,所以在诟病现行管理机制及科研评价机制的同时,还应加强宣传教育。

高校历来是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重灾区,所以学术期刊应抓住高校这一重要阵地,主动走进高校,与高校深入合作,对在校学生、青年教师等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学术不端行为危害性的认识,以从根源上消除学术不端动机;同时还要加强学术不端行为具体表现形式的普及教育,2007年中国科学院发表的《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200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以及2012年中国知网初步编制的《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界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均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定义、概括,给出了一些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专题解读及教育,致使上述文件未能在科研主体中及时进行普及,导致了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认知不足,一些作者特别是在校研究生常常有过不知错。所以,学术期刊还应加强学术不端行为具体表现形式的普及教育,让他们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个清晰的认识,以最大限度避免因对学术不端行为具体表现实行认知不足而造成的无心之失。

二、建立有效的预防体系

学术期刊防治学术不端行为应秉承预防为主、惩治为辅的理念,重点应放在“防”上,所以学术期刊应建立有效的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体系,尽量将学术不端行为消灭在出版物出版发行之前,以最大限度降低学术不端行为的负面影响。

学术不端行为防范体系应涵盖收稿、审稿、用稿的全过程。在收稿阶段,可以通过要求作者签署无学术不端行为确认书来对作者进行预警示以促使作者进行自查,同时可以借助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互联网等资源对稿件进行检测比对;在审稿阶段要遴选研究方向与论文研究内容相近的专家,借助审稿人的专业素养,发现可能存在的潜在学术不端行为;在用稿阶段借助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及互联网等再次对稿件进行检测比对,以防止部分人利用时间差恶意实施学术不端行为。

三、将防治学术不端行为制度化、常态化

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仅是我国现阶段所特有的问题,包括在科研管理、评价的体制、机制相对比较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也时常出现学术不端现象;目前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依然成了世界性的难题。防治学术不端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学术期刊防治学术不端行为不能是刮风式的举措,而应把防治学术不端行为形成一种制度,要将其常态化,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首先,期刊编辑要时刻紧绷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这根弦,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其次,学术期刊内部要建章立制,把防治学术不端行为作为出版工作的一部分,通过制度来督促、规范期刊编辑在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方面的工作,同时通过制度将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贯穿整个出版工作的全部流程。

四、加大惩处力度,提高学术不端行为成本

学术期刊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可谓是深恶痛绝,但由于目前我国还缺乏法律层面上的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办法,所以各期刊只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相应的处理措施。目前,最常见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发现稿件涉嫌学术不端,直接退稿了事;直接退稿,并将该作者列入黑名单,几年之内不再接收该作者稿件;退稿,并告知作者单位。这些处理措施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人来说约束力相当有限,因为现有的这些处理措施对行为人来说影响不大,与实施学术不端行为给其带来的利益相比,现有的这些所谓处罚措施几乎可以忽略,所以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屡屡实施一些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

治乱世用重典。针对目前学术不端行为频发的现状,学术期刊应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学术不端行为的代价。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各期刊可以以公文的形式发函至对方单位,明确要求行为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处理,并要求其单位反馈处理结果。同时,各刊可开辟专门版面,对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人及所涉及的问题进行通报,以此对学术不端行为人形成威慑,要让他们感觉到,一旦实施学术不端行为就可能身败名裂。

另外,学术期刊应联合起来呼吁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科技主管部门等相关单位从行政层面上研究制定相应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罚办法,为学术期刊制裁学术不端行为人提供法律法规依据。同时,学术期刊要与教育主管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建立长期的联系,在工作过程中,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及时将该行为通报至教育、科技等部门,让学术不端行为人的上级主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取消一切与该学术不端行为相关的利益,并通过行政干预对其加以惩处。

五、充分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及互联网发现和识别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但从实践看,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对数据库以外的学术信息无能为力;对改头换面式的“高级”论文抄袭行为无法识别;无法识别稿件中的图、表及公式;受数据库更新速度限制,无法与近期的出版物进行比对。因此,不能单纯依赖现有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来评判稿件是否涉及学术不端行为;在使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同时还应辅以其他手段,比如借助互联网使用关键词查询、主题查询等来发现问题。

另外,在出版前一定要再次进行学术不端检测,现在大多数刊物是在收到来稿时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后期出版时不再进行二次检测,由于各期刊都有一定的出版周期,现在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人抓住了学术期刊的这一问题,借助时间差实施学术不端行为,所以出版物出版前一定要再次进行学术不端检测,要将学术不端检测贯穿于出版的全过程,以尽量杜绝行为人借助出版时差实施学术不端行为。

六、建立信用平台,实施群防群治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更加隐蔽、手段越来越复杂,加之论文数量井喷式的增长,仅靠一家之力难以达到防范和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的理想效果。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术期刊可以借鉴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的做法,通过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借助数据库中的个人信用信息来约束、惩治一些不道德行为,即各学术期刊之间联合起来共建一个信息平台,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就将行为人记入黑名单,并添加到平台中,对于进入黑名单的行为人,各期刊联合起来拒收或者几年之内拒收其来稿。通过联合抵制,使学术不端行为人失去学术生存空间。

七、结语

目前国内的学术不端行为日益泛滥,学术期刊作为传播科技信息、促进学术交流的平台,不但要发挥好桥梁作用、窗口作用,同时还应在防范和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引导学术研究健康有序发展方面承担起、履行好应有的责任,文中提出了学术期刊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途径及措施;笔者相信,通过正确的宣传教育,结合有效的预防体系及有威慑力的惩治措施,必定可有效地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资助项目(20140203)]

[1]张建国.高校学报与学风建设[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3-96.

[2]孙群英.学术不端成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2):42-43.

[3]方玉东,方纪坤,张莉莉,等.学术不端行为成因研究综述[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15-17.

[4]徐海丽.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预防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6):545-551.

[5]陈志贤.学术不端防范中科技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J].编辑学报,2015(2):119-121.

[6]王福军,谭秀荣,冷怀明.科技期刊中常见学术不端现象分析与思考[J].编辑学报,2014(5):452-455.

猜你喜欢
不端行为人学术期刊
自杀案件如何定罪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不端查询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论过失犯中注意义务的判断标准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论故意不法先前行为人的作为义务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9月1日起正式实施